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周文王之十五子畢公高的後裔畢萬被封於魏(故地在今山西芮城東北),是戰國時期之魏國的先祖。
戰國時期,畢萬的後裔有食采於易(故地在今河北西北易水一帶)的,其子孫以居地名易為氏,為姬姓易氏。姬姓易氏有2300多年曆史。周文王後裔畢萬是姬姓易氏的始祖。
(2)各民族易姓的融合
明、清之際,雲南的臨安府和元江府(故地在今建水和元江地區)的土著之易姓,本是來自中原的漢族,後融入到土著中,成為土著中易姓的大支係。故四川、雲南多易姓。
107.樊姓之源
(1)漢族樊姓的來源
漢族樊姓有三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嬴姓,古樊國的後裔,以族名徽號為氏。
帝堯時期,帝堯之臣樊仲文是樊國(故地在在今山東兗州西南)國君,是嬴姓之裔。樊氏族以“樊”為族名徽號,演變成文字姓的樊氏,為嬴姓樊氏。“樊”本義是籠子、籬笆。上古時代擅長編製籠子、捕捉和訓養動物的氏族稱為樊氏族。嬴姓樊氏的曆史有4200多年。帝堯之臣樊仲文是嬴姓樊氏的始祖。
夏朝時期,樊國西遷到今陝西長安東南。
商朝後期,樊國被周所並,樊人東遷到河南濟源西南。
春秋初期,樊國被姬姓樊人所迫,南遷到河南信陽。
春秋中期,樊國被楚國所滅,楚國強迫樊人南遷到湖北鄂城西的樊山地區。
②第二支源於子姓,商朝遺民七族之樊氏。
黃帝玄孫契,是帝嚳之子,為子姓。契的後裔商湯建立商朝。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
西周初期,被封為殷侯的商紂王的的兒子武庚叛亂,被周成王平定。周成王將商朝遺族中的七族賜於其弟衛叔康,商朝遺民的七族之一有樊氏,為子姓樊氏。子姓樊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商湯是子姓樊氏的始祖。
③第三支源於姬姓,西周魯獻公的後裔,以國名為氏。
西周後期,魯獻公之第二子仲山甫任周宣王卿士,因輔佐有功被封於樊(故地在今陝西長安東南),也稱樊仲,侯爵。樊仲之子孫以食邑名樊為氏,為姬姓樊氏。姬姓樊氏的曆史有2700多年。魯獻公之子仲山甫是姬姓樊氏的始祖。
春秋初期,姬姓樊國被狄人所滅,樊國東遷至今河南濟源西南。
(2)各民族樊姓的融合
漢朝時期,川鄂地區的巴郡蠻五大氏族之一有樊姓。
南北朝末、隋初的陝西關中氐族中大族之一有樊姓,巴人和氐人中的樊氏族不久全加入漢族。巴人和氐人中的樊氏族,很可能是來自中原向湖北移民的樊國後裔與巴人和氐人混血人群,包括嬴、子、姬等氏族的樊姓。
108.喬姓之源
(1)漢族喬姓的來源
漢族喬姓源於姬姓,黃帝後裔,橋姓改為喬姓。
黃帝葬於橋山(故地在今陝西黃陵北),有沮水穿山而過,山呈橋形,得名橋山。今山上有黃帝塚,立有“古軒轅黃帝橋陵”之碑。青陽氏玄囂之子蟜極,是帝嚳之父,是黃帝之孫,為姬姓。黃帝此支子孫世代留守黃帝陵墓,遂以橋山之名橋為氏,為姬姓橋氏。姬姓橋姓的曆史有4600多年。黃帝是姬姓橋姓的始祖。
南北朝時期,北魏平原內史橋勤,是東漢時期的太尉橋玄的裔孫。橋勤隨文帝入關,西魏取代北魏。橋勤之孫橋達為丞相宇文泰臣屬,宇文泰命橋姓改為喬姓,意取高遠。“喬”本義是踩高蹺之舞,引申高大、高遠之義。宇文泰是北周孝閔帝宇文覺之父,孝閔帝宇文覺追尊其父為文帝。此後橋姓幾乎全都改成了喬姓。由橋氏改為喬氏的曆史有1500多年。
(2)各民族喬姓的融合
在漢族橋姓改為喬姓之前,外族就有了喬姓。
秦、漢時期,北方匈奴貴族有四大姓族:呼延氏(呼衍氏)、卜氏(須卜氏)、蘭氏(烏洛蘭氏)、喬氏(丘林氏),喬氏世代為匈奴國輔政卿相。
