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章姓之源
(1)漢族章姓的來源
漢族章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黃帝之子禺陽的部落為任姓,其封地為任(古城在今河北任丘西北)。禺陽的後裔一支受封於鄣(故地在今山東東平東鄣城集)。“鄣”源於“章”,“章”本為樟樹,多樟樹之邑為鄣。居於鄣邑的氏族以“章”為族名徽號,演變成文字姓的章氏,為任姓章氏。任姓章氏的曆史有4600多年。黃帝之子禺陽是任姓章氏的始祖。
西周初期,鄣國被齊國所滅,有一部分章人東奔紀國(故地在今山東壽光南),成為紀國的附屬小國,後來又被齊國所迫,與紀人一起南下紀鄣城(故地在今江蘇贛榆)。
②第二支源於薑姓,西周薑太公的後裔,以國名為氏。
西周初期,周武王封薑姓後裔薑尚於營丘(故地在今山東昌樂東南),公爵,為薑姓齊國,後齊國遷至今山東臨淄,為周朝異姓諸侯國。薑太公東征擴地時已經滅了任姓鄣國(故地在今山東東平東鄣城集),封其支子於鄣國,為子爵薑姓鄣國。鄣國子孫以國名鄣為氏,去邑為章氏,為薑姓章氏。薑姓章氏的曆史有近3000年。薑太公是薑姓章氏的始祖。
春秋時期,齊桓公滅薑姓鄣國,齊國並鄣後將部分鄣國遺民遷於山東章丘,鄣地成為魯國叔孫氏的私邑。
(2)各民族章姓的融合
清朝時期,滿洲八旗中的章佳氏集體改為漢姓章氏;蒙古人中也出現了章氏;湘黔川一帶的土家族、彝族、布依族等相繼出現了章姓。
115.魯姓之源
(1)漢族魯姓的來源
漢族魯姓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姞姓,黃帝的後裔,以族名徽號為氏。
姞姓黃帝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中的十二姓之一。
黃帝姞姓後裔的一支封於鹵(故地在今甘肅天水、甘穀之間),後來稱為魯。鹵城之南為鹽關,富有岩鹽。魯氏族以“魯”為族名徽號,演變成文字姓的魯氏,為姞姓魯氏。姞姓魯氏的曆史有4600多年。黃帝是姞姓魯氏的始祖。
“鹵”字由“西”(竹簍)中加四個點(表示鹽粒)組成,象征簍中有鹽之意,本義為鹽鹵。“魯”字由“魚”與“日”(盛鹽的器皿)形組成,表示把魚放在鹵鹽裏醃製而味美。古魯、鹵通用,均為鹽鹵之義。
姞姓魯氏族多次遷移,留下許多帶魯、鹵的地名。魯氏族從原封地鹵(故地在今甘肅天水、甘穀之間)東遷至鹵(故地在今山西繁峙)。夏朝時期,魯人已遷至魯山(故地在今河南魯山)。
商王武丁時期,魯人又東遷至奄(故地在今山東曲阜),建立姞姓魯國,成為商朝重要的盟國。
商朝末期,周武王滅商時,滅了姞姓魯國。
②第二支源於姬姓,周公旦的後裔,以國名為氏。
商朝末期,後稷的後裔周文王占領了姞姓古魯國(故地在今甘肅天水、甘穀之間的鹵城)之地,封其第四子旦於魯,為姬姓魯國。
西周初期,周武王移封其四弟旦於魯山(故地在今河南魯山),史稱西魯。
周成王委派周公旦東征商的盟國徐(故地在今江蘇徐州)、奄(故地在今山東曲阜)等十七國,討平後,魯國又從西魯移至奄,史稱東魯。因周公旦在京輔政,未赴魯任職,周成王命周公旦之長子伯禽在魯國代任國君,為侯爵,史稱魯侯。魯國子孫有以國名魯為氏的,為姬姓魯氏。姬姓魯氏的曆史有近3000年。周公旦是姬姓魯氏的始祖。姬姓魯氏是當今魯姓的主要部分。
