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人為什麼非要製作慈禧和光緒的蠟像呢?說來話長。據清宮電報檔案記載,光緒十年(1884年)因為法國搶占清朝屬國越南而爆發了中法戰爭,素以世界強國自居的法國軍隊,在中越邊境鎮南關,慘遭清軍痛打,一敗塗地,使得發動戰爭的法國內閣土崩瓦解,集體辭職。法國民眾開始對中國有所了解,知道中國有一個掌握實權的皇太後叫慈禧。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後,法國民眾對中國有了進一步的了解,知道了中國還有一位準備效仿西方政治的年輕皇帝叫光緒。於是法國的蠟像藝術家廣泛搜集兩人的畫像及各種圖片,製作了中國太後和皇帝的蠟像,並在巴黎、倫敦等幾座城市巡回展出。用蠟製作的慈禧,竟然栩栩如生;身穿龍袍的假光緒,更是紅光滿麵,呼之欲出,吸引著眾多遊客的目光。人們駐足觀賞,品頭論足,有高談闊論的,也有竊竊私語的。然而在這些遊客當中,卻有一位中國的王公大臣,此人就是愛新覺羅·載澤。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外務部派載澤赴日、英、法、美、比諸國考察政治,載澤一行借機遊玩,在法國博物院看到了太後、皇上的蠟像。他的眼光與那些外國遊客不同,目睹了本應母儀天下的慈禧太後,居然位列各色閑雜人物當中,任人指點,深感有失大清國的體麵。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載澤回國後,立即報告清廷外務部,說法國人製作太後、皇上蠟像,問題很多,主要有三條。一是不像真人,形象不好;二是服裝粗糙,用玻璃代替珠寶,質量低劣,完全不符合朝廷規定的款式;這第三條,非常微妙,也最為重要,用現在的話講,就是慈禧的形象與光緒相比,不夠突出。當時的光緒皇帝雖然因為戊戌變法失敗,而被囚禁在中南海瀛台,但仍頗受洋人青睞。即使在囚禁期間,慈禧仍然迫於壓力,不得不讓光緒走出瀛台,與洋人見麵晤談,以示政權穩固,國泰民安。這樣一來,蠟像問題似乎具有深奧的政治含義,於是清朝政府的外交部門與法國外務部開始了艱難的交涉曆程。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六月,清廷動用了當時最為先進的通訊設備——有線電報,用於中法之間的交涉。外務部曾多次給“出使法國大臣”劉式訓發電,指揮其在法國的行動。例如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六月二十六日,發出的第一封電令,要求劉式訓知照法國外務部撤除蠟像。電文說:澤公麵稱,前遊法國博物院,見有太後、皇上蠟像,並非真像,衣飾亦不如式,希婉達外部,令該院撤去。後來又通過電報,你來我往,中法之間互相扯皮,雙方似乎是打起了持久戰。查閱光緒三十二年以後的電報檔案,不難看出,中法交涉,不僅耗時費力,而且最終不了了之。
清末出現的這一外交風波,在蠟像藝術發展的曆史上,隻是一段小小的插曲。說起蠟像,最後竟然漂洋過海,傳到了中國。據說正是在中法蠟像事件以後,一些旅歐華人以郵寄的方式把蠟像和蠟像藝術介紹到國內,但沒有引起國人廣泛的注意,隻是出現了一些蠟質的水果和工藝品。直到“文革”時期,毛澤東曾把外賓送給他的芒果轉送給了工人宣傳隊。為擴大影響,有關單位用蠟複製了芒果,分發全國各地的部隊、機關、工廠和學校,供人瞻仰,也算是蠟像流傳中國的一個曆史見證。鬥轉星移,改革開放以後,蠟像從國外再度傳入中國,經過中國藝術家們的不懈努力,現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中國蠟像同樣能夠以假亂真。在某些方麵,中國蠟像的製作工藝甚至超過了法國。比如在對亞洲人的神情刻畫方麵,中國蠟像就更為傳神。在細節方麵,如手部的刻畫質量也高於法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5周年的時候,中國國家博物館推出了蠟像精品陳列,展廳裏人頭聳動,有人把真人當蠟像,也有人把蠟像當真人,笑話多多。但很少有人知道,100多年前,慈禧和光緒就曾是最早被做成蠟像的中國人,或者說他倆可稱為中國最早的蠟像模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