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世宗大定六年(1166年)設置太學,招收五品以上官員子弟,以及地方各府推薦的生員和終場舉人。太學設博士、助教等教職。學生每三日作策論一道,又三日作賦及詩各一月舉行一次考試,考試內容為詩賦策論。太學每十個次,稱為“旬休”。逢年節、省親、生病等均給假犯校規或不堪教育者,則根據情節輕重分別給予各種至開除學籍。宗大定十三年(1173年)設置女真國子學,設女真以策、詩取士,有27人登弟,在女真族曆史上產生進士。這批新科進士,被授以教授職,有的在女真國。同年又設立女真小學。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真太學,規定教授必以宿儒高才者充任。的中央官學,除了國子監、小學和太學之外,又建立了專門以培養女真族人才為目的的女真國子學、女真小學和女真太學,這在中國古代學校發展史上是頗具特色的。
此外,還有司天台辦學和宮女學校。司天台分天文、算曆、漏刻等科,學習天文地理。宮女學校設在宮廷內,專為教授諸宮女而設,教官稱“宮教”,授課時需用青紗與宮女隔離,不能直接見麵。
金朝的地方官學主要有府、鎮、州學和女真府、州學、此外還有地方醫學。
在金朝,無論是中央官學還是地方官學的學生,都由政府供養。經費的主要來源是學田。官學生除在經濟上得到供養外,還終身免除雜役。4.元朝的學校製度元朝的學校,開始於元太宗窩闊台時期。元太宗六年(公元l234年)元滅金朝,即改金之樞密院為宣聖廟,以馮試和升齋試兩種,私試每月舉行一次,試卷上等者給一分,中等者給半分,一年之中積分至8分以上者升補高等生員,以40名為限,漢人20名,蒙古人、色目人名l0名。升齋考試,中齋生每季(三個月)考試列優等的升上齋,下齋生每季考試列優等而不犯規的升中齋。可見“積分法”是累積計算學生全年學業成績的方法。始於宋代太學,到元代國子學趨於完善。由於“積分法”注重學生平時的考試成績,故具有督促學生平時認真學習的積極作用。
蒙左國子學的設立旨在發展蒙古族的文化,加速培養蒙古族的人才,顯然是受到全朝女真國子學的啟發,學習內容主要是蒙古文的《通鑒節要》,學生學成精通者,量授官職。不過學生來源,除了主要招收蒙古族學生之外,還同時招收其他民族學生入學。
回回國子學是專門學習亦思替非文字——即波斯文字的學校。創辦回回國子學,是鑒於當時與西域諸國交流頻繁,迫切需要懂得波斯文字的專門人才。學校設立之後,也確實培養出外語專門人才,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回回國子學早的外國語學校,它對於當時中西文化交流起了積極用,這在中國古代學校教育發展史上是有特色的。元朝還在司天台和太史院附設學校,培養天文曆數才。按路、府。州、縣的行政區劃,在地方上建立起了路、州學、縣學以及諸路小學、社學的係統。創辦手至元二十三年(公元l286年),元朝頒令各立社,凡各縣所屬村莊,50家為一社,設社長l人,增1人,不及50家的,與近村合一社,社長專以教勸農桑為務。每社立學校1所,擇通曉經書者為學師,利用農閑空隙時間,農閑時使子弟入學,是以農家子弟為對象的初等教育形式,它對於發展農村地區文化教育事業具有一定意義。這是元朝在教育組織形式上的一種創新,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除此之外,還開設了諸路蒙古字學、諸路醫學、諸路陰陽學等專門學校。
諸路蒙古字學是地方上學習蒙古文字的學校,創建於至元六年(公元l269年),目的在於普及蒙古文字,培養懂得蒙舌文的人才,學習科目與京師蒙古國子學相同,主要是學習譯成蒙古文的《通鑒節要》。在學學生,得免雜役。學成考試合格,可充任學官、譯史等職。
諸路醫學創設於世祖中統二年(公元l261年)直隸於太醫院,學生主要招收在籍醫戶及開設藥鋪人家的子弟。一般良家子弟,若願意就讀,且資質亦可學醫者,經考選也可入學學習。學官有教授、學正、學錄等。無論是教學人員或是醫學學置和管理,使教育經費有一定保證。據《元史·世祖本紀》記載:至元二十八年(公元l291年)諸路所設學校21300餘所,按當時人口統計,這年全國共有l343萬戶,5984萬多人。這樣,平均每2800餘人就有l所地方學校,這在當時是相當可觀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邊遠地區亦廣設學校,促進了這些地區的開化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