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昆明教案賠款,清政府根據以往辦理教案的慣例,指示雲南巡撫等官員與法、英等領事就地議結。教案中被的毀法、英教堂,因法、英方麵所持態度不同,完結有先後之分。開始英教士就教堂被毀案,提出賠償白銀1萬餘兩,經過雙方交涉,最後議定賠償滇平銀9500兩,雙方簽字蓋印,於光緒二十六年六月(1900年)議結。此時與案發時間相距不到一個月。
法教堂一案議結則頗費周折。開始時,方蘇雅等人願在雲南當地議結,法國使館擬在京城議結。經雲南巡撫請示清帝後,奉旨:“所有教案著一並由滇議結。”當時因當地法國主教等人離華回國,致此案一拖再拖。直到第二年即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春天,法主教及教士先後回滇,此案議結工作才開始進行。
法主教開始提出的賠償清單是33萬兩白銀,清官員提出雲南“地瘠民貧,萬難籌措”。法方答應減至30萬兩,不肯再減,議結陷於僵局。之後,法駐雲南總領事方蘇雅因議修滇越鐵路一事再來昆明(1901年法國成立滇越鐵路公司,承建由老街到昆明的鐵路。1903年法國與清政府簽訂《滇越鐵路章程》34款)。此時,法駐華公使授予方蘇雅以議辦滇省教案全權。從光緒二十七年六月至十月,雙方談判曆時4個月之久,法方答應將賠款減至15萬兩。清地方督撫又向方蘇雅提出,擬將曆年來未結舊案一並完結。方蘇雅“初有難色”,之後終於同意清地方政府要求。雙方議定,此案中方先籌交6萬兩給法方,餘款分3年交清。雙方於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十一月初二日在中法文本上簽字畫押。至此,中法昆明教案議結,曆時一年半方告結束。
從清朝檔案記載來看,方蘇雅不遵清政府法令,“闖關鬧卡”,“驀運軍火,激憤滇民”在先,導致法、英教堂被毀,交涉時又“辦事躁急,意氣用事”。但到後來卻“深知悔悟”,向清方官員表示請將滋事人犯從輕懲辦,意在不與百姓結怨,以至最後結案時,同意清方提出賠款減半及分年賠交要求,“頗盡心力”。前後表現判若兩人,其原因何在?
清朝檔案的記載是,方蘇雅在昆明教案發生後,受到法駐華大使訓斥,要其“遇事公平熟商,勿涉躁急”。似乎這是變化的原因。其實真正的原因是,昆明教案發生前後,義和團運動在我國北方蓬勃興起,中國人民表現出來的不畏強權、誓死扞衛民族尊嚴的英勇氣節,不能不使方蘇雅深受觸動,這是使方蘇雅不得不改變強硬態度,與清政府合作的主要原因。
昆明教案發生後,法國殖民者曾企圖派兵沿滇越鐵路入侵雲南,後來並不是因為清雲南當局派兵護送方蘇雅安全出境而罷手,隻因天津義和團運動已成燎原之勢,北方事緊,法兵抽調北上,進兵雲南的企圖被迫作罷。
百年煙雲已過,100年前的方蘇雅,這個當年不可一世的法國駐雲南總領事,卻因用世界上剛發明不久的玻璃幹片照相機,拍攝了若幹記錄當時南中國風土人物的老照片而再度成為中國公眾注目的焦點。1997年中國雲南愛國人士殷曉俊、羅慶昌得知這批老照片的消息,數度專程赴法,傾其家財,終於購得這批老照片的使用權,並於1998年在北京中國曆史博物館舉辦了以“世紀回首”為題的影展。
慈禧、光緒——中國最早的蠟像模特
雁旭
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2005年向社會公布了清代軍機處電報檔案,其中記載了清朝末年法蘭西博物院製作並展出慈禧、光緒蠟像的一些情況。當時的中國人對蠟像藝術了解不多,堂堂大清國皇太後、皇帝,即使王公大臣也不敢直視,卻被洋人做成蠟人公開展覽,任由百姓隨便觀瞻,一時間清廷上下,直至慈禧本人,都無法接受這種所謂的藝術形式。由此導致了中國外交部門與法方的多次交涉,成為一起不大不小的外交事件。
蠟像是近代起源於法國的一種新興藝術,創始人是法國的杜莎夫人。當時為了醫學教學,開始製作解剖用的肢體,後來才逐漸發展為製作頭像,王公貴族、巨商富賈,紛紛訂製,成為時尚。蠟像的製作過程非常複雜,要先畫草圖,然後製作出人頭黏土雕像,用石膏做出模子,將融化的蠟倒進模子,等蠟冷卻以後再將模子去掉,一個蠟人的頭就初步成形了。接下來要往蠟像上嵌入牙齒和眼珠,還要一根根地插入頭發,最後塗上顏色,一個活靈活現的蠟質人像就算做成了。
法國大革命時期,杜莎夫人鋃鐺入獄,幾乎難逃一死,而救她出來的正是她賴以為生的蠟像製作。由於杜莎夫人經常為貴族製作蠟像,與王室成員關係密切,雅格賓派將她抓入監牢。但是被砍下來的貴族頭顱,需要做成蠟像,四處展覽,擴大革命影響,這才釋放了杜莎夫人。法國大革命失敗以後,杜莎夫人帶著她的蠟像來到英國,並在倫敦建立了永久性的“杜莎夫人蠟像館”。這時的蠟像已經被人們看成是一種藝術品,年輕的英國女王維多利亞也成了杜莎夫人的蠟像模特,蠟像藝術開始流行於整個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