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宮廷侍衛的引導下,李泰進入了肅章門,眼前的路似乎有些不太對勁,似乎不是通往父皇的寢宮的路,這是哪啊?北苑。你的軟禁之地!愛人結婚了,新郎不是你!貞觀十七年四月七日,李世民詔令立晉王李治為皇太子,隨後登承天門,大赦天下,準許天下百姓大吃大喝三天,慶祝新太子得立。隨後,李世民對著身邊的侍臣感歎地說道:“我如果立李泰為太子,那就說明太子之位可以通過謀略經營得到。如今太子無道,魏王鑽營,所以兩個都棄用,這個方法可以傳給子孫,以後就采用這個方法。況且如果立李泰,李承乾和李治都不會安全,而立李治,李承乾和李泰都會安養天年!“一廂情願,自說自話。說太子之位不能經營所得,那麼你的太子之位從何而來?立李治,李承乾和李泰就會安養天年,這也是一廂情願,隻是李承乾和李泰死的早,不然挺到武後當國時代,後果不堪設想。曆史證明,長於婦人之手的李治曖昧地給了武則天機會,李世民為了李承乾和李泰的安全選擇了李治,然而卻給大唐王朝埋下了更致命的隱患。這場長達七年的爭儲大戰終於落下了帷幕,李承乾輸了,李泰也沒贏,倒是年僅十五歲的晉王李治爆了一個大大的冷門。
搶了半天,兩個二十多歲的青年輸給了十五歲的毛頭少年。不是青年不出色,不是少年太出色,一切都是李世民的一手導演,說到底,李導演隻有一個原則:別威脅到皇權,別搶戲。
很遺憾,李承乾,你威脅到皇權;很遺憾,李泰,你搶戲了,而且將來也會威脅到皇權;恭喜你李治,你年輕,不威脅皇權,也不搶戲,乖!如此一來,一母同胞三兄弟有了各自不同的人生結局:李治繼承大統,成為曆史上的唐高宗;原太子李承乾被廢黜,放逐黔州(重慶市彭水縣);李泰免去雍州牧、相州都督、左武候大將軍等職,降爵,改封東萊郡王,後改封順陽王,放逐均州(湖北丹江口市西北)。從此,長安成為李治一個人的城市,而李承乾、李泰這兩個生於斯長於斯的皇子在有生之年與長安再無交集。貞觀十八年李承乾逝世於黔州,時年二十六歲,以國公之禮於當地安葬,數十年後遷回皇陵安葬,活著沒能回到長安,死後終於得償所願;唐高宗永徽三年,李泰逝世於均州,時年三十五歲,就地安葬。1973年當地磚瓦廠清理出兩座唐墓,一座是李泰墓,一座是李泰長子李欣墓。這位心比天高的皇子最終沒能回到長安,安葬於皇陵之內,隻能孤零零的長眠於自己的流放之地。金枝玉葉,一母同胞,一人升天,兩人入地,人生際遇,一聲歎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