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1)(2 / 3)

這樣的所在,僅有造物的精靈優雅地舞蹈就足夠了,偏偏,這裏的人1000多年前就開始說“不”。他們自信可以建構人間奇跡,與造物主一較高下。

憑什麼?就憑三塔。

是誰,選擇了如雪如玉如銀的白?像嫵媚的三姐妹,亭亭玉立,落落大方,一站千年;輕靈靈的一笑,天地為之驚訝,群峰為之低首,月牙兒也羞得躲進雲層,千呼萬喚不出來。洱海的碧水收藏了她們的倩影,擁著她們甜甜入夢。

站在中間的是姐姐,穿著唐裝,流著唐韻,人們喚作“千尋”;高69.13米,16層級。這身裝束,中原叫做“密簷”,在唐帝國的首都長安曾有大小二雁也是如此打扮。左右相擁的兩個孿生妹妹高僅42.19米,十層,比姐姐整整晚生一個朝代,永遠也不再長高。

她們的家——崇聖寺到哪裏去了?坍塌於某一次地震?毀滅於某一次兵燹?杳無音訊。三姐妹就以天地為棟宇,再沒有誰能毀壞她們的家園。

她們是堅貞的,堅貞在於鍾情著腳下的土地,將陰晴圓缺、悲歡離合、喜怒哀樂一一銘刻在心,當人們詢問大理的昨天,觸摸南詔遙遠的脈搏,看看她們,看看她們珍藏的寫經、經卷、各種佛像和工藝品,等等,就豁然開朗了。

她們來自何方?中原嗎?中原人偏好奇數,而她們的層級都是偶數;中原女子一味崇尚苗條,所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自下而上,漸次細瘦,形為矩梯;而她們呢?中部豐滿,頭足纖細。哦,她們是中原唐宋與大理古國混血的寧馨兒。

三年前,我的愛人與她的姐姐有一次快樂的雲南之遊,給我寄發了包括三塔在內的許多圖片,我回了一首短信詩:

蒼山雪洱海月

三塔在藍天下站成傲岸的姿態

哈尼梯田

縱橫阡陌的線條

浪漫如一幅狂草

一掬蝴蝶泉的清泓

望夫雲唱著

白族兒女堅貞的戀歌

蒼海無言

訴說著南詔不老的傳奇

美人如畫

妝點了大理風光如此妖嬈

紅絲帶飄沒在彩雲之南

生命中的那一片白

遠如杳鶴

心上心下是你

夢裏夢外是你

縱然山長水闊

我隻堅信丘比特的靈感永遠不滅

……

86.武當尋道

近年來,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道觀建築與佛寺建築究竟有什麼不同,因為佛教與道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化體係,那麼,體現其文化內涵的建築就應該呈現出不同的風格、布局與樣式。可是論述這方麵的文字幾乎見不到,而且所有的中國建築史方麵的書籍,對道觀鮮有論及,盡管道教也有多種派別分支,並都建有自己的“十方叢林”和道場。佛教有“四大名山”,道教也有,如武當、如青城、如龍虎、如齊雲。但與佛寺相比,道教建築數量上要遜色得多。隻要有實物在,就能找到一些蛛絲馬跡,斷不可憑空設想,憑空設想則如閉門造車。

老實說,我是帶著這樣的困惑上武當山的。

這個雄鎮鄂西山區的風水寶地,曾經紅紅火火得令天下人刮目相看,在相當長的時間裏,武當山是一個神秘的所在,人們隻能從山腳下去領略它的大意,因為它與明朝皇帝朱棣扯上了關係。

明成祖、當年的燕王朱棣以非常手段奪得帝位後,為鞏固皇權,利用武當山道教,鼓吹“皇權神授”,以掩天下耳目,於是在武當山大興土木。據有關史料記載,自永樂十年至二十二年(1412—1424),曾多次下旨策劃營建武當山道教宮觀,派遣工部大臣率軍民工匠二十萬餘人開赴武當山。經13年的營建,建成九宮九觀、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座岩廟、一百多座石橋等共三十三組道教建築群;永樂十四年(1416),又下令撥徙流犯人五百五十戶、三千多人送往武當山墾荒,每年交納齋糧、茶、鹽及棉花,以供養宮觀。後來,還令湖廣布政司定時巡視監督,並封武當山為“太嶽太和山”,武當山至此成為皇家廟觀。其後二百多年間,明代曆任皇帝皆效法祖製,明嘉靖年間進行了更大規模的擴建與維修。

