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當太子李承乾被打上謀反的烙印,他的東宮團隊就注定了樹倒猢猻散的結局。漢王李元昌沒有等來際遇的改變,卻等來了家中自盡的結局,李世民還算法外開恩,除李元昌一人外,娘親、妻子、兒女一律赦免;左屯衛中郎將李安儼,洋州州長趙節,駙馬杜荷,你們的寶押錯了,所以你們的頭銜過期了,跟過去說聲再見吧,然後接受一刀斷頭的結局;太子左庶子張玄素,太子右庶子趙弘智、令狐德棻,沒有盡到勸諫責任,一律廢為庶人。一連串都是倒黴的名單,不過在倒黴名單之外還有兩個幸運名單,太子詹事於誌寧,告密有功的紇幹承基。太子詹事於誌寧數次勸諫,雖未能阻止太子悲劇的發生,但已經竭盡全力,因此沒有處罰,隻有嘉勉。數日後與馬周一起出任太子左庶子,李承乾太子走了,李治太子來了;紇幹承基告密有功,擢升為佑川府折衝都尉,封平棘縣公,踩著前太子的身體上位,你的仕途已經到頭了。
侯君集沒有出現在上麵的名單之中,並不是躲過了處罰,而是我特意把他抽了出來,重點說說這個離名將隻有半步之遙的準名將。做事追求極致,做人心胸窄狹,性格決定命運,侯君集的偏激性格決定了他悲劇的命運。做事追求極致,在遠征吐穀渾、滅國高昌時已經體現的淋漓盡致,為別人不能為之事,戰別人不能戰之戰,憑借追求極致的精神,他成功了。先滅吐穀渾,再滅高昌國,在軍事上他已經做到極致。戰爭是生活的一部分,但並不是全部。戰場上呼風喚雨的侯君集到了生活之中卻不是那樣隨意從容,侯君集的性格可以讓他在戰場上無往不勝,然而這樣的性格也讓他在現實生活中屢屢碰壁,失意不已。性格決定了李靖可以出將入相,性格也同樣決定了侯君集可以出將,但不能入相。正是入相後的不如意最終釀成了侯君集的人生悲劇。
其實,在侯君集入相後,已經先後有四個人說過侯君集可能謀反,前三個人的說法都被李世民一笑而過,最後一個人的舉報讓李世民痛下決心。最先說侯君集會謀反的是一個名將,千古名將,這個人就是李靖。李靖說侯君集會謀反,其實是被侯君集逼的,因為是侯君集先向李世民報告說,李靖將反矣。李世民聞言死死盯著侯君集,說道:“證據呢?“侯君集答道:“李靖隻教給我一些粗略的兵法,精華的一點不教,由此可以判斷。“(靖獨教臣以其粗而匿其精,以是知之)後來李世民向李靖求證,被逼到牆角的李靖說了這樣一番話,“這是侯君集想造反。現在天下平定了,我教他的,足夠他平定四方小國。而他非得享盡我的真傳,不是想造反是想幹嘛?“兩位名將,一位要窮盡兵法精華,一位卻隻點到為止,在天下大治的背景下,誰高誰低,一目了然。跟李靖比,侯君集差了不隻一個身位。第二個說侯君集會謀反的也是一位名將,李世民的堂兄,江夏王李道宗。
李道宗曾經在一次閑談中提醒李世民說道:“侯君集野心很大,覺得自己立了不少功勞,不想安居房玄齡與李靖之下。雖被任命做吏部尚書,但他還不滿意,我看啊,他還得造反。“對於這一次提醒,李世民也隻是一笑了之,對曰:“君集材器,亦何施不可。朕豈惜重位,但次第未至耳,豈可億度,妄生猜貳邪!“在李世民看來,侯君集的才能足以升任朝中的任何一個位置,現在隻把他放在吏部尚書的位置上,隻是因為論資排輩還沒有輪到他,在他的前麵畢竟還有長孫無忌、房玄齡這些人。李世民認為侯君集不會因為位置的問題心生二心,所以李道宗的猜測多慮了。實際上,李世民高估了侯君集的心胸,這個做事追求極致的人不是不在乎位置,而是恰恰很在乎位置,而且對現有的位置很不滿意。吏部尚書在別人看來是高位,在侯君集看來則是屈辱,更關鍵的是滅國高昌之後的牢獄之災讓侯君集一輩子都心緒難平。人有智商和情商之分,或許侯君集就屬於智商很高,情商很低的人,經得起風浪,卻受不起委屈。如果時空可以穿越,倒可以用二十世紀一位偉人的詩寬慰一下憤憤不平的侯君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