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日晚,李自成得知了清軍的到來。他晝夜環攻山海關城,就是為了搶在清軍前麵消滅吳三桂軍。由於已知清軍入關參戰,農民軍便在關內石河以西列陣,“北至山,南至海”,排成一字長蛇陣。吳三桂率軍先出迎戰,和碩英親王阿濟格率萬騎入北水門,和碩豫親王多鐸率萬騎入南水門,為吳三桂軍左右翼,多爾袞親率主力部隊從關中門進,並即赴石河以西。這時,吳三桂已揮兵上陣,與農民軍交手。這已是雙方第二次交兵了,盡管在前一天的戰鬥中,雙方各有死傷,但誰都知道這一次戰鬥將決定雙方的生死存亡,勝敗在此一舉,所以雙方都投入了全部精銳,希望在戰鬥中獲勝。
戰場上大風狂吹,塵土飛揚,遮天蓋地,幾乎對麵不見人,根本談不上整整齊齊地列陣交手。有些滿族將領急躁起來,想乘勢殺過去,但被多爾袞製止了。多爾袞對諸王及大臣們說:“你們千萬不要輕進,農民軍力量很強,不是輕易打得敗的。大家應各自努力,這一仗打勝了,大業就成了。”
然後他把八旗主力部隊麵向大海,分層排開,主要針對農民軍的陣尾;而令吳三桂軍作為右翼之末,即最西端,實際上就是讓他作為前鋒,與列陣於石河以西的農民軍首先交戰,自己銜住農民軍長蛇陣的陣尾,使其無法合圍自如,這正是多爾袞戰術的高明之處。由於風卷黃沙,對麵不見人,所以吳三桂軍出其不意地出現在農民軍陣前。
李自成在廟岡上觀戰,見此情形,急令農民軍包圍吳三桂軍。霎時間,擊鼓之聲,呐喊之聲傳到百裏之外。在農民軍層層包圍之下,吳三桂率軍左衝右突,拚命死戰,但農民軍在數量上勝於吳三桂軍,戰鬥力亦很強,因此步步緊逼,前仆後繼。吳三桂軍被圍在核心,向左突圍,便有農民軍號旗向左指,使軍隊向左迎擊;吳三桂軍向右衝擊,號旗便向右揮,農民軍又向右堵截,使吳三桂軍恰如甕中之鱉,幾無脫身之路,“陣數十交,圍開複合”。
“炮聲如雷,矢急如雨”。雙方苦戰了大半日,直至下午時分,吳三桂軍開始支持不住了。就在吳三桂精疲力竭,精神處於崩潰之際,多爾袞抓住時機,突令清軍出擊。於是,清軍三吹號角,呐喊三聲,以騎兵數萬從吳三桂軍右側突入,“萬馬奔騰不可止”。農民軍不畏強敵,仍然奮勇拚殺,劉宗敏勇冠三軍,但亦中箭負傷。由於農民軍已與吳三桂軍相持了大半日,傷亡者較多,而且實力耗費甚大,因此無法抵擋一直作壁上觀、養精蓄銳的清軍。
況且清軍此次南來,出動人馬將近二十萬,加上吳三桂的“關寧五萬眾”,數量上明顯占有優勢。盡管農民軍戰鬥力很強,但其對手清軍和關遼邊兵也都是久經戰陣,裝備上相差不多,這就決定了農民軍在這場戰鬥中難免失敗的噩運。在這種情況下,李自成當即下令撤退,清軍則乘勝追擊,一直追出20千米開外,獲得了許多駝馬和綢幣。
山海關之戰意義重大,因為它為清王朝入主中原,實現努爾哈赤乃至皇太極的積年夙願奠定了基礎。就在1644年,中國迎來了曆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
兵家看點
山海關確實是軍事上的戰略要塞,明代蔣一葵在《長安客話》中說:“山海關外控遼陽,內護畿輔,防扼海泊倭番,驗放高麗女真進貢諸夷,蓋東北重鎮。譬人之身,京師則腹心也,薊鎮則肩背也,遼陽則臂指也,山海關則節竅卻之最緊要者也。”因此,明朝統治者對其防務十分重視,關城東北,墩台守望,鱗次櫛比;柳柵沙溝,縱橫路旁。特別是關城修得十分堅固,呈四方形,且四門之上皆有城樓。透過箭窗,北望長城,蜿蜒曲折,十分雄偉;東觀大海,可見巨浪“搖落千層花噴雪,怒號萬裏勢奔雷”,極為壯觀。所以,後人稱其為“兩京鎖鑰無雙地,萬裏長城第一關”。
4.天下九塞,雁門為首——雁門關
巍巍恒山,沿代縣北境逶迤綿延。蜿蜒於山巔的長城,猶如玉帶連珠,將雁門山、饅頭山、草垛山連成一體。它北依雁北高原,南屏忻定盆地。著名的雁門關就建築在峻拔的雁門山脊之上。
晉北雄關
雁門關,居“天下九塞”之首(《呂氏春秋》)。它雄踞雁門山之上。雁門山群峰挺拔、地勢險要。自建雁門關後,更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它“外壯大同之藩衛,內固太原之鎖鑰,根抵三關,咽喉全晉
”。相傳每年春來,南雁北飛,口銜蘆葉,飛到雁門盤旋半晌,直到葉落方可過關。故有“雁門山者,雁飛出其間”的說法(《山海經》)。雁門關依山傍險,高踞雁門山上,東西兩翼,山巒起伏。山脊長城,其勢蜿蜒。東走平型關、紫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