武當山,這個真武大帝修煉四十餘年、得道升仙的地方,彌漫著濃得化不開的皇風王氣,仙風道骨蕩然不存焉。

有了這一種淵源,就別指望從武當山來尋找道觀的自身特色了。重道也好,佞佛也好,其本質上沒有區別。

明王朝結束後,清朝統治者並沒有對武當山的道觀建築進行過摧毀性的破壞,因此,我們還能看到比較完整的建築群。由山腳至山頂,觀殿嵯峨,層層遞進;重簷飛翹,登峰造極。太和宮、南岩宮、紫雲宮、遇真宮四座宮殿神采依舊;元和觀、複真觀和大量庵堂、神祠、岩廟等風規如故,玉虛宮、五龍宮遺址猶存,“道教第一名山”的確名不虛傳,正所謂“五裏一庵十裏宮,丹牆翠瓦望玲瓏”。

然而,大多數建築已少道家氣息,如紫霄宮、太和宮的金殿、紫禁城,麵闊進深,簷昂繁複,鬥拱精麗,雕龍鑄獸,裝飾豪奢,與皇宮並無二致。當年真武帝曆經艱辛才尋得的幽靜修煉之處,成了明王朝的後花園,實在是一件令人尷尬的事。

但無論如何,我們從武當山看到了明代建築的一個美麗側影,也是值得慶幸的。我們從磨針井、太子坡等地方能獲得許多啟迪與感悟。

不過,近年來有兩件關於武當山的事,揮之不去。其一是2003年遇真宮遭遇大火,報道稱,大殿焚毀造成經濟損失65萬餘元,主要責任人被判刑;其二是複真觀裏,竟然出現了一個由古建築改建而成的三星級賓館——“太子養生堂”,文管所的領導稱,此舉是對古建築進行有效利用。過多的評說已無必要,梁思成先生早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就不止一次地指出,國民“缺乏視建築為文化遺產之認識,官民均少保護舊建的熱心”。都21世紀了,梁先生的憂患意識仍值得我們三思。

87.天師得道成仙後

青城天下幽,冉冉修篁,悠悠碧水;積翠淩虛,青泠欲滴;千崖迤邐,萬樹凝煙;岩穴詭奇,如同迷宮;風雨相雜,似出天籟,好一個福地洞天,人間仙境。

東漢張道陵慕此仙境,修行於斯,降伏惡魔,劈石如泥。積年之功,得道成仙。天師一派,尊奉為祖。有洞存焉,名曰“天師”。隋唐之際,觀名屢改,或為“延慶”,或為“常道”。開元年間,僧奪道觀,玄宗手詔,令其歸還,事情始末,記於碑中:

敕益州長史張敬忠:頃者西南阻化,徭役殷繁,山川既接於夷戎,縣道有勞於轉輸。自卿鎮撫,百姓鹹安,革弊遷訛,良多慰沃。歲陰寒極,比平安好。今賜卿衣一副,至領之。蜀州清城,先有常道觀,其觀所置,原在山中,聞有飛赴寺僧,奪以為寺。州既在卿節度,檢校勿令相侵,觀還道家,寺依山外舊所,使道佛兩所,各有區分……

天師洞者,常道觀也,中軸布局,依山構建,階梯遞進。天師殿、三清殿、黃帝殿,殿殿稱奇;左有青龍,右有白虎,二殿分立,形呈對稱。

三清大殿,是為主殿,重簷歇山,淩空欲飛;殿前通廊,石階九級;石柱六根,柱礎為獸,或為石獅,或為麒麟,或獨角獸,形容怪特,凜凜威風;大殿之內,屏風雕花,深淺隨意,鏤空剔透,花草珍禽,栩栩如生。供奉之像,是為三清,一曰玉清,二曰上清,三曰太清,銜靈珠,抱太極,持羽扇,各種道具,意皆象征。前後簷柱,滿刻楹聯,悉心細讀,趣味盎然: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發老子《道德經》之微奧。

事在人為,休言萬般皆是命;

境由心造,退後一步自然寬。

語雖平易,意含哲理;凝神靜思,便可頓悟。人生處世,當在入世與出世之間,亦莊周所謂“無為”與“無不為”之辯證法也。

天師得道成仙後,我輩今朝複登臨。

悟得真乘通大道,紅塵滾滾也甘霖。

口占一絕,不計工拙,是為心得。

88.神仙窟宅

嶗山是一個神奇、神秘的存在。相傳,秦始皇東巡時曾到過此地,並派嶗山道士徐福到海外求仙問藥,詩人李白、蘇軾也遊曆於斯,這裏留下過張三豐、丘處機足跡和許多傳說,還有蒲鬆齡《聊齋誌異》和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中關於嶗山道士的渲染,嶗山和嶗山道士的麵容在人們的心目中越來越模糊。

