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時期,北魏鮮卑族拓跋氏乞伏部的出連乞氏改為漢姓出氏。出氏的曆史有1500多年。
(24)初姓
西周時期,楚國第五代國君熊嚴第三子叔堪,本為楚氏,因避難改楚的近音為初氏,為羋姓初氏。羋姓出氏的曆史有2700多年。
姓
春秋初期,鄭莊公之子,名突,也稱鄭伯突,即鄭厲公,在位四年。鄭大夫祭仲專政,鄭厲公謀使母族親信雍糾殺之。因謀泄,雍糾被祭仲之黨強被鄭厲公刖殺。
強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
(26)鄐姓
西周時期,食采於鄐邑(故地在今河南溫縣)的周大夫,其子孫以采邑名鄐為氏,為姬姓鄐氏。姬姓鄐氏的曆史有2700多年。
(27)淳姓、淳於姓
西周初期,周武王封神農氏炎帝後裔的一支於淳於(故地在今山東安丘東北),“淳於”之義同“州”,建立州國。
春秋時期,州國公寔失國,後又複國,改為淳於國,國人以國名淳於為氏,為薑姓淳於氏。後來淳於氏有改單姓淳氏的,為薑姓淳氏。薑姓淳於氏、淳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
4.以漢語拚音D為首音的常見姓氏之源
(1)遝姓
南北朝時期,北魏鮮卑人遝廬氏改為漢姓遝氏。遝氏的曆史有1500多年。
(2)大姓
伏羲氏太昊時期,命大庭為居龍氏,造廬屋。大庭之後裔有以大為氏的,為風姓大氏。風姓大氏的曆史有5000多年。
(3)丹姓
少昊時期,少昊氏族的一支以丹鳥為族名徽號,稱為丹鳥氏,演變成文字姓的丹氏,為嬴姓丹氏。嬴姓丹氏的曆史有4500多年。
帝堯時期,帝堯之子朱封於丹(故地在今河南淅水地區丹江流域)。丹朱之子孫有以丹為氏的,為祁姓丹氏。祁姓丹氏的曆史有4200多年。
春秋時期,齊國大夫福子丹,其子孫有以其字丹為氏的,為薑姓丹氏。薑姓丹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
(4)旦姓
西周時期,周公旦之子孫,有以其名旦為氏的,為姬姓旦氏。姬姓旦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
(5)但姓
黃帝之子含宏,其左手是人字形掌紋,右手是旦字掌紋,合起來為“但”字,賜為但姓。但姓的曆史有4600多年。
(6)蕩姓
因古代湯、唐、蕩相通,帝堯祁姓唐氏的後裔有演變為蕩姓的。蕩姓的曆史有4200多年。
春秋中期,宋桓公之子蕩,蕩的子孫以其字蕩為氏,為子姓蕩氏。子姓蕩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
(7)刀姓
明朝皇帝賞賜給雲南土著傣族首領為刀姓,後來有改為刁姓的。刀姓的曆史有600多年。
(8)登姓
黃帝時期,在部落中擔任登高進獻神主職責的氏族稱“登”氏族。登氏族子孫以登為姓。登姓的曆史有4600多年。
“登”字下麵是雙手捧“豆”(禮器)之形、上麵是兩“止”(腳)向上之形,表示登高、升階進獻神主之意。
(9)狄姓
周朝時期,分布於河西、太行山一帶的古民族稱作“狄”,也作“翟”,為隗姓,建立的狄國也稱翟國。隗姓狄人之子孫有以狄為氏的,為隗姓狄氏。隗姓狄氏的曆史有近3000年。
(10)荻姓
黃帝之子青陽氏玄囂的氏族為己姓。玄囂己姓親族封於郯(故地在今山東郯城西南)。郯邑之“郯”源於“菼”,“菼”是剛剛出生的荻,“荻”是形似蘆葦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初生時稱為“菼荻”。多菼荻之邑為“郯”。郯邑之人也有以荻為氏的,為己姓荻氏。己姓荻氏的曆史有4600多年。
