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學的地位比國子學低,招收八品以下子弟或庶人之俊士為學生,設立的時間也較遲,但辦理得比國子學有成宋朝興學育才的重點,也是中央官學的核心。辟雍是太學的分校,亦稱“外學”。四門學、廣文館——這兩所都是為了士子準備參試而設立的預備學校,招收八品至庶人子弟為學生。

武學是宋朝最早設立的專科學校,習諸家兵法,分上、內、外三舍,學生100人。宋朝重視武學,是外患侵逼,需要國防人才,並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理武學,培養軍事人才的經驗。在中國學校教育發展養軍事人才的武學始設於宋朝,並對後來元、明、清育產生了深刻影響。

律學在宋朝也頗受重視,為宋朝培養了不少法律人才。

醫學設置較早,分設三科:方脈科、針科和瘍科。學習內容各有側重。方脈科以《素問》、《難經》、《脈經》為大經,以《巢氏病源》、《龍樹論》、《千金翼方》為小經。針科、瘍科去《脈經》,而增《三部針灸經》。設教授l人,學生300人。

算學招收命官及庶人為學生,定額210入。教學內容為《九章》、《周髀》及曆算,三式、天文等。

書學學生不受出身的等級限製,亦無定額,主要學習篆、隸、草三體,同時須明曉《說文》、《字說》、《爾雅》、《博雅》、《方言》等。考試分為上中下三等:“以方圓肥瘦適中,鋒藏畫勁,氣清韻古,老而不俗為上;方而有圓筆,圓而有方意,瘦而不枯,肥而不濁,各得一體者為中;方而不能圓,肥而不能瘦,模仿直人筆畫不得其意,而均齊可觀為下。”

畫學開設佛道、人物、山水、鳥獸、花竹、屋術等專業課爾不工倡如

宋朝的地方行政分為三級:第一級為路;第二級為州、府、軍、監(一般設州或府,特殊情況才設軍、監);第三級為縣。各路不直接設置學校,僅置學官管理所屬各學校。因此宋朝地方學校僅有兩級:由州或府、軍、監設立的,稱州學或府學、軍學、監學;由縣設立的稱縣學。由於州,縣設置最普遍,故宋朝地方學校主要是州學和縣學。

宋朝地方官學的發展開始於“慶曆興學”。“熙寧興學”也促進了地方官學的發展,而“崇寧興學”使宋朝地方官學空前興盛。

宋朝地方官學一般都有一定規模的校舍,分成教學、祭祀、娛樂、膳食、住宿、收藏等幾大部分,普遍設立了藏書樓。在辦學經費上實行以學田為主,政府資助,社會獻田,捐款集資,學校刻書創收等多種途經相結合的辦法來解決辦學經費。

從管理體製來看,隋唐以前的地方官學都委諸地方行政長官兼管,宋代為了加強對地方官學的領導,從宋神宗熙寧四年。

一是管理體製進一步完備,從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了專門的教育行政管理機構。二是官學類型多樣化.,中央官學除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學習傳統的儒家經典外,專科學校很發達,有武學、律學、醫學、算學、書學、畫學等,其中武學與畫學是宋獨創的。地方官學,州學縣學除學習傳統的儒家經典外,還分別設置了武學、醫學和道學,其中武學與道學也是宋獨創的。三是中央官學在招收學生時放寬了學生家庭出身等級的限製,書學甚至取消了這種限製,這與唐代相比是一個明顯的進步。四是學田製度的確立。宋代地方學校一般均有學田,宋朝政府向各地州、縣學校賜學田,作為學校經費的主要來源,這對於地方官學的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這一製度為後來的元、明、清三代所長期沿用。

3.遼金的學校製度

契丹族酋長耶律阿保機於公元916年,建立契丹國家,稱皇帝,年號神冊。神冊五年(920年)製成契丹文字,下令頒行全國,度,在皇構。太宗是於南京宗清寧五府,原名(析津府)各一員。

遼朝林農安)。各設博士l人,助教l人。各州設州學,各縣設縣學,州學和縣學亦設博士、助教。

遼朝重視貴族子弟教育,還專門創立“諸王文學館”,設有“諸王伴讀”和“諸王教授”。遼朝還曾吸收高麗留學生,這是繼唐朝吸收外國留學生之後,在中外文化教育交流史上的又一件盛事。

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於公元1115年,建立金國,稱帝,年號收國。金太宗命丞相希尹創製女真文字,並翻譯中國經史,教女真人學習。海陵王天德三年(公元ll51年)設置國子監,總轄中央官學,也是金朝最高學府,凡宗室,外戚皇後大功以上親屬以及諸功臣和三品以上官員的子弟,l5歲以上入國子監,l5歲以下人國子監附設小學學習。同時國子監還負責印各種教科書,又是當時全國教科書的刊印發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