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 文史兩棲的王世貞(1 / 3)

如今流行的各種“中國史學史”專著或教材,對明代史學多略而不講,在講完宋末元初的胡三省、馬端臨以後,一下子就拉到了明末清初的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也有一些本子受當年“評法批儒”的影響,說李贄是個法家,就講一段李贄,算是明代的史學。在這些書的作者眼中,似乎明代就沒有什麼史學,或認為明代的史學不足道,所以就一帶而過。為什麼會如此,原因很簡單,就是許多研究中國史學史的學者上了清代四庫館臣的當。當年四庫館臣為了討好清朝的統治者,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對明代學術采取貶斥態度,斥責明代的學術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都比不上清代。許多研究中國史學史的學者以《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為依據,也就不再下功夫去讀明人所作的史書,而是認為那些書不值得一讀,並進而認為明代無史學、或明代史學不足道了。其實這是非常錯誤的。中國史學史猶如一條源遠流長的長河,在明以前都代有人出,到了明代,長河怎會無緣無故地斷流了呢?看來這還是沒有去研究發掘所造成的誤解,如果我們稍微下點功夫去研究,就會發現明代不但有史學,並且還是史學相當興旺發達的時期。在明代,人們競相編著當代史,競相改編宋元史,競相從事史學普及讀物的編纂,還有一些學者努力進行史書新體裁的創造並取得了成就,都是值得稱道的。從各種目錄書所著錄的明代人的史學著作來看,不論是明朝人自己編的《國史經籍誌》,或清朝人編的《明史藝文誌》,也會發現那真是洋洋大觀,美不勝收,是可以供我們研究一輩子的。王世貞、李贄、焦紘是明代史學家的傑出代表。

王世貞字元美,號風洲,又號弇州山人,太倉(今屬江蘇)人。明世宗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主世貞生於一個世代官宦之家。祖父王倬,曾任南京呆部右侍郎。父泉王伃,官至右都禦史。王世貞生來稟賦甚高,讀書球目不忘。奴歲中嘉靖丁未科進士,授刑部主事,開始步人仕途。他在卞進士以前,就已有名氣,到京師做官以後廣與絲沐、李驗、吳維嶽等結詩社,又與李攀龍、宗臣、梁有謄、徐中衧、吳國倫等相唱和,繼承並闡明何景明、李夢陽等所倡導的“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複古主義論調,名氣更盛,官階也有升遷,先後任刑部員外郎、郎中之職。

王世貞為官清正廉明,不阿附內閣輔臣,也從不接受高官顯爵們的請托。有個姓閻的奸人犯法,躲藏在錦衣都督陸炳的 家裏。王世貞派人搜出,依法論罪。陸炳托嚴嵩為之說情。王世貞不予理睬。楊繼盛疏劾嚴嵩,被嚴嵩陷害人獄。王世貞為之時進湯藥,並代楊繼盛之妻起草訴狀代夫喊冤。楊繼盛死後,王世貞又為他買了棺木收殮,因此遭到嚴嵩嫉恨。吏部兩次推薦王世貞為提學副使,都遭到嚴嵩的阻止。嘉靖三十五年,他被任命為青州兵備道副使,王世貞目睹官場的黑暗,內心頗為痛恨,但是胳膊扭不過大腿,他隻好自己繼續保持清廉的操守,並利用公餘多多讀書著述以寄托自已的情誌。他除了大量寫作詩文以外,廣泛搜集朝章國典,以及朝臣和學者名流的遺聞軼事,先寫成筆記小說一類的短篇,以備將來撰著明朝當代史之用。

嘉靖三十八年五月,一件禍事降臨到了王世貞頭上。他的父親王伃因溁河失事,致使蒙古俺答部大掠遵化、遷安、薊州、玉田,逼近京師一帶。由於這一事件的牽連,王懺被嚴嵩逮捕人獄論死。王世貞不得已隻好辭官奔赴京師,與弟弟王世懋二人匍匐嚴嵩之門,請求寬恕父親。嚴嵩大玩兩麵手法,表麵上說些謊話寬慰世貞兄弟,暗地裏則叫執法官員必須嚴辦王懺。王世貞和弟弟天天穿了囚犯的衣服,長跪道旁,攔住一些有地位的官員,請求代父伸冤,但是官員們都害怕嚴嵩的氣焰,誰也不敢受理這件案子,結果王仔終於被處以極刑。父親的冤死,給了王世貞兄弟以很大的刺激,他們回家守孝三年,服滿以後也還是麻鞋布巾,隱居鄉間,暫時不打算重入仕途。直到明穆宗隆慶元年(1567年),嚴嵩倒台以後,王世貞兄弟才伏闕上書,代父伸冤。由於得到大學士徐階的支持,穆宗才為王仔恢複了名譽。

父親的冤獄雖已平反,王世貞也還是不想再到官場上討生活,後來因為明穆宗下詔求直言,王世貞才上疏力陳法祖宗、正殿名、廣恩義、寬禁例、修典章、推德意、昭爵賞、練兵實等八事以應詔,大意是請穆宗能內行德政,外撫強敵。言官見世貞確是個可用之才,便竭力向吏部推薦,使得他被重新起用為大名府兵備副使。不久,遷浙江右參政。他剛一到任,就遇上湖州鬧水災。他帶頭捐俸賑災,幫助當地人民度過了難關。隆慶四年,他被調任山西按察使。蒞任不久,因母親去世,回籍守孝。明神宗萬曆元年(1573年),王世貞守孝期滿,奉調出任湖廣按察使。下車伊始,即監鄉試,他擬策問五條,其中之一為《國史問策》,表明了他認為儒生應通史學並指出了關如何修史的見解。他在湖廣任上隻做了一個很短的時間,就被調為廣西右布政使,又調入朝廷任太仆卿。第二年9月,又以右副都禦史的職銜撫治鄖陽。到任後,他對屯田、戌守、兵食等事宜提出了許多有益的意見,並撥出帑金購買了十三經 二十一史、各朝文集等3000餘卷,在治所開辟清美堂供士人閱覽。這可以說是王世貞創辦的中國較早的公立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