(2)各民族魯姓的融合
東晉時期,烏丸人有魯姓。
宋朝時期,北方金國的女真人孛術魯氏全部改為漢姓魯氏;南方豫南鄂北地區的南蠻中形成大族魯姓。
清朝時期,甘肅平番土司鞏卜失加,是元蒙古人後裔,明朝賜予魯姓。滿洲人中也出現了魯姓。
這些外族魯姓長期與漢族和混居,多被漢化成漢族。
116.倪姓之源
(1)漢族郳姓的來源
漢族郳姓源於曹姓,黃帝的後裔,以國名為氏。
顓頊之玄孫陸終,是祝融氏吳回之子。陸終之第五子晏安的部落封於盛產棗之地曹(故地在今陝西周至),為曹姓。
春秋初期,邾國晉封為子爵,後又遷於鄒(故地在今山東鄒城南),也稱邾婁國,屬於魯國的附庸國。邾國傳到玄孫邾武公,邾武公封其次子肥於郳(故地在今山東滕州東南),為郳國,也稱小邾,是邾國的附庸國。郳國之子孫以國名郳為氏。
戰國初期,楚國滅了邾國和郳國。郳國之子孫為避仇人迫害,將“郳”改為“倪”,為曹姓倪氏。曹姓倪氏的曆史有2300多年。黃帝裔孫晏安後裔邾武公是曹姓倪氏的遠祖。
(2)各民族郳姓的融合
倪姓沒有外族注入,反而有倪姓流入外族。
明清時期,漢族倪姓有融入到滿洲八旗中的,還有融入到西南地區的土家族、苗族的。
117.龐姓之源
(1)漢族龐姓的來源
漢族龐姓主要源於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高陽氏,黃帝的後裔,以族名徽號為氏。
黃帝之孫高陽氏顓頊繼黃帝位,為顓頊帝。顓頊帝有八子,成為八個大氏族,均屬高陽氏聯盟。八個氏族中其中有一支稱龐降,亦稱龐江,以龐為族名徽號,演變成文字姓的龐姓,其封地稱為龐(故地在今陝西鹹陽北)。高陽氏之龐姓的曆史有4500多年。黃帝之孫顓頊帝是高陽氏龐姓的始祖。
“龐”本義是君王所居之高大豪華的房屋,引申高屋、高大等義。龐氏族是擅長建造高屋的部落。
龐氏族初活動在今陝西鹹陽至韓城一帶,後來南下越過長江進入湖南衡陽以東。
②第二支源於姬姓,畢公高的後裔。以封邑名為氏。
黃帝玄孫棄是帝堯時代管農事之官,官名為“後稷”,棄也稱後稷(即稷王),為姬姓。
商朝末期,後稷的後裔周文王第十五子高,隨周武王伐商,立大功而封於畢(故地在今陝西鹹陽東北),公爵,稱畢公高。畢公高的一位庶子被封於古龐人所居之地龐(故地在今陝西鹹陽北),其子孫以邑名龐為氏,為姬姓龐氏。姬姓龐氏的曆史有3000多年。周文王之子畢公高是姬姓龐氏的始祖。
(2)各民族龐姓的融合
古代西北的龐邑與西羌相接,一些龐人融入羌人中成為羌人大族。西漢初期,羌人中的龐氏族南進漢人地區,重新轉化為漢人;向南遷移楚地的龐人進入俚人(是當今湘鄂地區的土家族、瑤族的先民)中,形成有勢力的龐部。
隋朝時期,俚人龐部向北移動進入漢人地區,最終同化為漢族。
清朝初期,滿洲八旗中的龐佳氏的先民是龐姓漢人,入旗滿化,後來集體改為漢姓龐氏,形成東北地區的龐姓。
118.邢姓之源
(1)漢族邢姓的來源
漢族邢姓有三大來源:
帝舜時期,皋陶之子伯益因助大禹治水有功,封於秦(故地在今陝西千陽一帶)。伯益發明井。西北黃土高原幹旱缺水,井對人類的的生存至關重要。伯益後裔的一支繼承祖先打井事業成為井氏族,以“井”為族名徽號,井人居住的地方稱為井地,在井地建立的城邑為“邢”,演變成文字姓的邢氏,為嬴姓邢氏。嬴姓邢氏有4200多年的曆史。伯益是嬴姓邢氏的始祖。
