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陶姓之源
(1)漢族陶姓的來源
漢族陶姓主要有三大來源:
黃帝之玄孫堯,是帝嚳之子,為祁姓,繼帝嚳位,為帝堯,其封地為唐(故地在今山西臨汾西南)。
帝堯部落是善於燒製陶器的氏族,故又號陶唐氏。“陶”由“匋”(在窯包內製陶之意)與“阝”(地穴牆上挖出供上下的梯蹬之意)組成,意為製作陶器人從窯包裏爬出之意。“堯”與“陶”同源,都是指燒製陶器的窯包,“堯”(堯)由三個“土”和“兀”(表示高)組成,特指高高的窯包,引申為至高深遠。“唐”本義是指廣大而浩蕩之地。古陶氏族、陶唐氏族是專長燒製陶器的氏族部落,以“陶”為族名徽號,演變成文字姓的陶氏,為祁姓陶氏。祁姓陶氏與祁姓唐氏同源。祁姓陶氏有4200多年的曆史。帝堯是祁姓陶氏的始祖。
②第二支源於媯姓,帝舜後裔,以先祖官名為氏。
西周初期,周武王封帝舜之子商均的直係後裔虞思為陶正,專管製陶之官,其子虞閼承襲父職。虞閼之子孫有以其官名陶為氏的,為媯姓陶氏。媯姓陶氏也有3000餘年的曆史。帝舜後裔虞閼是媯姓陶氏的始祖。
③第三支源於子姓,商朝遺民七族之陶氏。
殷商時期,都城朝歌(故地在今河南淇縣東北)附近居有陶氏族,專門管理和製造陶器的部落,以陶為氏,為子姓陶氏。子姓陶氏的曆史有3000多年。商湯是子姓陶氏的始祖。
西周初期,周成王平定殷侯武庚叛亂後,將商遺族中的七族賜於其弟衛叔康,七族中有陶氏。
(2)各民族陶姓的融合
晉朝時期,潯陽(故地在今江西九江)兩大望族之一的陶姓就有少數民族融入,是來自鄱陽湖一帶的以捕魚為業的土著溪族。
明、清時期,雲南地區的土著人;東北地區的蒙古人、滿洲人均紛紛改為漢姓,其中有改為陶氏的,長期與漢族混居,其大部分已經漢化。清朝時期,滿洲八旗的陶佳氏、托和羅氏,達斡爾族吐欽氏、古隆氏,錫伯族托庫爾氏均改為漢姓陶氏。
103.黎姓之源
(1)漢族黎姓的來源
漢族黎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黃帝之孫高陽氏顓頊繼帝位,為顓頊帝。顓頊帝之子稱,其氏族居今河南東南的汝河地區。
帝嚳時期,稱之孫重任火正,即掌管火種的官。因重功高能光融天下,帝嚳賜其為祝融氏。“祝融氏”是掌管火種的首領的稱謂,代表著在氏族部落中極高的地位和權力。
後來祝融氏重封於黎地,統治九黎,故稱其為“重黎”,重黎的氏族以“黎”為族名徽號,演變成文字姓的黎姓。祝融氏的黎姓曆史有4300多年。顓頊帝之孫祝融氏重黎是此黎姓的始祖。
“黎”由“黍”與“刀”形組成,本為用刀割麥黍之義。今山東海濱一帶之地盛產麥黍,盛夏麥黍之地為墨黑色,沿渤海灣地區鹽鹵沼澤地土壤也帶黑色,故“黎”含有黑色之義。故臨渤海灣之地稱為黎地,黎地之人稱黎人。黃帝時代黎人就已經成為大族,形成許多派係,被稱為九黎,“九”是眾多之義。
祝融氏黎後裔之一部分,脫離了華夏部落聯盟,南下加入到九黎三苗部落聯盟之中。經曆了堯、舜、禹的幾次大征討,九黎三苗分化,一部分南避於江漢之間,一部分隨三苗西進,一部分留居中原。
商朝時期,太行山之西的黎方(故地在今山西長治西南),是留居中原祝融氏黎後裔建立的方國。
商朝後期,商王武丁滅了祝融氏黎後裔之黎方,武丁封其子於黎(故地在今山西長治西南),為子姓黎國。
商朝末期,周武王滅了子姓黎國,再封顓頊之裔祝融氏黎的後裔於黎,為侯爵,重建祝融氏黎國。
春秋中期,赤狄潞子國占據祝融氏黎國,黎國國君黎侯逃奔衛國,食采於黎侯城(故地在今河南範縣)。後來,晉國滅了赤狄潞子國,複立祝融氏後裔為黎侯國,並北遷於黎城(故地即今山西黎城)。春秋末期,黎國歸入晉國。
商朝後期,商王武丁滅祝融氏黎方後,封自己的兒子於黎(故地在今山西長治西南),以統治祝融氏的黎人,侯爵,為子姓黎國。黎國子孫以國名黎為氏,為子姓黎氏。子姓黎氏的曆史有3200多年。商王武丁是子姓黎氏的始祖。
商朝末期,周武王滅了子姓黎國,子姓黎人分散各地。
(2)各民族黎姓的融合
