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堅固防守下的虎口拔牙(4)(2 / 3)

二戰時期的諾曼底登陸戰,對於盟軍來說,是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和正確的指揮下進行的一次攻擊戰;對於德軍來說,是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和蹩腳的指揮下進行的一次防禦戰。

5.美國命運的轉折地——葛底斯堡

這裏是美國200多年曆史中的轉折點,這裏決定了美國當時的前進方向,這裏是一個國家未來命運的生死賭場;這裏因為一場偉大的戰爭、因為一位偉大的人物、因為一篇偉大的演講而青史留名,這裏就是美國的葛底斯堡。葛底斯堡位於美國東部,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南部的一個自治城鎮,位於哈裏斯堡西南。賓夕法尼亞州是美國稱為聯盟的四個州之一,正式名稱為“賓夕法尼亞聯盟”,俗稱“裏程碑”州,簡稱為賓州,是美國建國最初的13州之一。

南方與北方的結合部

葛底斯堡位於聯結美國南方和北方,沿海和中西部的中間交通要道。西北有伊利湖,西部是阿巴拉契亞山脈,與俄亥俄州為鄰,西南接西弗吉尼亞州,東部又被新澤西州和海岸隔開,紐約州位於它的北到東北方,東南為特拉華州,南邊為馬裏蘭州。這樣的地理位置,使葛底斯堡成為美國南北地區的交界處,成為中樞性的戰略要地。

該城鎮因1863年7月1日至7月4日的葛底斯堡戰役而聞名於世。葛底斯堡戰役於賓夕法尼亞州葛底斯堡及其附近地區進行,是美國內戰中最血腥的一場戰鬥,被認為是美國內戰的轉折點。聯邦軍的波托馬克軍團抵擋聯盟國軍的羅伯特?李將軍的北弗吉尼亞軍團的進攻,獲得了決定性勝利,終結了羅伯特?李將軍最後一次入侵美國北方各州的軍事行動。

南北戰爭,又稱美國內戰,是美國曆史上一場大規模的內戰,參戰雙方為美利堅合眾國和美利堅聯盟國。這場戰爭的起因為美國南部11州以林肯於1861年就任總統為由而陸續退出聯邦,另成立以傑弗遜?戴維斯為“總統”的政府,並驅逐駐紮在南方的聯邦軍,而林肯下令攻打“叛亂”州。此戰不但改變了當時美國的政治經濟形勢,導致奴隸製度在美國南方最終被廢除,也對日後美國的民主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葛底斯堡決戰

聯盟國軍的羅伯特?李將軍率北弗吉尼亞軍團於錢瑟勒斯維爾戰役擊敗聯邦軍波托馬克軍團後不久,李將軍決定二次北侵。此一行動可能幫助被圍於密西西比州的維克斯堡的守軍脫困,並使聯盟國軍就食於邊界之外的北方豐饒農場,以讓飽受戰火蹂躪的弗吉尼亞州獲得必要的休養生息。

於是,李將軍的部隊於6月3日開始自弗吉尼亞的弗雷德裏克斯堡北移。

6月29日,李將軍下令將部隊集結於賓夕法尼亞州的凱許城附近。

6月30日,當希爾將軍的部分軍隊進駐凱許城時,轄下勁旅之一,由詹姆斯?培提古魯將軍指揮的北卡羅來納軍,冒險直趨葛底斯堡。

當培提古魯將軍的部隊於6月30日抵達葛底斯堡時,發現約翰?巴福德準將所部聯邦軍騎兵駐紮於城西,培提古魯將軍未與之交手便轉回凱許城。當培提古魯將軍將所見告知希爾將軍及海斯將軍時,兩位將軍皆不相信城中或四周駐有大批聯邦正規軍,而懷疑那隻不過是賓州的民兵。盡管李將軍曾下令在全軍集結前避免戰鬥,但希爾將軍仍決定於次日清早發動武力偵察以查明前方敵軍的規模與戰力。7月1日早晨5點,海斯少將一師行進至葛底斯堡。

聯邦軍的巴福德將軍認識到葛底斯堡正南方高地的重要性,明白該處一旦落入南軍控製,米德將軍必定得極為費力才能驅逐他們。他決定利用城西三道山脊:紳士山脊、麥克弗森山脊與神學院山脊,依托有利地形以自己的小部隊遲滯兵力占優勢的南方大軍,爭取時間以待步兵抵達並占據城南的有利防禦陣地,即墓園嶺、墓園山脊以及寇普嶺。

海斯少將將一師分為兩旅行進,分別由詹姆斯?亞瑟及約瑟夫?戴維斯兩位準將率領,沿錢伯斯堡兩側分為縱隊向東推進。7月1日早晨7時30分,海斯的兩旅於城外5千米處遭遇沿線布防的騎兵哨兵的輕微抵抗;後來遭遇威廉?坎伯上校所率領的騎兵旅。坎伯上校的騎兵們果斷地下馬戰鬥,持卡賓槍於柵欄後以突發而精準的槍法發揮拖延戰術。早上10時20分,聯盟國軍已壓迫聯邦騎兵隊向東推進至麥克弗森山脊一線;而第一兵團的前鋒終於抵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