東晉末十六國時,匈奴族喬氏頗為顯赫,族人繁衍興旺,在各國中多任達官顯宦;匈奴之屬稽胡中也有喬姓。北方匈奴喬姓進入中原,改變了漢族原有喬姓的結構。
清朝時期,滿洲八旗中有喬姓,世居遼陽,原本源於漢人喬姓,入旗滿化後,也有改用滿姓喬佳氏,後來除一部分稱滿族外,多數又稱漢族喬姓。
109.文姓之源
(1)漢族文姓的來源
漢族文姓有三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姬姓,均係周文王的後裔。
黃帝之玄孫棄,也稱後稷(即稷王),是帝嚳之子,為姬姓,是帝堯時代管農事之官。姬姓文氏有兩支:
其一,是周文王的後裔,以諡名為氏。
商朝末期,後稷的後裔周文王昌,為西部諸侯周族的領袖,商紂王封其為西伯,亦稱昌伯,曾被紂王囚於羑裏(故地在今河南湯陰北),後被釋。姬昌在位50年,把周部落治理得國強民豐,解決了虞(故地在今山西永濟)、芮(故地在今山西芮城西)兩國爭端,使兩國歸附,又先後滅了黎(故地在今山西長治西南)、邘(故地在今河南沁陽縣西北)、崇(故地在今河南嵩縣北)等國,建立了以豐(故地在今陝西長安灃河以西)為國都的強大周國。
昌伯之子發繼位,東進滅商,定都於鎬(故地在今陝西鹹陽),建立了周朝,為周武王。周武王追諡其父昌伯為周文王。周文王之支係子孫以文王諡號文為氏,為姬姓文氏。此支姬姓文氏的曆史有3000多年。周文王是此支姬姓文氏的始祖。
其二,是春秋衛武公的後裔,以先祖字為氏。
西周初期,周武王封其同母弟於康(康國故地在今河南禹州西北的夏王少康的古城),稱為康叔。周成王時,將康叔轉封於衛(故地在今河南浚縣西南衛賢集),史稱衛康叔。
春秋時期,衛武公之子公子惠孫的六世孫孫林父,字文子,亦作孫文子,為衛大夫。林父之支庶子孫有以其字文為氏的,為姬姓文氏。此支姬姓文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衛武公裔孫孫文子是此支姬姓文氏的始祖。
②第二支源於薑姓,西周許文叔的後裔,以諡號為氏。
西周初期,周武王封神農氏炎帝之裔四嶽之裔孫文叔於許(故地在今河南許昌東),公爵,稱許文公,史稱許文叔。許國之子孫有一支以許文公之號文為氏,為薑姓文氏。薑姓文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許文叔是薑姓文氏的始祖。
③第三支源於媯姓,戰國孟嚐君的後裔,以諡號為氏。
西周初期,周武王封舜的直係後裔媯滿於陳,為陳國。
春秋初期,因陳國發生內亂,陳勵公之子陳完,逃奔齊國,為薑姓齊國工正。陳完以齊地“陳”、“田”之音相近而改陳氏為田氏。
戰國初期,陳完裔孫悼子建立田姓齊國,薑姓齊國被田姓齊國所取代。戰國中期,田姓齊國的齊威王之孫田文,被封為孟嚐君。孟嚐君死後諡號文子,其子孫以其諡號文為氏,為媯姓文氏。媯姓文氏的曆史有2200多年。齊威王之孫孟嚐君是媯姓文氏的始祖。
(2)各民族文姓的融合
五代時期,後晉時為避石敬瑭之名諱,凡敬姓者,去“苟”改為文氏。宋朝時期,潞國公文彥博的先祖本姓敬,五代時由敬氏改文氏,至後漢時複為敬氏,至彥博之祖父時又改為文氏。
清朝時期,滿洲八旗中的的喜塔喇氏、文紮氏等氏族集體改為漢姓文氏,其族人後來多成為漢族。
110.安姓之源
(1)漢族安姓的來源
漢族安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嬴姓,皋陶的後裔,以國名為氏。
帝堯時期,皋陶氏族世為大理官,是掌管刑法和司法的官。帝堯封皋陶於安(故地在今山西夏縣西),安國子孫以國名安為氏。嬴姓安氏的曆史有4200多年。皋陶是嬴姓安氏的始祖。
