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陳雲也向毛澤東和其他幾位中央常委提出:可以讓農民重新分田(即包產到戶或大包幹)的辦法,來刺激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以便迅速提高農業產量。
1962年5月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劉少奇在湖南省寧鄉炭子衝同幹部和社員談到農村工作的幾個政策問題時說,總的講不能分田到戶、包產到戶。但是,有些零星生產,如田塍、荒山可以包產到戶,收入交一點給生產隊,剩下的都是社員自己的。在這些方麵,包產要包死。在此前後,劉少奇還說過工業上要退夠,農業上也要退夠,包括包產到戶的話。它也表示過,可以考慮包產到戶的意見。
以上情況說明,中國共產黨的一些領導人已經開始對農民“包產到戶”的發明創造進行分析並不同程度地作出肯定和支持。這是自蘇聯30年代和中國50年代以來,社會主義農業必須是一大二公高度集中管理傳統觀念的根本性突破,也是中國農業經濟體製改革的先導,具有重大意義。
包產到戶有如此眾多的支持者,再要強行扭轉,恐怕隻有毛澤東有這般“神力”了。
夭折
60年代初,中國周邊的國際局勢頗有些緊張。首先,中蘇矛盾激化,兩黨在國際形勢、共產主義運動的路線和策略以及對對方的國際國內政策看法方麵的分歧,逐漸成為兩黨激烈爭論的焦點。中國認為蘇聯在搞修正主義,資本主義已經複辟。4月,在蘇聯策動下,我國新疆3縣6萬餘居民逃往蘇聯;5月,蘇聯又製造了伊犁暴亂。印度也越過了“麥克馬洪線”,挑起中印領土爭端。台灣在積極策劃竄擾我東南沿海地區,要“反攻大陸”。美國不但插手我國台灣,還插手東南亞,侵略越南。國內由於經濟嚴重困難,各種矛盾也呈激化狀態。
黑雲壓城城欲摧。毛澤東作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領袖,深切地感覺到了這種壓力的沉重。他在擔憂“和平演變”和中國資本主義複辟的問題。他對中國國內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狀況的估計於是也更加嚴重了。另外,農民問題在毛澤東的思想中始終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1961年他就多次說過:“中國有五億農民,如果不團結他們,你有多少工業,鞍鋼再大,也不行的,也會被推翻的。…‘中國這個國家離開農民休想幹出什麼事情來。”強烈的責任感使他不得不再次站出來,力挽狂瀾。
毛澤東的秘書田家英在這個時期失去了毛澤東的信任。1962年2月,毛澤東把他十分信任的田家英叫去,要他再組織一個調查組,到湖南調查貫徹執行“六十條”的情況。田家英組織了一個17人的調查組,於3月到了湖南農村。調查組兵分三路,分別到湘潭的韶山大隊(毛澤東家鄉)、湘鄉毛澤東的外祖家、寧鄉的炭子衝(劉少奇的家鄉),進行調查研究。
在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