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改土歸流,加強邊疆統治(2 / 2)

□選擇精兵強將,參與改土歸流

改土歸流,廢除數百年的土司製度,是一次較大的社會改革,必然引起敵對勢力的反抗,改土歸流是鬥爭的過程,鞏固成果也需要繼續努力。

鎮沅改土歸流後,署理知府劉洪度查田編賦,觸及原土司上層的利益,而他的家人又借機謀利,原土司刀瀚的族人和土目就以劉洪度“編糧苛刻”、“勒索銀錢”為借口,於五年(1727)正月聚眾焚燒府衙,殺死劉洪度。鄂爾泰當即發兵往討。雍正帝認為事件的發生,一則是土司好亂,再則是委官不當,不能妥善治理。他說得相當準確,以後麵一點而言,有的清軍到新地方肆行搶掠,有的流官不善經理,驟然增加賦稅,興派徭役,自身又貪婪不法,加之新設鎮營的隊伍大多是從鄰近營汛抽調來的,造成原防區力量的空虛,給原土司上層煽動叛亂以口舌和可乘之機。

貴州古州、台拱地方設官後,原土舍勢力仍大,十二年(1734),當地傳言“出有苗王”,陰謀恢複舊日局麵。雍正帝為消弭可能發生的事端,派遣吏部侍郎呂耀曾、大理寺卿德福到貴州,會同當地官員去古州宣諭化導,希望該地安靜無事。但是毫無效果。次年(1735)二月,終於發生了叛亂。叛亂者以古州、台拱為中心,攻陷鎮遠府黃平,焚劫都勻府凱裏(今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凱裏縣),圍困都勻府丹江廳(今雷山縣),眾至數萬,貴陽為之戒嚴。雍正帝任命貴州提督哈元生為揚威將軍,湖廣提督董芳為副將軍,率領滇、黔、楚、粵諸軍往討,並要求他們“痛加剿除,務盡根誅,不遺後患”。又命刑部尚書張照為撫定苗疆大臣,前往貴州。還任用果親王允禮、皇四子寶親王弘曆,皇五子和親王弘晝、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公、戶部尚書複慶等人辦理苗疆事務。鄂爾泰因事變發生,以對改土歸流“布置未妥,籌慮未周”請罪,雍正帝宣布根據有功則賞、無功則辭的原則,削其伯爵,給假養病,實際仍信任他,令他照前參與政務。在貴州,董芳與哈元生不合作,張照支持董芳。張照和董芳認為從前不應當改土歸流、建製,現在應該招撫,恢複舊狀。因主張不一,將領不和,征伐沒有進展。八月雍正帝死,乾隆帝繼位,堅持平叛,召回張照,命張廣泗為七省經略,統一指揮作戰,次年成功。在處理善後時,乾隆帝命將“古州等處新設錢糧,盡行豁免,永不征收。”“嗣後苗眾一切自相爭訟之事,俱照苗俗完結,不必繩以官法。”根據少數民族地區的特點進行統治。

雍正朝的改土歸流和設官建製,隻是在西南少數民族的一些地區實行了,未改行流官的地方還不少,土舍地區還很多。即使改土歸流的地方,土司殘餘勢力也還存在,他們仍能不同程度地控製屬民,一些地方的流官的權威比他們小得多。但是這一次改土歸流,打擊了土司割據勢力,減少了叛亂因素,加強了中央政府對邊疆的統治;一定程度地廢除土司、土舍淩虐屬民製度,有利於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由於政體的統一,使得民族雜居地區減少了戰爭,社會秩序比較安定,為民族聯係的加強,提供了條件。一句話,它對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統一、經濟文化的發展有著積極意義。它的出現,體現了社會曆史發展的要求,反映了被壓迫的土民和受騷擾的漢民的願望。主持其事的雍正帝和鄂爾泰,正確地反映了時代的要求,適時地作出了判斷,並付諸實行,他們做了有益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