②第二支是古安息國的後裔,以國名為姓。
黃帝之子高陽氏昌意的次子名安,遠封於西戎,其後裔建立古安息國(故地在今阿富汗北部布哈拉地區),漢書稱其為西域大國。
漢朝時期,漢武帝時,遣使者到安息國,始有往來。安息國,也稱康國、康居。東漢時期,漢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安息國王遣王子入漢朝,王子名清,字世高,博學多才,對佛經很有研究,放棄王位繼承權,出家修行,長居洛陽,遂留中國,以原國名安為姓,取漢名世清,為安世清。自此以後,凡來自西域安息國留居中國者多以安為姓,成為中國西北漢人的一部分,這支安姓是組成當今安姓的主要成員。西域安姓的曆史有2000多年。黃帝之孫安是此支安姓的始祖。
(2)各民族安姓的融合
安姓的血係一直比較複雜,自西域安氏成為北方安姓主流後,外族融入一直沒有中斷過。
北魏時期,河南鮮卑族的安遲氏改為漢姓安氏。
唐朝時期,回鶻人有安姓;突厥胡人成為柳城的安姓望族,安祿山就源於這支。
五代時期,沙陀人、吐穀渾人、奚人等均有安姓。
明、清時期,北方的蒙古人、回回人、滿洲人改為漢姓者有安氏;西南地區的彝人、雲貴川地區的土司、土人有改用漢姓安氏的。
111.殷姓之源
(1)漢族殷姓的來源
漢族殷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衣姓,黃帝的後裔,以封地名為氏。
黃帝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中的十二姓之一有衣姓。
古時殷、衣、依三字通用,“殷”本義是作樂之盛,引申殷實等義,有“衣”者為“殷”。衣氏族初封地為殷水(故地在今河南商水東,今名沙河)。在殷水一帶的黃帝後裔是一支善於跳舞的氏族,稱作依氏族,也稱衣氏族,後來也稱殷人。殷人後來遷居殷(故地在今河南安陽西北),殷地之人有以殷為氏的,為衣姓殷氏。衣姓殷氏有4600多年的曆史。黃帝是衣姓殷氏的始祖。
②第二支源於子姓,殷商遺民的後裔,以故國名為氏。
黃帝玄孫契,是帝嚳之子,是帝堯之異母弟。帝嚳賜其子契以玄鳥子(燕子卵)為姓,為子姓。
帝堯時期,子氏族始居今河北平山。帝舜時期,因契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而受封於商(故地在今陝西商州東)。
夏朝時期,契之孫相土率領子氏族從今陝西進入今河南北部安陽地區,進而越過黃河占據了舜之子商均的故地商丘(故地在今河南商丘西南),建立了商國。
夏朝末期,傳至契的十四世孫履,即成湯,向西擴進滅夏,定都於亳(故地在今河南商丘北),建立了商朝。商國都曾多次遷移。
商朝中期,商王盤庚自奄(故地在今山東曲阜)遷都殷(故地在今河南安陽小屯村),國號也由商改為殷,史書也稱殷商。再傳十七位至紂王,被周武王所滅。商朝滅亡後,周武王封商紂王之子武庚於殷(故地在今河南安陽小屯村),為殷侯,以奉商祀。
西周初期,周成王時,管叔鮮與蔡叔度聯合殷侯武庚叛亂。周公旦平定管叔、蔡叔及武庚叛亂之後,凡在殷之京城(故地在今河南安陽小屯村)的商朝王室成員以殷為氏,為子姓殷氏。子姓殷姓的曆史有3000多年。商湯是子姓殷姓的遠祖。
殷氏後裔移居山東的一部分改為衣姓,殷、衣原本同源。
宋朝初期,為避宋太祖趙匡胤之父趙弘殷之名諱,一部分殷姓改為湯姓。
(2)各民族殷姓的融合
清朝初期,滿洲八旗中的音佳氏集體改為漢姓殷氏,後來同化為漢族。
112.顏姓之源
(1)漢族顏姓的來源
