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爾)在聲學中測定聲強級的特定單位。
(分貝)貝爾數的十分之一。聲強級、電功率比、電流比、電壓比,通常都多用分貝作單位。
(奈貝)電平單位,它是電流比值(或電壓比值)的自然對數;出是相應的電功率比值的自然對數的二分之一。
(宇宙)宇宙是指整個的物質世界,是自然界中運動著的萬物的總稱。它是處於不斷地運動和發展之中。在空間上沒有邊界沒有盡頭,在時間上沒有開始沒有終了。宇宙中的物質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隨著天文學的曰益發展,宇宙可觀測的範圍日益擴大。這個範圍已經遠遠超出太陽係所屬的銀河係,而包括數以十億計的其他星係,稱為河外星係。每個星係包含著數以百億、萬億計的恒星。目前,能觀測到的最遠的天體離地球約為百億光年。
(恒星)由熾熱的氣體組成,能自己發光的天體。太陽是距我們最近的一顆恒星。其他的恒星距離地球都十分遙遠,其中最近的距離也有4.3光年。在整個天空中,人眼可看到的恒星約6500顆,利用天文望遠鏡觀測,多得難以數計。恒星實際上也都在不停地運動,但因距我們太遠,在短期間內感覺不到它們之間相互位置的改變,故古時就稱其為“恒星”,並沿用至今。恒星也和太陽一樣各有速度不等的自轉運動。各種不同恒星的物理性質也千差萬別:直徑從太陽的千分之一以下到千倍以上,質量從太陽的二十分之一到百倍以上,密度從水的幾千分之一到千萬倍以上,光度從太陽的幾十萬分之一到幾十萬倍,表麵溫度從幾百到幾萬度,而中心溫度可達千萬度甚至上億度。維持恒星輻射的能源主要是熱核反應。
(星座)為使人們便於認識星空,古代巴比倫人將天球分為許多區域,叫做“星座”。每一星座可由其中亮星的特殊分布而辨認出來,如七顆亮星形成像勺子的叫做“大熊座”(我國通稱“北鬥”七星現今國際通用的星座共有88座。如“大熊座”,“小熊座”,“天龍座”,“仙後座”,“仙王座”,“仙女座”,“蠍虎座”等等。
(行星)環繞太陽運行,近似於球形的天體,是太陽係的主要成員。行星本身不發光,按照距離太陽的次序,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9顆。其中,水星的體積和質量最小,而木星的體積和質量最大。
(地球)人類居住的星球,太陽係九大行星之一。與太陽的平均距離14960萬公裏。體積約10832億立方公裏,赤道半徑6378公裏,半徑6357公裏,兩者相差21公裏。
(衛星)圍繞行星運行的天體,例如,月球是地球的衛星,衛星本身不能發光,在太陽係中除水星、金星、冥王星未發現衛星外,其他6顆行星已發現衛星共有34顆,其中地球有1顆,火星2顆,木星14顆,土星10顆,天王星5顆,海王星2顆。
(流星)在行星運行的軌道空間裏,布滿無數叫做流星體的小物體,當這些小物體進入地球大氣層時,因為相對於地球大氣的運動速度非常之大,與大氣摩擦燃燒而發光而形成流星。平時看到天空中星光如箭掠過的現象,就是流星。一般出現在離地球50~140公裏處,速度由每秒12公裏到80公裏。流星出現,秋季比春季多。後半夜比前半夜多。
(彗星)又稱“掃帚星”。也是繞太陽運行的一種天體。形狀很特殊.在遠離太陽時,是一個發光的雲霧狀小斑點;接近太陽時,由彗核、彗發和彗尾三個部分組成。慧核由比較密集的固體塊和質點組成,其周圍的雲霧狀光輝叫做“彗發”。彗核和彗星總稱為“彗頭”。慧尾是由極稀薄的氣體和塵埃組成,形狀像掃帚,是彗星接近太陽時形成的.一般背著太陽方向延伸出去。彗星的體積非常龐大,它可長達數千萬、甚至數億公裏;但彗星的質量卻很小,一般不到地球質量的十億分之一。慧尾的密度極小,隻有地球上海麵大氣密度的幾千億分之一。彗星的軌道大多是很扁長的橢圓,少數彗星也運行在拋物線或雙曲線軌道上。肉眼能見的彗星很少。哈雷彗星是一顆著名的周期彗星。由英國天文學家哈雷首先確定它的軌道是一個很扁長的楠圓,以約76年的周期繞太陽運行。我國曆史上有哈雷彗星出現的最早和最完整的記載:第一次是在春秋魯文公14年(公元前613年,到最近一次1987年哈雷彗星出現為止,共有32次記載)。
(激光雷達)向被測目標發射一束激光,然後測量反射或散射信號的到達時間、強弱程度和頻率變化等參數,以確定目標的距離、方位和運動速度,還能探測出肉眼看不見的大氣中懸浮微粒群的動態以及大氣的密度不均勻性等。激光雷達與無線電雷達相比,測量精度髙,分辨能力強,在大氣吸收較小時,作用距離遠;但它受氣候影響較大,不易對準目標,且跟蹤、監視和大麵積搜索較為困難。主要應用於天文觀測和氣象觀測等。它不能完全代替無線電雷達。
(黑洞)天文學名詞。依照廣義相對論,當一定質量的天體物質高度集聚到很小體積內,集聚到一定程度,引力場便將強到使該天體周圍的空間高度彎曲,彎曲到把自己包起來,天體產生的輻射將出不來,這樣的天體稱為“黑洞”。20世紀60年代裏,有人根據許多觀測資料推測宇宙間可能存在著許多黑洞。但至今還未得到證實。
(光年)計量天體之間距離的一種單位。光在一年中所走過的距離,約為94605億公裏。例如,天狼星距離地球約8.7光年,人們現在所看到的天狼星的光是它在8.7年以前發出的光。
(回歸線)天球上赤道之北和南各23度27分的兩個赤緯圈(即太陽所能達到的兩個極限位置X夏至日太陽到達北回歸線後即轉向南歸;冬至曰太陽到達南回歸線後即開如轉向北歸。地球上北、南緯各23度27分的兩個緯度圈,是地球上熱帶和北南溫帶的分界線。23度27分是黃道與天赤道之間的交角。
(黃道)地球上的人看太陽於一年內在恒星之間所走的視路徑,即地球的公轉軌道平麵和天球相交的大圓。黃道和天赤道成23.27度的角,相交於春分點和秋分點。
(月球)地球的衛星。和地球的平均距離為384401公裏。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天然星體。本身不發光,但反射太陽光而被人們看見。它的直徑為3476公裏是地球直徑的1/4,質量為地球的1/18.3,密度是水的3.3倍,重力隻有地球的1/6。月球的自轉周期和繞地球轉動的周期相等,都是27.3日,因此,它永遠以同一麵對著地球。月球上無水,基本上沒有大氣。月球表麵的溫度變化劇烈,在自轉一周之內,其溫度變化可達300攝氏度。月麵凹凸不平,有海(實際是平原)、環形山、月麵輻射紋和山係等結構。在1959年用宇宙火箭拍攝到了月球背麵的照片。照片表明月球的背麵和正麵的結構有很大差別。主要是背麵的“海”的麵積小,而環形山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