(11)第姓、第一姓、第二姓、第五姓、第八姓
西漢時期,漢高祖劉邦將原戰國六國王室後代遷至今湖北南部房縣一帶,因齊國貴族太多,為方便,而賜予他們以第一、第二直至第八為姓。後有改為單姓第氏的。第氏的曆史有2200餘年。
(12)典姓
少典氏族是伏羲氏的後代。少典氏在氏族部落中是掌管典籍史官的氏族。少典氏的子孫有以典為姓的。典姓的曆史有5000多年。
(13)奠姓
商朝時期,商王武丁封其子主持祭奠,為奠侯。奠侯的氏族以“奠”為族名徽號,演變成文字姓的奠姓,為子姓奠氏。“奠”像酒壇放在幾案上之狀,是用酒設置祭奠之義。子姓奠氏的曆史有3200多年。
(14)貂姓
春秋時期,與管仲共同輔佐齊桓公的寵臣豎刁,豎刁之子孫以先祖之字刁為姓。因刁、貂同音,戰國時期,由刁姓分出貂姓,刁、貂本是一姓。貂姓的曆史有2600多年。
(15)雕姓
春秋時期,姬姓吳國公族分化的支係以漆雕為氏,為姬姓漆雕氏;後有改為單姓雕氏的,為姬姓雕氏。姬姓雕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
(16)東方姓、東姓
伏羲氏的後裔義仲,世掌東方青陽之令,八卦中東方為至尊。義仲之子孫以其官職名東方為氏,為風姓東方氏;後有改為單姓東氏的。風姓東方氏、東氏的曆史有5000多年。
帝舜時期,舜之好友東不訾是風姓東氏的後裔。
春秋時期,居於城門不同方位者,有以東門為氏的;後有改為單姓東氏的。此東姓的曆史有2500多年。
(17)東郭姓
古代指城牆以外的地方為“郭”,居於外城者以郭為氏。春秋時期,齊桓公之子孫居住在臨淄外城東門附近的,以東郭為氏,為薑姓東郭氏。薑姓東郭的曆史有2600多年。
(18)冬姓
夏朝時期,黃帝之子禺陽後裔的一支受封於終(故地在今河北北部),以“終”為族名徽號,演變成文字姓的終氏,為任姓終氏。終氏後裔有改為冬氏的,為任姓冬氏。任姓冬氏的曆史有4600多年。
(19)懂姓
帝舜時期,陸終之次子惠連,封於董(故地在今山西南部運城、萬榮、聞喜一帶),又封惠連之孫於董(故地在今山西聞喜西北),稱董父。董父為帝舜豢養龍(鱷魚),因董父非常會豢養龍,從此“董”字就賦予“懂得”、“管理”等義。“董”保留“管理”之義;另加義符“忄”為“懂”表示“懂得”之義。董姓後人有以懂為氏的,為董姓懂氏。董姓懂氏的曆史有4100多年。
(20)鈄姓
戰國中期,薑子牙建立的薑姓齊國被大臣田氏所奪,田姓齊國取代薑姓齊國,薑姓子孫分散。薑姓齊康公流落海島上,穴居野食以“鈄”作釜。“鈄”是酒具,即用酒具鈄烹煮食物,生活十分艱難。齊康公之支庶子孫有以鈄為氏的,為薑姓鈄氏。薑姓鈄氏的曆史有2200多年。
(21)都姓
春秋初期,鄭莊公之寵臣子都,子都之子孫以其字都為氏,為姬姓都氏。姬姓都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
(22)督姓
春秋初期,宋殤公太宰華督看上大司馬孔父嘉的美豔妻子,殺死孔父嘉,搶走孔父嘉的妻子,又殺死宋殤公。華督之子孫有以其字督為氏的,為子姓督氏。子姓督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
(23)毒姓
唐朝時期,唐玄宗李隆基追查與太平公主合謀叛亂的同黨竇懷貞,將竇懷貞的子孫賜姓“毒”。毒姓的曆史有1300多年。
(24)獨孤姓、獨姓
南北朝時期,北魏鮮卑族的獨孤渾氏,改為漢姓獨孤氏,後有改為單姓獨氏的。獨孤姓、獨姓的曆史有1500多年。
(25)堵姓