漢族顏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曹姓,黃帝的後裔,以先祖之字為氏。
顓頊之玄孫陸終,是祝融氏吳回之子。陸終第五子晏安的部落封於盛產棗之地曹(故地在今陝西周至),為曹姓。
帝舜時期,曹氏族中有一支居於曹陽西南的朱陽(故地在今河南靈寶),為朱氏族。
商朝時期,朱人隨曹人而遷移,東遷到原伏羲氏時期朱襄氏居住過的地方株邑(故地在今河南淮陽)。
西周初期,周武王封虞舜之子商均的直係後裔媯滿於陳(故地在今河南淮陽東南),媯滿奪株邑並入陳國,則封曹姓朱人的後裔曹挾於邾(故地在今山東曲阜東南陬村),建立邾國。
春秋初期,邾國晉封為子爵,又南遷於鄒(故地在今山東鄒城南),也稱邾婁國,屬於魯國的附庸國。邾婁國傳到玄孫邾武公,名夷父,字顏,史稱邾顏,也稱顏公。邾顏之子孫以其字顏為氏,為曹姓顏氏。曹姓顏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黃帝裔孫晏安的後裔邾顏是曹姓顏氏的始祖。
黃帝玄孫棄,是帝嚳之子,是帝堯時代管農事之官,官名為“後稷”,棄也稱後稷(即稷王),為姬姓。
商朝末期,後稷的後裔周文王占領了姞姓古魯國(故地在今甘肅天水、甘穀之間的鹵城),封其第四子旦於魯,為魯國。
西周初期,周武王移封其四弟旦於西魯(故地在今河南魯山)。周成王時,魯國又從西魯移至奄(故地在今山東曲阜),為東魯。因周公旦在朝輔政,未赴魯任職,命其長子伯禽代任國君。
魯侯伯禽之子被封在顏邑(故地在今山東鄒城南),其子孫以食邑名顏為氏,為姬姓顏氏。姬姓顏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周公旦之子伯禽是姬姓顏氏的始祖。
(2)各民族顏姓的融合
宋朝時期,金國大姓完顏氏改為漢姓顏氏。
元朝時期,江西廉訪僉事伯顏之後以顏為姓。
清朝時期,滿洲八旗中的顏紮氏集體改為漢姓顏氏。
這些顏姓多數都同化為漢族。
113.莊姓之源
(1)漢族莊姓的來源
漢族莊姓主要有三個來源,均以先祖之諡為氏:
①第一支源於姬姓,春秋魯莊公的後裔。
春秋時期,魯桓公之子魯莊公,名同,死後諡號為莊,魯莊公之子孫以其諡號莊為氏,為姬姓莊氏。青、兗之間的莊姓多為其後,姬姓莊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魯莊公是姬姓莊氏的始祖。
②第二支源於子姓,春秋宋莊公的後裔。
西周初期,周成王封商紂王之庶兄微子啟於宋(故地在今河北趙縣),為宋公,以奉商祀。宋國後來南遷至商丘(故地在今河南商丘西南)。
春秋時期,宋穆公之子宋莊公,名馮,死後諡號為莊,史稱宋莊公,其子孫以其諡號莊為氏,為子姓莊氏。子姓莊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宋莊公是子姓莊氏的始祖。
③第三支源於羋姓,楚莊王的後裔。
春秋時期,楚王熊旅,死後諡號為莊,史稱楚莊王,其支庶子孫以其諡莊為氏,為羋姓莊氏。羋姓莊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楚莊王是羋姓莊氏的始祖。
戰國時期,楚國名士莊周,尊稱莊子,源於這支莊氏,故這支莊氏一枝獨放,其他莊姓均湮沒於羋姓莊氏之中。這支莊姓是組成當今莊姓的主要部分。江漢之間的莊姓多為羋姓莊氏後裔。
(2)各民族莊姓的融合
東漢時期,為避漢明帝劉莊之名諱,天下的莊姓均改為嚴姓;直到魏晉時期,才有部分嚴姓歸宗複姓莊。
清朝以後,滿族、蒙古族、壯族、土家族等民族出現了莊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