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以其獨特的自然地貌特征,從巍峨聳立的高原雪山向東海以滔滔之勢奔湧而去的6700公裏流程中,不但為流域的遠古及現代人類帶來了賴以生存的豐富水資源和水產資源,也在其流域孕育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可以說,在人類的文明發展史上,長江流域的璀璨程度不亞於世界上任何一條江河。如果說,長江流域密布的眾多古人類遺址、古人類文化遺存像一顆顆燦爛的珍珠的話,那麼,清澈的長江就像一條銀線,把這些珍珠串成了一根輝煌奪目的項鏈,懸掛在地球母親的胸前。
讓我們先來看看長江流域一些著名的古人類、古文化遺物吧:240-200萬年前的安徽繁昌人字洞舊石器,204萬年前的重慶巫山人化石,215-195萬年前的湖北建始人化石,170萬年前的雲南元謀人化石,115-110萬年前的陝西藍田人化石,73萬年前的重慶豐都煙墩堡舊石器,62-58萬年前的江蘇南京人化石,58萬年前的湖北鄖縣人化石,31萬年前的安徽巢縣人化石,28-24萬年前的安徽和縣人化石,19萬年前的湖北長陽人化石,15-12萬年前的重慶奉節人化石,11萬年前的貴州桐梓人化石,14-8萬年前的重慶豐都高家鎮、冉家路口、井水灣、棗子坪舊石器,3.5萬年前的四川資陽人化石,15000年前的重慶巫山河梁人化石,8000-7000年前的重慶奉節橫路舊石器,7000年前的浙江餘姚河姆渡農業文明,等等。何等的輝煌壯麗!從舊石器時代早期、中期、晚期,到新石器時代,無一缺環,構成了一個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的幾乎完整的人類演化體係,體現了人類活動的傳承性和演化過程的完整性。
長江三峽是露天的自然博物館與曆史博物館,很早就被學者們認為是研究遠古人類起源、演化和文化發展的重要區域。隨著三峽文物搶救與保護工作的不斷深入,三峽地區史前文明起源與發展的脈絡已清晰地展現在世人麵前。在長江流域的遠古文明遺址中,以三峽庫區最為密集和最有連續性,在該地區發現的豐富的古人類遺址、古人類文化遺存可建立起從200萬年前至今的一個人類演化的大體框架,說明這裏是東亞人類從早期到晚期的重要演化中心之一。
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向晚期文化過渡期間,我國南方與北方在石器製造工藝方麵有著截然不同的區別,而三峽地區正好介於南、北之間。就石器製造技術而言,三峽該時段的舊石器彙集了我國華南、華北的特點。這說明,早在遠古時期,我國的南、北文明就在三峽地區碰撞交融,三峽自古便是我國南方文化和北方文化交流的通道。重慶奉節的橫路、魚腹浦、洋安渡、三坨等舊石器晚期的文化遺址,則為研究三峽舊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過渡,提供了最新的資料。80多處新石器時代遺址說明這裏是解決長江流域江漢平原至三峽和瞿塘峽夔門以西至四川盆地的東、西兩大文化係統分界線的關鍵地區。總體而言,三峽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北方文化、南方文化、東部文化、西部文化的交彙點和交流大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