引言
美國南北戰爭時期,一種很是奇特的水上攻擊武器出現了,它就是水雷艇。它利用艏部突出的長長撐杆,撐著水雷向敵艦猛烈撞擊,將敵艦炸毀。1864年美國南北戰爭時,北軍的水雷艇就是靠這種辦法炸沉了南軍的“阿爾比馬爾”號裝甲艦,這也是魚雷艇的前身。伴隨著魚雷的發明成功,專門用來發射魚雷的艦艇——魚雷艇應運而生。它雖然隻有100多年的曆史,卻在海戰中占據了重要位置。20世紀初日俄間的對馬海戰,以及隨後的兩次世界大戰,我們都看到了魚雷艇的身影。
1.魚雷艇的發端
1866年,在奧匈帝國工作的英國工程師R.懷特黑德發明了現代魚雷的鼻祖——自動航行的水雷。由於它能像魚一樣在水中運動,因而被稱為魚雷。1873年,挪威海軍訂購了一艘由英國建造的“惡棍”號魚雷艇,排水量16噸,航速15.6節,蒸汽機做動力,安裝一具魚雷發射管,這也是人類史上的第一艘魚雷艇。同年,魚雷艇開始應用於實戰,12月15日,俄國海軍第一次運用魚雷艇向土耳其軍艦發起攻擊。1878年1月25日,俄國再次運用魚雷艇發動進攻,擊沉了土耳其“莫基巴黑”號護衛艦,創造了魚雷艇史上的首次戰績。
魚雷艇的首次戰績使人們發現,它雖然體積不大,卻能戰勝大於自身好幾倍的艦船,這是過去從來沒有過的戰例。由於當時建造大型軍艦周期長、花費大,所以,許多國家紛紛開始改建魚雷艇,並使其性能不斷改善。1905年,震驚世界的對馬海戰爆發,魚雷艇在此役中大展雄風,日本艦隊的37艘魚雷艇和21艘驅逐艦襲擊俄國艦隊,擊沉了俄國的“蘇沃洛夫”號戰列艦,隨後,日本魚雷艇又在追擊俄國艦隊過程中,擊沉兩艘巡洋艦。從此,各國更加重視魚雷艇的研製和建造,僅法國就於1909年建造了140艘魚雷艇。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由於各國海戰指導思想不同,魚雷艇的建造方式也五花八門,布設方式更是各不相同。有些是從艇艏攻擊敵艦,有的是從艇艉攻擊敵艦,有的魚雷發射管是固定的,有的魚雷發射管是可旋轉的。唯有意大利建造的魚雷艇是從艇的兩舷發射魚雷,經實戰檢驗,這種布設是較為合理的,所以為各國效仿。1918年6月10日,兩艘意大利魚雷艇用兩顆魚雷就擊沉了奧匈帝國的萬噸級戰列艦“森特·伊斯特萬”號。1918—1919年間,加拿大工程師製成了第一艘實用水翼艇,使小艇的航速高達61.5節。軍事家們認為,如果將排水型魚雷艇改為水翼型魚雷艇,其作戰威力會大大增強。
二戰期間,魚雷艇的技術性能日益提高,在海戰中被廣泛使用。據不完全統計,各參戰國的魚雷艇總數已達1300餘艘。如德國“S”級魚雷艇,排水量86噸,航速35—42節,裝有兩具魚雷發射管、兩座47毫米自動炮。美國的“PT”級魚雷艇,排水量約60噸,航速40節,帶有4條魚雷、兩挺機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軍事專家和造船工程師即著手研製新型魚雷艇,並改型設計了4管、6管魚雷艇,從而提升了它的作戰威力。
現代魚雷艇分為大魚雷艇和小魚雷艇兩類。大魚雷艇排水量為60—100噸,少數在100噸以上,續航距離600—1000海裏,能在惡劣的氣象條件下活動,一般配置2—4具魚雷發射管,最多可配置6具魚雷發射管。同時,部分大型魚雷艇還可攜帶水雷,配置高射武器和深水炸彈等。小型魚雷艇的排水量在60噸以下,續航距離300—600海裏,航行性能差,隻能在近岸和風浪小的海區活動,一般裝設兩具魚雷發射管和一兩座小口徑高射炮。現代魚雷艇通常采取集群活動的方式協同作戰,即3—4艘魚雷快艇對同一目標進行齊射,從而一舉置敵艦船於死地。
但是,隨著現代化觀測和作戰設備的日益發展,魚雷艇隱蔽出擊的作戰優勢日益降低,而且,魚雷武器命中精度比導彈低得多,更因魚雷艇的作戰半徑小、耐波性差,一段時間,曾有人提出淘汰魚雷艇的設想。不過,仍有些軍事家們認為,隻要使魚雷艇艇體隱形化,提高魚雷艇的射程和射速,增大魚雷的突擊威力和命中率,它仍將在未來海戰場上占有一席之地。據有關材料透露,美、英等國目前正在研製一種新型魚雷艇,這種魚雷艇具有像隱形飛機一樣的外殼,能夠吸收和分散電磁波,從而使魚雷艇能夠隱蔽出擊,出奇製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