商朝時期,邢國在邢州治龍岡(故地在今河南溫縣東的平皋村),即商朝井方故地。商王祖乙時,曾遷都於邢。
黃帝之玄孫棄,也稱後稷(即稷王),是帝嚳之子,為姬姓,是帝堯時代管農事之官。後稷的後裔周武王建立周朝。姬姓邢氏有兩支:
其一,是周公旦的後裔,以國名為氏。
西周初期,周公旦平定管叔、蔡叔及武庚叛亂之後,周成王封周公旦第四子靖淵於邢(故地在今河南溫縣東的平皋村),侯爵,為邢侯。邢國之子孫以國名邢為氏,為姬姓邢氏。這支姬姓邢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周公旦之子靖淵是這支姬姓邢氏的始祖。
邢國不久遷至古襄國故地(故地在今河北邢台西南),因狄人入侵再東移夷儀(故地在今山東聊城西南)。
其二,是春秋晉大夫韓宣的後裔,以食邑名為氏。
周朝時期,晉國和衛國都是姬姓諸侯國。
春秋時期,晉國吞並衛國,晉大夫韓宣食采於邢(故地在今河南溫縣東的平皋村)。韓宣之子孫以邑名邢為氏,為姬姓邢氏。這支姬姓邢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晉大夫韓宣是這支姬姓邢氏的始祖。
③第三支源於羋姓,楚國巫臣的後裔,以封邑名為氏。
春秋初期,楚大夫封於東申(故地在今河南信陽),建立了申邑。
戰國時期,楚申公巫臣奔晉,晉國封巫臣於邢(故地在今河北邢台西南),為邢伯,也稱邢侯,邢伯之子孫以封邑名邢為氏,為羋姓邢氏。羋姓邢氏的曆史有2300多年。晉國邢伯是羋姓邢氏的始祖。
(2)各民族邢姓的融合
南北朝時期,氐人有邢姓。
清朝初期,滿洲八旗中的性佳氏、邢佳氏均集體改為漢姓邢氏;蒙古人中也有邢姓。
這些邢姓外族多數同化成漢族。
119.俞姓之源
(1)漢族俞姓的來源
漢族俞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是黃帝時良醫俞跗的後裔,以族名徽號為姓。
黃帝時期,良醫俞跗的醫術不僅限於“對症下藥”,實際已能“割皮解肌,洗滌五髒”,達到去病除根的水準。俞跗之氏族以“俞”為族名徽號,演變成文字姓的俞姓。“俞”本是治愈、痊愈之義。黃帝時良醫俞跗的後裔之俞姓的曆史有4600多年。黃帝良醫俞跗是俞姓的始祖。
②第二支源於姬姓,春秋渝彌的後裔,以先祖之名為氏。
鄭國是鄭桓公為始祖的姬姓諸侯國。
春秋初期,鄭國公子渝彌為鄭國司徒,其子孫以渝為氏,為姬姓渝氏。姬姓渝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鄭國公子渝彌是姬姓渝氏的始祖。
西漢初期,漢景帝時,為避皇後阿渝之字諱,分出喻氏、俞氏。所以渝、喻、俞三姓同祖,史書上有時也互通。姬姓俞氏的曆史有1800多年。
(2)各民族俞姓的融合
清朝初期,滿洲八旗中的尼瑪哈氏、蒙古人的海拉蘇氏等的一部分改為俞氏姓。
120.翟姓之源
(1)漢族翟姓的來源
漢族翟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祁姓,黃帝的後裔,以國名為氏。
