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第二支源於姬姓,周成王的後裔,以國名為氏。
西周初期,周成王封次子於翟(故地在今河南洛陽東),其子孫以國名翟為氏,為姬姓翟氏。姬姓翟氏的曆史也有近3000年。周成王是姬姓翟氏的始祖。
(2)各民族翟姓的融合
周朝時期,分布於河西、太行山一帶的狄國也稱翟國。翟(狄)族人實際是黃帝之裔祁姓與炎帝之裔薑姓的混合群體,其中有祁姓,也有隗姓。如鬼方、北狄、丁零人等戎狄部落均有隗姓。隗姓狄人之子孫有以狄為氏的,為隗姓狄氏;也有以翟為氏的,為隗姓翟氏。因狄分布在北方,故稱北狄。北狄後來又分為赤狄、白狄、長狄三部。赤狄(即赤翟)分布在今山西長治北,與晉人雜居,包括東山皋落氏、潞氏、甲氏、留籲、鐸辰等部。
漢朝時期,北方翟姓已同化為漢族。
121.藍姓之源
(1)漢族藍姓的來源
漢族藍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羋姓,楚公族的後裔,以采邑名為氏。
春秋末期,楚昭王大夫亹封於藍(故地在今湖北宜城東南),為藍縣尹,又稱尹亹。尹亹之子孫以采邑名藍為氏,為羋姓藍氏。羋姓藍氏有2300多年的曆史。楚昭王大夫尹亹是羋姓藍氏的始祖。
②第二支源於嬴姓,戰國秦王的後裔,以采邑名為氏。
西周中期,伯益的後裔非子為秦部落首領,善於牧馬、訓馬。非子所供馬匹深得周孝王的喜歡,周孝王封秦為周朝附庸國。
西周後期,秦襄公因討西戎、護周平王東遷洛邑(故地在今河南洛陽)有功被封為諸侯,正式建立秦國。
戰國時期,秦王之子向封為藍君,封邑藍田(故地在今陝西藍田西),向之子孫以采邑名藍為氏,為嬴姓藍氏。嬴姓藍氏的曆史有2300多年。秦王之子向是嬴姓藍氏的始祖。
(2)各民族藍姓的融合
春秋戰國時期,嬴姓藍人與楚地的土著人結合形成瑤族大姓藍姓;由瑤族分出一支與東南的土著結合形成佘族大姓藍姓;另一支藍人與苗人結合形成苗族大姓藍姓。其中大部分混合藍姓經漢晉、唐宋的漢化潮流成為南方藍姓漢族,並成為當今藍姓的主要組成部分。
當代常把藍、蘭兩姓混為一談,曆史上完全是兩個姓氏。
122.聶姓之源
(1)漢族聶姓的來源
漢族聶姓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姬姓,春秋衛大夫的後裔,以采邑名為氏。
姬姓聶氏有二支:
其一,是今河南清豐聶氏。
春秋時期,衛國大夫食采於聶(故城在今河南清豐北),食采於聶邑的衛大夫之子孫以采邑名聶為氏,為姬姓聶氏。此支姬姓聶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衛國大夫是此支姬姓聶氏的始祖。
其二,是今山東聊城聶氏。
春秋時期,邢國之地聶,也作攝(故地在今山東聊城北),衛文公滅邢國,聶邑為衛大夫采邑。衛大夫之子孫以采邑名聶為氏,為姬姓聶氏。此支姬姓聶氏的曆史也有2500多年。衛國大夫是此支姬姓聶氏的始祖。後來衛國被齊國所並。
②第二支源於薑姓,齊公族的後裔,以采邑名為氏。
春秋時期,邢國之地聶,也作攝(故地在今山東聊城北),衛文公滅邢國,聶邑為衛大夫采邑。後來衛國又被齊國所並,聶邑成為齊國西部界邑;齊公封其庶子於聶,成為齊國之附庸,齊公之子孫有以采邑名聶為氏的,為薑姓聶氏。薑姓聶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齊公庶子是薑姓聶氏的始祖。
(2)各民族聶姓的融合
宋朝以後,猶太人進入中國,其後裔在明、元時期均用漢姓,其中有聶姓。
清朝時期,滿洲八旗中的聶格哩氏、聶佳氏等氏族集體改為漢姓聶氏,其族人後來多被同化為漢族。
123.齊姓之源
(1)漢族齊姓的來源
漢族齊姓主要有三大來源:
伏羲氏的後裔有一支始居於逢(故地在今河南開封地區)。逢人後裔中有一支沿黃河向下遊遷移,到達今山東淄博一帶,成為善於栽培“齊”(麥子)的氏族,以“齊”為族名徽號,演變成文字姓的齊氏,為風姓齊氏,稱為有齊氏,亦稱有濟氏。風姓齊氏有6000年多的曆史。伏羲氏是風姓齊氏的始祖。
“齊”(齊)的象形字像禾麥吐穗整齊一致的樣子,有平整、整齊之義。古代在山東地區生長的一種麥子,因出穗整齊而得名叫“齊”。盛產“齊”的地方名為齊地,臨齊地之水稱齊水,或另加義符“氵”為濟水。有齊氏後來建立了齊國(故地在今山東淄博)。
西周初期,周成王征東夷時滅了風姓齊國,將齊地封於薑子牙,建立了薑姓齊國。風姓齊氏完全融入薑姓齊氏之中。
②第二支源於薑姓,薑子牙的後裔,以國名為氏。
商朝末期,薑姓後裔呂尚,尊號薑尚,又稱薑太公,也稱薑子牙、號太公望,又稱呂望,佐武王滅商紂,建立周朝。
西周初期,周武王封呂尚於風姓齊國之地,都城營丘(故地在今山東昌樂東南),為薑姓齊國,後齊國遷至今山東臨淄,為周朝異姓諸侯國,公爵。薑太公支庶居於今山東臨淄之齊國子孫以國名齊為氏,為薑姓齊氏。薑姓齊氏的曆史也有3000餘年。薑太公是薑姓齊氏的始祖。春秋時期,齊桓公時,齊國成為春秋五霸之首。戰國中期,薑姓齊國被大臣田氏所奪。