春秋時期,鄭國大夫泄寇受封於堵(故地在今河南方城東),又稱泄堵寇,泄堵寇之子孫有以封邑名堵為氏的,為姬姓堵氏。姬姓堵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
(26)端姓
戰國初期,魏、韓、趙瓜分晉國,晉國滅亡。三家分晉後,原晉國舊族有食采於端(故地在今山西沁水縣東北)的,其子孫以食邑名端為氏,為姬姓端氏。姬姓端氏的曆史有2300多年。
(27)端木姓、端姓
春秋時期,衛國人端木賜,字子貢,是孔子弟子。端木賜之子孫以端木為氏,為姬姓端木氏。端木賜的後裔為避仇,有改端木複姓為單姓端氏的,為姬姓端氏。此姬姓端木氏、端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
(28)段幹姓
商朝末期,商紂王之臣理征是皋陶的後裔,皋陶是少昊之裔。理征因直言諫上,被紂王所殺。理征之子理利貞為避難,將理氏改為李氏。
春秋時期,老子裔孫李宗為魯國大夫,先食采於段(故地在今山東濟南曆城西的段店),後封於幹(故地在今山東冠縣北的幹集),其子孫以兩封地名合為段幹氏,為嬴姓段幹氏。嬴姓段幹氏的曆史有2400多年。
(29)敦姓
黃帝之子僖姓氏族的一支,其封地為敦(故地在今河南溫縣東),其子孫以敦為氏,為僖姓敦氏。僖姓敦氏的曆史有4600多年。
(30)陏姓
黃帝時期,有一以撕肉拋地祭祀為職的氏族為隋(duò)氏族,隋氏族之子孫以隋為姓。“隋”與“墮”、“陏”本是同一個字,“隋”的甲骨文為,本義為是撕肉拋地進行祭祀之義,讀作duò,引申指落下之義。由於隋朝時,將“隨”(跟從之義)改為“隋”,讀作suí。為區別“隋”(suí),本為隋(duò)氏的改為陏氏。陏姓的曆史有4600多年。
5.以漢語拚音E為首音的常見姓氏之源
(1)鄂姓
春秋時期,晉國大夫頃父之子嘉父,叛晉奔至鄂(故地在今河南沁陽),稱鄂侯,鄂侯之子孫以居邑名鄂為氏,為姬姓鄂氏。姬姓鄂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
(2)二姓、貳姓
西漢初期,漢高祖劉邦將原戰國的六國王室後代遷至今湖北南部房縣一帶,因齊國貴族太多,為方便,而賜予他們以第一、第二直至第八為姓。第二姓後有改為二姓、貳姓的。二姓、貳姓的曆史有2100多年。
6.以漢語拚音F為首音的常見姓氏之源
(1)法姓
春秋前期,齊襄公字法章,其子孫有以其字法為氏的,為薑姓法氏。薑姓法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
(2)邡姓
邡姓源於方姓,方氏族所居之邑為邡(故地在今四川什邡)。居於邡邑的氏族以邡為氏,為方姓邡氏。邡姓的曆史有2000多年。
(3)放姓
帝堯時期,帝堯放勳之弟放齊,放齊之子孫有以放為氏的,為祁姓放氏。祁姓放氏的曆史有4200多年。
(4)妃姓
黃帝之子玄囂為己姓,己姓後裔有將“己”加“女”旁寫作“妃”,為己姓妃氏。己姓妃氏的曆史有4600多年。
(5)非姓、棐姓
西周中期,伯益裔孫非子為秦部落首領,因非子為周孝王養馬有功,被封於秦亭(故地在今河南範縣),複續嬴氏之祀,號秦嬴。非子之子孫有以其字非為氏的,為嬴姓非氏。
非子由秦亭西遷秦穀(故地在今甘肅天水東北)時,途中曾停留於棐林(故地在今河南新鄭東),因非子遷徙時曾居於此林,將“非”字下麵加上義符“木”而得名為“棐”,留居此地的非子子孫以邑名棐為氏,為嬴姓棐氏。嬴姓非氏、棐氏的曆史有2800多年。
(6)奮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