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中華當代大姓之源6(1 / 3)

98.牛姓之源

(1)漢族牛姓的來源

漢族牛姓源於子姓,微子啟後裔,以先祖之字為氏。

春秋初期,宋武公時,宋微子的後裔牛父為大司寇,牛父是其字。司寇牛父在一次抵禦北部長狄人入侵時,率軍抗敵,在長丘(故地在今河南封丘西南)英勇戰死。宋武公隨即立牛父的後代以其字牛為氏,為子姓牛氏。子姓牛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宋微子後裔牛父是子姓牛氏的始祖。

漢唐時期,牛氏在隴西(故地在今甘肅臨洮)形成望族。

三國時期,子姓牛氏的後裔魏國大將軍牛金,為司馬懿所忌,以毒酒害死。牛金後裔為逃難改姓‘牢’,後又改姓‘寮’。南北朝的北魏時,北魏侍中寮允,開始恢複牛姓。

(2)各民族牛姓的融合

明、清時期,蒙古人、滿洲人中出現牛姓,這些少數民族與漢族長期混居,大多逐漸同化成漢族。

99.洪姓之源

(1)漢族洪姓的來源

漢族洪姓有三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薑姓,共工氏的後裔,以族名徽號為氏。

黃帝時期,神農氏炎帝後裔方雷之子句龍,句龍之子共工,遷居之地稱為共(故地在今河南北部的輝縣、林州一帶),主要從事治水,稱為共工氏。共工氏族以“共”為族名徽號,演變成文字姓的共氏,為薑姓共氏。

“共”的象形字由“口”(器物)形與“廾”(雙手)形組成,用雙手捧器之形,表示眾人共同搬石治百川之形象,引申指共同之義。

顓頊帝時期,共工氏部落首領共工,曾為大臣司水土,一度與顓頊帝爭奪帝位。

堯帝時期,共工氏與驩(huān)兜、三苗、鯀並稱“四凶”。

夏朝之前,共工氏是一支十分強大的部落。後來共工氏後裔的一支將“共”字加“氵”為洪氏,為薑姓洪氏。薑姓洪氏的曆史有4000多年。句龍是薑姓洪氏的始祖。

②第二支源於偃姓,皋陶的後裔,共姓改洪氏。

帝堯時期,少昊的後裔皋陶任大理之職,皋陶之子孫襲其祖皋陶的大理之官職,本為嬴姓。帝舜時期,帝舜賜皋陶為偃姓。偃姓是嬴氏族的一大支係。

商朝時期,皋陶的後裔被封於共(故地在今甘肅涇川北),侯爵。共國亦作恭國。共國子孫以國名共為氏,為偃姓共氏。偃姓共氏曆史有3600多年。皋陶是偃姓共氏的遠祖。

商朝末期,共國被周文王所滅,共人歸周。

西周初期,周武王封皋陶的後裔於共(故地在今河南輝縣),伯爵,為偃姓共國。不久,共國被衛國所並,成為衛國之邑。

東漢時期,漢靈帝時,有個皇帝隨從官為偃姓共氏後裔,為避禍將共姓改為洪姓,由原籍敦煌(即今甘肅敦煌)徙青州(故地在今山東臨淄)。共姓改洪姓的偃姓洪氏曆史有1800多年。

③第三支源於弘姓改洪氏,有兩支:

其一,毗陵(故地在今江蘇武進)弘姓改為洪姓。

唐朝時期,唐高宗之太子名李弘,死後諡號孝敬皇帝。為避李弘之名諱毗陵弘姓改為洪姓。此支弘姓改洪姓的曆史有1300多年。

其二,豫章(故地在今江西南昌)和曲河(故地在今江蘇丹陽)弘姓改洪姓。

宋朝初期,宋太祖趙匡胤之父名趙弘殷,為避趙弘殷之名諱,豫章和曲河的弘姓改為洪姓。此支弘姓改洪姓的曆史有近1000年。

(2)各民族洪姓的融合

秦漢時期,東南地區的山越族中有洪姓,與中原漢人混居,不久同化為東南漢族洪姓。

清朝時期,滿八旗中的愛新覺羅氏、洪佳氏、宏義氏,蒙古八旗中的烏蘭氏、弘吉剌氏等先後部分或全部改為漢姓洪氏,形成北方地區的洪姓。

南方土著中的洪姓最早是來自東南地區的洪姓漢民,後來又有一些土著洪姓回到漢族。

100.龔姓之源

(1)漢族龔姓的來源

漢族龔姓主要有三大來源,均為共氏改龔氏:

