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 反傳統儒學的史論作者李贄(1 / 3)

明朝的史學家當中,李贄是獨樹一幟的,他的成就是見諸他著作中的具有戰鬥精神的史論,其戰鬥矛頭針對傳統儒學。他是明朝後期資本主義萌芽時期進步思想家的代表人物。

李贄號卓吾,又號宏甫,生於明世宗嘉靖六年(1527年),福建泉州晉江人。其家族世代為商,祖上好幾代都曾遠航海外,有的李贄像還熟悉外國語,曾經當過通事官(翻譯)。李贄的父親李白齋不善經商,以教書為業。其為人急公好義,自己雖然貧窮,還常常變賣了妻子的首飾周濟他人。李贄自幼喪母,其繼母通情達理,待李贄不壞,故家庭關係尚稱融洽。

李贄7歲開始跟父親讀書,12歲已能作文。自幼不喜歡儒家經書,對科舉製度亦存有反感,但是為車活所迫,他又不得不學點時文,去應付考試。26歲郝年,他考中舉人,從此就不再進一步去參加會試,而於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30歲時出任河南輝縣教諭,進人仕途。

李贄不阿時俗,喜歡獨立思考的性格,使得他與自己的頂頭上司縣令、提學等合不來,結果在輝縣多年不得升遷,後來還是因為他的文章寫得好,才被調到南京任國子監博士。可是,緊接著厄運降臨到了他的頭上,在他到任兩個多月時,父親病故,他隻好回籍奔喪。

嘉靖四十二年,37歲的李贄守製期滿,離開家鄉到了北京,借館教書為業。第二年,他出任北京國子監博士,但厄運再次降臨到他頭上,祖父去世的訃告剛剛傳來,次子又病死在他自己身邊。李贄為了使先人入土為安,決定二次奔喪。其時他經濟窘迫,隻好把妻子和三個女兒暫時安置在河南輝縣,自己隻身回鄉。可是當他事完再到輝縣與妻女團聚時,才知因輝縣遭旱災,次女三女病餓而死,隻留下妻子和大女兒了。這次變故給予李贄精神上的打擊很大,使他憤世嫉俗的心情更加激烈了。

嘉靖四十五年,李贄40歲。那年他攜帶眷屬回到北京,補缺為部司務。這雖然是窮官,有人勸他不要去上任,但是李贄認為京師為飽學之士聚集之地,是求學問的大好機會,所以他還是去了。在北京,他通過朋友李逢陽、徐用檢的介紹,閱讀了王陽明的書,開始受到陽明學說的影響,5年以後,即明穆宗隆慶五年(1571年)李贄調任南京刑部員外郎。他的性格使得他與南京刑部尚書謝登之、南京大理寺卿董傳策和汪宗伊合不來。但是在南京他結識了焦竑和耿定理,與他們結成至交,還認識了王陽明的弟子王畿(龍溪)和泰州學派王艮的再傳弟子羅汝芳(近溪、其時,王艮的兒子王襞在南京講學,李贄就拜王襞為師,使得他的思想更加受到泰州學派的影響,同時,李贄對佛學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擷取了佛教眾生平等,人人可以成佛的思想,作為批判等級觀念森嚴的儒學的武器。

明神宗萬曆五年(1577年),51歲的李贄被派出任雲南姚安府(今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縣)知府。這是個漢族與如數民族雜居的地方,很不好管理,前任知府為政嚴刻,吏民多不安,社會秩序很亂。李贄到任後,為政簡易,以德化民,並注意興辦修橋鋪路等公益事業。因此,上司雖然不喜歡他,而吏民卻都很擁護他。三年任滿離開時,他自己是兩袖清風,俸祿之外,了無長物,而當地民眾則遮道相送,使車馬不得前進。

李贄離開姚安後,決定從此歸隱,為了避免家鄉父母官的送往迎來,他沒有回故鄉,而是投奔湖北黃安好友耿定理家,準備在那裏教書著述。大約從這時候起,他開始對曆史和道家思想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著手收集曆史資料和撰著《解老》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