③第三支源於姬姓,春秋衛惠公的後裔,以先祖之諡號為氏。
春秋後期,衛惠公之庶兄衛昭伯之長子,在世時未得封,去世後被諡為齊子,其孫齊惡以其諡號齊為氏,為姬姓齊氏。姬姓齊氏的曆史有2400多年。衛昭伯是姬姓齊氏的始祖。
姬姓齊氏,是當今齊姓群體重要組成部分。
(2)各民族齊姓的融合
西漢末期,王莽的新朝時,甘肅武都地區的氐族大舉進入西北,氐人中的齊氏是大族。經曆東晉,到十六國的前秦和後秦時氐族的齊氏一直在朝中居要位。
南北朝時期,氐族齊人很快融入西北的漢族之中。
清朝初期,滿洲八旗中的喜塔喇氏、齊佳氏集體改為漢姓齊氏,後來大部分融為漢族;滿八旗中的齊佳氏的先民很可能是漢人,為冀魯大地早期移民東北的齊氏族人。
124.向姓之源
(1)漢族向姓的來源
漢族向姓有三大來源:
神農氏炎帝的氏族為薑姓。薑姓向氏有兩支:
其一,是商朝時封的炎帝的後裔。
商朝初期,封炎帝之裔於向(故地在今陝西大荔),侯爵。向國之子孫以國名向為氏,為薑姓向氏。此支薑姓向氏的曆史有3600多年。炎帝是此支薑姓向氏的遠祖。
商朝後期,向國遷封至殷太師向摯之封地向(故地在今河南濟源南)。周滅商後,再遷向國於另一向(故地在今河南尉氏西)。
其二,是周朝時封的炎帝的後裔。
西周初期,周武王封神農氏炎帝後裔的另一支於向(故地在今山東莒縣南向城),是周的附庸國。此向國之子孫也以國名向為氏,為薑姓向氏。此支薑姓向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炎帝是此支薑姓向氏的遠祖。
春秋時期,向國被莒國(故地在今山東莒縣北)所滅,地並魯,向人遷於南地之向(故地在今安徽懷遠之龍亢集)。
西周初期,周武王封帝堯的後裔於向(故地在今山東蒼山西向城鄉)。向國一直是周的附庸國,向國之子孫以國名向為氏,為祁姓向氏。祁姓向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帝堯是祁姓向氏的遠祖。
③第三支源於子姓,宋桓公的後裔,以先祖之字為氏。
春秋時期,宋桓公之子公子肸,字向父,其子孫以其字向為氏,為子姓向氏。子姓向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宋桓公之子向父是子姓向氏始祖。此支向氏是今向氏主要組成部分。
(2)各民族向姓的融合
南北朝時期,南蠻一支西陽蠻之向氏源於盤瓠部,為蠻人大姓,活動於四川、湖北一帶,此蠻是土家族先民,源於相人,也作襄人,很快擴散到湖南、貴州一帶。
明、清時期,西南向姓多數融入並同化為漢族;北方滿人中也有向姓,可能原來就是漢族滿化入旗的。
125.申姓之源
(1)漢族申姓的來源
漢族申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帝舜時期,神農氏炎帝的後裔四嶽的一支因助大禹治水有功而封於申(故地在今陝西米脂至寧夏中衛一帶),亦稱西申。申人以“申”(電)為族名徽號,演變成文字姓的申氏,為薑姓申氏。“申”是“神”的本字,其字形即今簡化的“電”字,字形像是閃電之狀。古代人出於對閃電、雷雨的神秘不可測、崇拜而認為是“神”的力量。薑姓申氏的曆史有4200多年。炎帝後裔四嶽是薑姓申氏的始祖。
商朝後期,申人歸順了周國。商朝末期,申人隨周人東遷,渡過黃河,進入山西南部的霍太山地區,建立了申國(故地在今山西霍州東南),亦稱北申。
西周初期,周武王複封北申炎帝的後裔為伯爵申國。北申不久被周武王之弟霍叔處所建的姬姓霍國所吞並。一部分申人隨申伯南遷河南,而留於霍太山的申人則融入到薑戎的遊牧部落之中,亦稱申戎。
西周末期,周宣王滅任姓謝國後,周宣王封其母舅申伯於謝(故地在今河南南陽東南),讓其母舅申伯重建申國,亦稱南申。申伯的一位兄弟被封於另一申(故地在今河南信陽),亦稱東申。
西周末、東周初期,申國是一個強國,後來遭到周邊姬姓國的聯合排擠,南麵受楚國的威脅,國勢很快衰落。
春秋中期,楚文王向北擴展勢力時,滅了南申。之後,楚文王東襲息國(故地在今河南息縣)時,順便滅了東申,建立了申邑。
②第二支源於羋姓,楚國臣申公後裔,以封邑名為氏。
春秋中期,楚文王向北擴展勢力時,先後滅了南申(故地在今河南南陽東南)和東申(故地在今河南信陽),將東申封與楚大夫建立了申邑。楚申公子孫以采邑名申為氏,為羋姓申氏。羋姓申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楚申公是羋姓申氏的始祖。
(2)各民族申姓的融合
清朝初期,世居遼寧的滿洲八旗中的申佳氏集體改為漢姓申氏。滿人的申佳氏的先民是來自山東的申氏漢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