嶗山,重巒巍峨,海天茫茫,自古就有“神仙窟宅”的說法,自然是道家方士棲隱的“世外別墅”,嶗山道觀在天下道家叢林中曆史悠久,聲名顯赫。

太清宮是嶗山最早的一座道觀,據《太清宮誌·開山始基》載:“嶗山太清宮係於西漢建元元年辛醜(前140)張公諱廉夫所創建也,公字靜如,號樂山,江西瑞州府高樂縣人,仕至上大夫,因礙權要,於中元三年甲午(前147)棄職入道,精研玄學,不涉世俗,嗣入終南山遁跡數載,得師傳道,遨遊天涯。”6年後,張氏來到嶗山,在今蟠桃峰下,黃海之濱,修築茅庵,供奉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大帝神位,名為“三官廟”,自稱“樂山居士”,這就是嶗山最早的廟庵和道士。其後,道觀興衰沉浮。至唐時,因道教被奉為國教,嶗山道觀曾一度火熱;至宋時已有相當規模;元時為北方全真教的全盛期,丘處機、孫不二等於此開宗立派,嶗山道觀也迎來了它最鼎盛的時代;明清時薪火相傳,雖有周折,但延續不斷。

現在我們看到的太清宮始建於北宋初年,其後幾度興廢。它前瀕大海,背枕群峰,其聯語曰:

峰抱三方列;

潮迎一麵來。

千年銀杏、唐時榆樹、百齡山茶,見證了它的源遠流長。大門外立一石,上書“道教全真天下第二叢林”;其大門重簷飛翹,紅柱綠瓦,簷脊立獸,古柏亭亭,石獅把門;整座宮宇由三個院落組成,以三清殿居中,東西分別為三官殿和三皇殿,各殿供奉不同的神像;宮牆之上,鑲嵌著成吉思汗聖旨碑,即1223年成吉思汗給嶗山道士丘處機的兩道聖旨,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庭院中有“香玉”二字石刻,據說是蒲鬆齡寫作之處,由白牡丹和紅山茶兩位美麗善良的花蕊仙人演繹出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

除此之外,還有上清宮、明霞洞、八仙墩等,各有來曆和故事,皆為可遊可樂之處。如八仙墩上的題詩,極有意趣:

一蓑一笠一髯叟,一丈長竿一寸鉤。

一山一水一明月,一人獨釣一海秋。

89.不寧的白雲觀

想象中的道觀應該在林深不知處,清幽寧謐,遠離喧囂,那正是修行煉丹以求長生不老、得道飛升的最理想之地,如武當、青城、嶗山、龍虎、齊雲、崆峒諸山。然而,事情總有例外,在北京就有座道觀,而且規模宏大,鮮有匹敵。

它就是白雲觀。

白雲觀位於宣武區廣安門外濱河路,是北京現存規模最大的道觀建築。為全真派的著名道觀,號稱“龍門派祖庭”、“全真天下第一叢林”,使得嶗山的道觀隻能屈居第二。

白雲觀創建於唐代開元二十七年(739),初名為天長觀,其後,名凡數變,廟多廢興。元時,著名道士丘處機西遊返京後居此,易名長春宮。丘歸道山之後,其弟子購得長春宮東下院,以葬其師,嗣後稱此下院為白雲觀。

白雲觀的宏大與壯偉出人意表,臨街一座大牌樓,四柱七樓,流光溢彩,富麗堂皇,有先聲奪人之氣魄。一座道觀,用得著這麼顯赫,這麼張揚嗎?大牌樓之南,照壁也甚高大,綠琉璃燒製的“萬古長春”四個大字,赫然在目;接著是一片空闊地帶,然後進入山門,山門之內,可見一座漢白玉石拱橋;步過石橋,便是重重疊疊的白雲觀內部建築了。

不要說去遊曆,就是說說這些建築的名稱都覺得繁瑣。就說它中軸線上的建築吧,自南向北有五層殿:第一、二、三、四層殿分別為靈官殿、玉曆長春殿、老律堂、丘祖殿,第五層殿為二層樓,上為三清閣,下為四禦殿。東、西兩路還配置著八仙殿、呂祖殿、碧霞元君殿、元辰殿、鬥姆殿、南極殿、火神殿、葛仙殿、羅公殿等殿堂等;加上各殿的配殿等附屬建築,的確可以稱得上是建築中的鴻篇巨製了。各殿宇形製為典型的四合院,隻是裏麵陳設著與道家有關的器物,供奉著相關的塑像,如丘祖殿裏供奉的是丘處機,無須無髯,如白麵書生。他是全真教響當當的人物,在金庸等人的武俠小說中,他劍術一流,武功高強。據說,他還勸阻成吉思汗少征伐,止殺戮,故清高宗為他撰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