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紀事本末體史書創始人袁樞(1 / 2)

我國史書自從有了編年、紀傳兩種體裁之後,又出現一種新的體裁,以便彌補這兩種已有史書體裁的缺點。這種新的史書體 裁,到南宋時終於出現了,那就是《通鑒紀事本末》一書的作者袁樞所創造的紀事本末體史書。

袁樞字機仲,建州建安(今福建建甌)人,宋高宗紹興元年0131年)出生在一個頗有聲望的家庭。他的祖父袁勝之熱心地方公益。在袁樞出生前幾年,有個名叫範汝為的農民領袖在建安發動起義,反抗朝莛。袁勝之怕戰火延燒鄉裏,便挺身而出,去說服範汝為,叫他到遠一點的地方去鬧,因而使得袁樞的家鄉未受任何影響。袁樞自幼生活在這種急公好義的家庭裏,受到良好的教育,5歲人學讀書,七八歲就能做詩。他曾在屏風上題詩雲:“泰山一葉輕,滄浪一滴水,我觀天地間,何啻猶一指。”把泰山看作一片輕葉,滄海看成一滴水,廣闊的天地之間僅容他一指。袁樞小小年紀就能寫出如此驚人的詩句,足見他的抱負之大。他17歲離開家鄉,到都城臨安入太學讀書,一讀9年,積累了豐富的學識。宋孝宗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32歲的袁樞應試禮部,獲詞賦第一,登進士第,先後被任命為溫州判官和興化軍教授,從此步人仕途。

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袁樞調任禮部試官,除太 錄。他對當時士大夫苟且偷安、光顧自身享樂而不求恢複中原的怠惰之風很不滿意,曾一再上疏提出建議,希望孝宗能扭轉這種社會不良風氣,但是未引起孝宗重視。袁樞見自己在朝廷中無可作為,便請求外補,離開朝廷,出為嚴州教授。

嚴州地方偏僻,土瘠民貧,滿腹經綸的袁樞遇到這種環境,實在也無能為力,他除了完成職責範圍內的事情以外,空閑的時間就讀書著述。他自幼喜歡讀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但苦於其書浩博難讀,於是就自出心裁加以改編,花了兩年多時間,改編成《通鑒紀事本末》一書。他把自己改編的書送交好朋友朱熹和楊萬裏征求意見,都得到了他們的好評。當時任宰相的龔茂良知道後,便向宋孝宗推薦袁樞,受到了孝宗的賞識。孝宗除了命令嚴州將《通鑒紀事本末》摹印十部,以賜東宮及分賜江上諸帥,令他們熟讀外,還調任袁樞為大宗正簿。不久,又遷太府丞。袁樞乘此機會,又多次上疏,要求孝宗以史為鑒,改革政治。孝宗雖未完全接受,但對袁樞的忠誠則倍加讚賞,不斷地升遷他的官職。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袁樞以原官兼國史院編修官分修國史列傳。其後,又曆任權部郎官、兼吏部郎官、提舉江東常平茶鹽、知處州、吏部員外郎、大理少卿。宋光宗立,袁樞調任提舉太平興國宮、知常德府。宋寧宗立,他又被擢為右文殿修撰、知江陵府。

袁樞不論在朝廷任職或外調任地方官,都能保持剛直不阿、清正廉潔的作風。例如他任國史院編修官時,浦城人章惇的子孫請求他為章悖傳加以文飾,不要列入奸臣傳。袁樞回答說:“子厚(指章悖)為相,負國欺君。吾為史官,書法不隱。寧負鄉人,不可負天下後世公議。”意思是說,章惇自己的行為注定了他的曆史地位,我做史官的隻能如實記載,寧可得罪同鄉,不能違反社會的公論。又如袁樞在任大理少卿時,殿中侍禦史冷世光納賄枉法,袁樞直奏其事,使得孝宗罷黜了冷世光,開了南宋以朝臣彈劾禦史的先例。袁樞熱心對群眾有利的公益事業,他知江陵府時,見當地靠近長江,經常發生水災,就在較高的楚觀舊城築室廬,把居民遷徙到那裏,還植樹數萬株作為屏障,為百姓辦了一件大好事。

宋寧宗慶元二年0196年),韓侘冑當權,為了打擊朱熹,指其學為“偽學”,禁用“偽學黨人”。此事波及袁樞,使得他也被罷黜回家。此後,袁樞在家閑居10年,鑽研易學,著《易傳解義》、《易傳辨異》、《學易索隱》、《易童子問》等書。寧宗開禧元年(1205年),袁樞因病去世,享年75歲。

袁樞的主要著作《通鑒紀事本末》42卷,是為抄撮改編司馬光《資治通鑒》而成,雖然沒有增添什麼新的內容,但在體裁上卻有所創新。他把《資治通鑒》所記頭緒紛繁的史事,以事為目,整理成為239目,另外附錄66事,總共記了大小事件305件。因為把曆史事件的本末作了清清楚楚的記載,這就便利於讀史者從中汲取經驗教訓,比起編年或紀傳來都要方便得多了,所以被認為是“有補治道”的種種創造。

如果拿《通鑒紀事本末》與它的母體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鑒》進行比較,紀事本末這種體裁的優點十分明顯。《資治通鑒》記秦滅六國的經過,因其事經曆了140多年,就分別按年記在卷2至卷7的6卷之中,讀時必須連帶著與秦滅六國無關的事一起來讀,讀後對秦滅六國的經過還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概念。《通鑒紀事本末》對此僅立《秦並六國》一目,把秦自孝公富國強兵到先後滅亡六國的事集中起來敘述,讀起來就顯得眉目清楚,容易形成一個完整的概念了。又如唐代的安史之亂曆時30餘年,《資治通鑒》按時間順序記在卷214至卷222的9卷之中。因為《資治通鑒》有詳近略遠的原則,對離宋較近的唐代史事記得很細,有關安史之亂的史事更是夾雜在許許多多其他史事之中,使讀者難以對安史之亂這一事件形成完整的概念。《通鑒紀事本末》對此僅立《安史之亂》一目,把唐玄宗姑息養奸以致釀成大亂的經過進行了集中記載,讀起來也就眉目清楚、容易形成完整概念了。如果拿《通鑒紀事本末》與紀傳體史書進行比較,優點同樣也很明顯。《史記》記秦滅六國事,分散記在《秦本紀》、《秦始皇本紀》、《六國年表》和許多篇有關的“世家”、“列傳”之中,讀起來既有重複之處,又顯得很瑣碎,也形成不了完整的概念。兩《唐書》記安史之亂的史事,有些記在《玄宗本紀》中,更多的則記在有關的許多列傳中,讀時得把本紀和列傳互相對照著讀,才能了解事件的整個發展過程,才能形成完整的概念。如果光讀本紀,或光讀列傳,都是不可能把事情弄清楚的。總之,以具體事件為例,把紀事本末體與編年體、紀傳體進行比較以後,才能使人真正地體會到紀事本末體的優點,它的確是有著“文省於紀傳,事豁於編年”的妙處,所以《通鑒紀事本末》一出,以後人們就競相仿效,先後出現了《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宋史紀事本末》、《元史紀事本末》、《左傳紀事本末》、《續通鑒紀事本末》、《遼史紀事本末》、《金史紀事本末》、《西夏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書,形成了一個紀事本末體史書的體係,為後世讀者多提供了一套學習曆史的完整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