黎姓源於北方,堯、舜、夏、商時代的九黎三苗與祝融氏黎就已混淆。西周春秋之際,九黎族的後代分三支南遷,東支從洞庭、彭蠡之間遷入今江西;西支由漢水西入今四川;中支則沿湘、資、沅、澧四水而上,進入今湖南、貴州、廣西和越南,與當地土著混居,多數融入當地土著。至今這些地區多黎姓,地名多黎字,與黎人遷徙有關。唐宋時期,南方土著絕大多數融入了漢族;黎姓氏族也不斷擴大,成為南方大姓。
南北朝時期,北魏鮮卑族素黎氏改為漢姓黎氏,其族遂成為河南黎姓漢族。
清朝時期,滿洲八旗中也有黎姓,滿族黎姓可能來自漢族黎姓。
104.溫姓之源
(1)漢族溫姓的來源
漢族溫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己姓,黃帝裔孫陸終的後裔,以國名為氏。
己姓是黃帝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中的十二姓之一。
黃帝之孫高陽氏顓頊繼帝位,為顓頊帝。
帝舜時期,顓頊之玄孫陸終,是祝融氏吳回之子。陸終的長子樊,封於昆吾(故地在今山西運城東北的安邑鎮),後來發展成為強大的昆吾部落,史稱昆吾氏,為己姓。己姓溫氏有兩支:
其一,是昆吾氏的後裔,以國名為氏。
夏朝初期,昆吾氏的一支封於溫(故地在今河南溫縣西南),建立了溫國。溫國子孫以國名溫為氏,為己姓溫氏。昆吾氏後裔己姓溫氏的曆史有4000餘年。黃帝裔孫樊是己姓溫氏的遠祖。
其二,是西周蘇忿生的後裔,以國名為氏。
夏朝中期,封昆吾氏後裔於有蘇(故地在今河南輝縣西的蘇嶺),史稱有蘇氏。
周朝初期,有蘇氏蘇人歸順了周朝,蘇人的首領蘇忿生入朝作周武王的司寇,被封於蘇(故地在今河南溫縣西南),也稱溫國,子爵。蘇忿生子孫有以溫為氏的,也為己姓溫氏。有蘇氏的己姓溫氏有近3000年的曆史。蘇忿生被後人尊為己姓蘇氏和溫氏的始祖,蘇氏和溫氏同源。春秋中期,溫國被狄所滅。
②第二支源於姬姓,周武王的後裔,以封地名為氏。
春秋中期,己姓溫國(故地在今河南溫縣西南)被狄人所滅。晉國擊退狄人,把收複的溫國送予周襄王。因晉文公助周王室平定叛亂,護送周王回都城有功,周襄王把溫地賜予晉國。晉國大夫狐溱、郤至、陽處父三人先後被封於溫地,郤至、陽處父二人無後,隻有狐溱有子孫。狐溱是周武王之子唐叔虞的後裔,狐溱之子孫以先祖封地溫為氏,為姬姓溫氏。這支溫氏是當今溫姓的主要組成部分,姬姓溫氏有2500多年的曆史。周武王之子唐叔虞後裔狐溱是此溫氏的始祖。
(2)各民族溫姓的融合
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的叱溫氏、溫盆氏、溫孤氏均改為漢姓溫氏。
唐朝時期,西域的康居國人定居中原後也有溫姓。
唐朝時期,彭城(故地在今江蘇徐州)長史朱易從,在永昌年間受酷吏周興的誣陷而被殺,其子朱升流放到嶺南(今廣東、廣西一帶),不許回彭城,並改姓為溫。
宋朝時期,金國女真人溫迪罕氏入中原後改漢姓溫氏。
明朝永樂年間,菲律賓蘇祿東王來北京朝拜大明皇帝,在歸國途中於山東德州不幸病逝,次子溫哈拉、三子安都魯留在德州守父王之墓,永留中國。兩王子分別以名字的首字溫、安為姓,在山東地區繁衍發展。今山東德州的溫、安姓多出於此。
清朝時期,東北地區的滿洲八旗中的溫特赫氏,錫伯族的溫都爾氏集體改為漢姓溫氏。
105.莫姓之源
(1)漢族莫姓的來源
漢族莫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羋姓屈氏,楚國莫敖後裔,以先祖之官名為氏。
黃帝之孫高陽氏顓頊繼帝位為顓頊帝。顓頊之玄孫陸終,是祝融氏吳回之子。陸終之子季連,為羋姓。
西周時期,季連的後裔建立了楚國。
春秋初期,楚武王時有一官職為莫敖,莫敖的地位在令尹、司馬之後,諸尹之前,此官為楚國公族屈氏子孫世襲擔任,屈原曾擔此職。世襲莫敖之官,其子孫有莫敖氏,後改單姓莫氏,為羋姓莫氏。羋姓莫氏是組成當今南方莫姓群體的主體,曆史有2600多年。黃帝裔孫季連是羋姓莫氏的遠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