黃帝二十五子的祁姓,是得姓者十四人中十二姓之一。
祁姓後裔一支封於翟(故地在今甘肅臨洮一帶),世居西北。古翟人是東夷族的後裔,是善於捕捉野雉和飼養家畜的氏族部落,以“翟”為族名徽號。“翟”由鳥尾羽翹起之意表示長尾山雞,本讀作dí,本義是雉。古時翟、狄通用,翟人又稱狄人。“狄”字由“大”(正麵的立人)形與“犬”形組成,表示帶著牧羊犬的人。後來將“大”、“犬”(犭)位置互換,又將人形的“大”變為“火”。“狄”是古代過遊牧生活的北方民族名。
周朝時期,狄人是北方重要部落,擅長養狗,周人稱狄人為紅毛犬。狄人又分為赤狄、白狄、長狄,建立的狄國也稱翟國。
翟(狄)人在北方地區活動範圍很廣,從西北地區一直到渤海灣都留下很多帶翟或狄的地名,如春秋時長狄所居的翟邑(故地在今山東高青東南);古西戎人建立的翟國(故地在今甘肅臨洮一帶)。翟(狄)人的後裔有翟、狄二姓。後來翟人被秦人所逐,由今甘肅臨洮一帶東遷陝西洛川東南,再東涉黃河,建立翟國(故地在今山西汾陽地區)。翟國子孫以國名翟為氏,為祁姓翟氏。祁姓翟氏的曆史有3000多年。黃帝是祁姓翟氏的遠祖。
春秋時期,翟國被晉國所滅。秦並天下時,其子孫分散,居晉地及江南。在長期的戰亂中翟人逃奔遷居各地,由於各地方言不同,翟字形成兩種讀音,到唐朝時翟的發音由dí變為zhái。居於北方者為狄氏,讀dí,為祁姓狄氏;居南方者為翟氏,讀zhái,為祁姓翟氏。
②第二支源於姬姓,周成王的後裔,以國名為氏。
西周初期,周成王封次子於翟(故地在今河南洛陽東),其子孫以國名翟為氏,為姬姓翟氏。姬姓翟氏的曆史也有3000餘年。周成王是姬姓翟氏的始祖。
(2)各民族翟姓的融合
周朝時期,分布於河西、太行山一帶的狄國也稱翟國。翟(狄)族人實際是黃帝之裔祁姓與炎帝之裔薑姓的混合群體,其中有祁姓,也有隗姓。如鬼方、北狄、丁零人等戎狄部落均有隗姓。隗姓狄人之子孫有以狄為氏的,為隗姓狄氏;也有以翟為氏的,為隗姓翟氏。因狄分布在北方,故稱北狄。北狄後來又分為赤狄、白狄、長狄三部。赤狄(即赤翟)分布在今山西長治北,與晉人雜居,包括東山皋落氏、潞氏、甲氏、留籲、鐸辰等部。
漢朝時期,北方翟姓已同化為漢族。
121.藍姓之源
(1)漢族藍姓的來源
漢族藍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羋姓,楚公族的後裔,以封邑名為氏。
春秋末期,楚昭王大夫亹封於藍(故地在今湖北宜城東南),為藍縣尹,又稱尹亹。尹亹之子孫以采邑名藍為氏,為羋姓藍氏。羋姓藍氏有2300多年的曆史。楚昭王大夫尹亹是羋姓藍氏的始祖。
②第二支源於嬴姓,戰國秦王的後裔,以封邑名為氏。
西周中期,伯益的後裔非子為秦部落首領,善於牧馬、訓馬。非子所供馬匹深得周孝王的喜歡,周孝王封秦為周朝附庸國。
西周後期,秦襄公因討西戎、護周平王東遷洛邑(故地在今河南洛陽)有功被封為諸侯,正式建立秦國。
戰國時期,秦王之子向封為藍君,封邑藍田(故地在今陝西藍田西),向之子孫以采邑名藍為氏,為嬴姓藍氏。嬴姓藍氏的曆史有2300多年。秦王之子向是嬴姓藍氏的始祖。
(2)各民族藍姓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