①第一支源於薑姓,共工氏的後裔,共氏改龔氏。

薑姓龔氏與薑姓洪氏同源,均源於薑姓共氏。

黃帝時期,炎帝後裔方雷之子句龍,句龍之子共工,共工之子孫以先祖之名共為氏,為薑姓共氏。

共氏後裔的一支為避難,承其祖句龍之名,在“共”字上加“龍”字為龔氏,為薑姓龔氏。薑姓龔氏的曆史有4000多年。句龍是薑姓龔氏始祖。

②第二支源於偃姓,皋陶的後裔,共氏改龔氏。

商朝時期,皋陶的後裔被封於共(故地在今甘肅涇川北),侯爵。共國子孫以國名共為氏,為偃姓共氏。

商朝末期,共國遭周文王的討伐而亡。偃姓共氏改為偃姓龔氏。偃姓龔氏的曆史有3000多年。皋陶是偃姓龔氏的遠祖。偃姓龔氏與偃姓共氏、偃姓洪氏同源。

③第三支源於姬姓,周文王後裔,共氏改龔氏。

衛國、鄭國和晉國都是周朝的姬姓諸侯國。姬姓共氏有三支:

其一,是西周共伯和的後裔,以國名為氏。

西周初期,周武王封其同族於共(故地在今河南輝縣),伯爵。

西周後期,史稱“共和執政”即是共國國君共伯和。此共國之子孫有以國名共為氏的,為姬姓共氏。此支姬姓共氏有2800多年的曆史。共伯和是此支姬姓共氏的始祖。

其二,是春秋鄭國太叔段的後裔,以居邑名為氏。

春秋初期,鄭武公之子鄭莊公繼位,鄭莊公之弟叔段,號太叔,稱太叔段。太叔段謀反,被鄭莊公所伐,太叔段北渡黃河逃到共邑(故地在今河南輝縣),史稱共叔段。居於共邑的共叔段之子孫以其居地名共為氏的,為姬姓共氏。此支姬姓共氏有2600多年的曆史。鄭武公之子共叔段是此支姬姓共氏的始祖。

其三,是春秋晉獻公的後裔,以先祖之諡號為氏。

春秋中期,晉國晉獻公之太子申生,號恭君,諡恭,恭也作共,其子孫有以其諡號共為氏的,也為姬姓共氏。此支姬姓共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晉獻公之子申生是此支姬姓共氏的始祖。

其四,是春秋衛厘侯的後裔,以國名為氏。

春秋時期,衛厘侯並吞偃姓共伯國(故地在今河南輝縣),封其太子餘為共伯,此共國的後裔有共氏,也為姬姓共氏。此支姬姓共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衛厘侯是此支姬姓共氏的始祖。

此四支姬姓共氏,後來都改為龔氏,為姬姓襲氏。古代共、恭、龔通用,姓氏在先秦時期多以共為正字,少見恭字,罕見龔字。

(2)各民族龔姓的融合

夏、商時期,在今重慶巴南地區有恭國,也稱共國,其後裔為秦、漢時期的巴郡蠻的共族,也稱共蠻。

西漢初期,巴板循蠻七大姓中有龔姓,出於共蠻,此龔姓氏族居於今重慶酉陽縣西北的龔灘。

西漢時期,荊州剌使龔榮、巴郡太守龔揚均為板循蠻龔氏。板循蠻除一部分發展為今天的湘鄂西部的土家族外,其餘不久都成為當地的漢族。

101.湯姓之源

(1)漢族湯姓的來源

漢族湯姓源於子姓,商湯後裔,以先祖之字為氏。

黃帝之玄孫契,是帝嚳之子,帝堯之異母弟,為子姓,是商人之始祖。子氏族始居今河北平山一帶。

夏朝末期,商國傳至契的十四世孫履,字湯,也稱武湯、武王、天乙,即成湯。成湯為商族領袖,是夏朝的方伯,專管征伐之事。成湯任用伊尹和仲虺執政,積蓄力量,準備滅夏。陸續攻滅鄰國葛(故地在今河南寧陵北)、夏的聯盟韋(故地在今河南滑縣東南)、顧(故地在今河南範縣東)、昆吾(故地在今河南輝縣西)等國,經十一次出征,成為當時的強國,向西擴進,最後一舉滅夏,定都於亳(故地在今河南商丘北),建立了商朝。成湯之子孫以先祖之字湯為氏,為子姓湯氏。子姓湯氏的曆史有3600多年。商湯是子姓湯氏的始祖。

商朝自成湯滅夏至盤庚,傳10代,遷都5次。商王盤庚時,由奄(故地在今山東曲阜)遷都於殷(故地在今河南安陽西北),自此以後的商朝史稱殷商,也是商朝後期的開始。

商朝滅亡後,其子孫有以商、殷為氏的。所以,湯、商、殷為同一血統的三個不同支係的姓氏。

(2)各民族湯姓的融合

北宋時期,為避諱宋太祖趙匡胤之父趙弘殷之名諱,命殷姓改為湯姓或商姓。

五代時期,南唐的右仆射殷崇義,安徽人,南唐滅亡後投奔宋,全族改姓湯。

清朝初期,世居遼寧沈陽的滿洲八旗中的湯姓,原係漢族入旗滿化成為滿族。清朝後期,與漢人混居的湯姓又漢化成漢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