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品史悟人,成敗輪轉收益多(2)(1 / 2)

於是,乾隆大帝一錘定音:(錢謙益)豈可謂之完人乎!錢謙益從此悲劇了。你且看看人家洪承疇,同是降清人士,同有斐然聲譽,怎麼人家就混到了大清首位漢人宰相的高官,你錢謙益卻淒淒惶惶無所終呢?洪承疇雖被錄入了《清史·貳臣傳》,好歹還因功勞比較大而位列貳臣甲等,你錢謙益卻還低人一等,編入了貳臣乙卷!

從現代人的角度看這段曆史,已不存在忠不忠、叛不叛的問題了,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跟誰都是中國人,大家都有中國心!寬容、諒解錢謙益其人其事,肯定他的文學造詣與藝術成就的聲音多了起來。

從黃宗羲到王國維,大家對錢的看法有了改觀。黃宗羲雖然不肯為錢題寫墓誌銘,但在錢病重時為他解決了喪葬費的問題,錢逝世後又為其寫了悼詩:“四海宗盟五十年,心期末後與誰傳。憑裀引燭燒殘話,囑筆完文抵債錢。紅豆俄飄迷月路,美人欲絕指箏弦。平生知己誰人是?能不為公一泫然。”可以說,黃宗羲盡到了自己為人晚輩、為人同儕、為人朋友的責任。王國維則更客觀地指出:“牧齋之降清,乃其一生汙點。但亦由其素性怯懦,迫於事勢所使然。若謂其必須始終心悅誠服,則甚不近情理。”

千秋功過,留與後人評說。晚年生活的落魄,使錢謙益荒落筆叢,自愧自傷,領悟到了“從世界風波上起見,便與本分風光都不相涉”的悲劇性。他的淵博學識與赫赫文采沒有能挽救他的聲譽,他拜讀的華嚴經沒有能開解他的心結,他投身的複明運動仍沒有抹去他的汙點……1664年,錢謙益在病中逝世,這是康熙三年,鄭經退歸台灣,反清複明運動快要落下帷幕,而原來的大順農民起義軍,李自成、袁宗第等人相繼死去,隻有小闖王李來亨苦苦支撐,最後投火自焚。兩相對比,這凋零殘敗的景象令人歎惋。

麵對這樣一位曆盡千劫的老人,我們不忍心再苛責。錢的投清的確是晚節不保,大節難諱;但他勇於糾錯,複又反清,也算是將功補過,回頭是岸吧!

第三節年羹堯平青海,鎮西安,過於自滿被毒殺

年羹堯曾經是雍正最信任的臣子之一,幫助雍正在九子奪嫡中取勝,登上了皇位。曾經是手握大權的將軍,平青海,鎮西安。他曾經是皇帝的私交之一,經常被皇帝嘉獎和關心。然而太過自滿,自恃功高竟作出許多有違本分的事情,最終引起雍正的警覺並賜死,他在喝下那一杯鴆酒的時候有沒有想到自己的結局竟是如此?

在最近熱播的電視劇《甄嬛傳》中,乾隆帝時期備受爭議的權臣年羹堯又出鏡了。劇中的年羹堯狂妄而不識輕重,一味地恃寵而驕,最終被皇帝賜死。讓我們翻開史書,仔細研讀,曆史中真實存在過的那個年羹堯果真如此嗎?

讓我們來看看年羹堯的簡曆。年羹堯,生於公元1679年,一生經曆康熙、雍正兩個皇帝。他年紀輕輕就考上進士,入仕之後也可謂官運亨通,官至四川總督、川陝總督、撫遠大將軍,並且受到加封太保、一等公。他驍勇善戰,運籌帷幄,戰功赫赫,在平定西藏亂事中立了大功,並率領清軍平息青海羅卜藏丹津。年羹堯曾幫助雍正帝在九王奪嫡中取得勝利,手握兵權,並取得許多軍事上的勝利,為清王朝立下汗馬功勞。雍正帝登基以來,年羹堯位極人臣,聖寵加身,一時間風頭無兩。直至雍正三年十二月,被雍正帝削官奪爵,曆數其所犯大罪九十二條,並賜其自盡。

年羹堯發跡於康熙年間,而真正揚名立萬則是在雍正時期。一方麵,他是幫助雍正帝登基的心腹重臣。他是文官出身,在朝堂上有自己的勢力與相當的影響力,在皇帝登基之初為其穩定政權作出了相當大的貢獻。另一方麵,他才華橫溢,能文能武。此外,他平青海,鎮西安,戰功赫赫,威名在外,運籌帷幄以武名震懾眾人。

威名在外的年羹堯備受雍正皇帝重視,而他自己也逐漸恃寵而驕,認為自己乃是朝廷梁柱,皇帝少他不行。據史料記載,年羹堯自恃自己功高,對待屬下及朝中同僚驕橫跋扈,趾高氣揚。他贈送給下屬官員物品時,要求下屬官員向他磕頭謝恩。要知道,即使在古代,磕頭謝恩也不是隨隨便便的禮節,它隻適用於君臣、父子、主仆等具有嚴明身份區別的人之間。年羹堯如此行為的確過於自大,不僅令身邊人不快,也引起了皇帝的猜忌。

此外,他還犯了自古以來皇帝最忌諱的一點——“結黨營私”。年羹堯積極拉攏與自己親近的官員,排斥與其不親近的官員,在朝中形成了一個相當分明的小圈子。當時,年羹堯勢力大,許多不思正道的官員整日跟著他溜須拍馬,造成了相當不好的影響。更有甚者,年羹堯曾經彈劾直隸巡撫趙之垣“庸劣紈絝”,說趙之垣實在不堪擔此重任。但後來,趙之垣投靠年羹堯門下,先後送給他許多金銀珠寶。年羹堯改變了自己的立場,在雍正麵前力薦趙之垣,使趙之垣又有了官職。再者,年羹堯還貪斂財富。據統計,年羹堯貪贓受賄累計達白銀數百萬兩之多。在皇帝不想整治他、時機還不成熟的時候,這算作細節,但等到他東窗事發,光是他瀆職、貪汙所得的錢財就足夠他落罪上百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