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一脈相承——遠古三峽的回聲(1 / 2)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唐代詩人孟浩然

除前麵章節裏介紹過的古人類和舊石器遺址外,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與重慶自然博物館還於1976年在(原四川省)重慶市銅梁縣西郊,在修建水庫清基的過程中,在地表下8米的沼澤相地層中找到了300多件舊石器,以及與之伴生的有包括牛、鹿、羊、巨貘、中國犀、亞洲象、東方劍齒象、熊等大量哺乳動物化石和豐富的植物化石。經14C法測定,銅梁文化年代在距今25000年前左右或稍晚。銅梁舊石器文化遺址出土的動、植物化石研究表明,當時附近氣候溫暖,屬熱帶或亞熱帶氣候,可能比現在當地要熱一些,草木茂盛,適宜於古人類生存,與今日之自然環境略有不同。

據研究咱6暫,銅梁地點的石器有為同時代不同文化所沒有的特點,主要表現在:打片以錘擊法為主,輔以碰砧法;石片和石核形製原始、多樣,不規整;錘擊石片顯得短寬;石片缺乏鋒利的邊緣,常見有個別打擊痕跡;使用石片比較常見;工具類型簡單,隻有三種:刮削器、尖狀器和砍砸器,刮削器是主要類型,其次是砍砸器,尖狀器居次要的地位;砍砸器占工具總數的33.2%,這是同時代遺址所沒有的;砍砸器中,端刃砍砸器約占砍砸器的40%,更無先例;以大、中型工具占絕對優勢;單刃工具不多,這是同時代工具的特例;修理工具以複向加工為主,向背麵加工次之,單麵加工的有單麵不淨的特點;工具的修理工作粗糙,形製不規整,大多數工具采用陡向打法,其結果是刃口相當鈍,刃角多在75°以上。以上這些特點表明,它代表一種新的舊石器文化,所以,將其命名為“銅梁文化”。銅梁的石器簡單、粗糙,與其所處的時代不相稱,體現出舊石器文化發展的不平衡性和複雜性,但銅梁文化的繼承性是清楚的。

1999年12月2日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人類研究所黃萬波研究員,在重慶市巫山縣巫峽中的河梁一溶洞中發現一處內容較為豐富、保存較為完好的古人類遺址。共發現晚期智人頂骨化石1件、石製品40餘件和獼猴、東方劍齒象、中國犀、華南巨貘、大熊貓等哺乳動物的化石30餘種,同時還發現人類用火的痕跡——灰燼。據鑒定,其地質年代為更新世晚期,文化分期屬舊石器時代後期,其絕對年齡經14C法測定為距今1.5萬年。

此外,由重慶自然博物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組成的考古調查隊還於1993年12月在位於長江支流梅溪河中下遊左岸二級階地的奉節縣康樂鎮橫路村發現一處舊石器遺址,1998年的發掘中出土石製品39件,2000年11月-2001年1月的發掘中出土石製品105件。從石製品組合和石製品出露的情況初步分析,橫路遺址是當時人類臨時活動的場所。根據地層、地貌初步推測,遺址時代為華南舊石器時代末期向新石器時代過渡階段,距今約8000-7000年。對於上述兩個遺址的研究目前尚在深入進行中。自1993年三峽舊石器考古隊成立至今,已在湖北省和重慶市的長江三峽工程淹沒區發現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55處、數個古人類遺址和多個古脊椎動物化石地點,它們是研究三峽地區舊石器時代中晚期文化的十分珍貴的資料。三峽庫區舊石器時代遺存及石器製作場、古人類和古脊椎動物化石地點的發現,使三峽由舊石器時代考古的空白區一躍而成富集區,這極大地拓寬、豐富了三峽地區的考古與文化內涵,同時也為我們探索東亞地區各個時期的人類本身及其文化、藝術的起源、演化的機製與模式,以及深入研究當地古地理、古環境、古氣候的變遷,提供了堅實的實物證據。

眾所周知,生命起源於水。大江大河自古就是孕育人類文明的搖籃。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裏斯河、尼羅河、恒河、黃河,因在其流域分別產生過具有5000年曆史的輝煌燦爛的古巴比倫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中國文明而至今閃耀在人類文明發展史冊裏。遺憾的是,除中國的古代文明一脈相承地傳續了下來以外,其他三個文明古國都由於外族的入侵而失去了獨立,中斷了古代文明。黃河自古以來就被譽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中華文明的搖籃。那麼,作為流域人口最多的世界第三大河的長江呢?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高星說:“過去10年在三峽地區的考古發現改變了我們對中華文明起源的理解。我們過去常常認為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唯一的發祥地,但是,我們現在知道了,長江流域也是中華文明的另外一個源頭。如果黃河是中華文明的母親的話,那麼長江就是中華文明的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