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寧波:天一閣的由來(1 / 1)

如今,圖書館在各個大學、各個縣市幾乎都有,是很常見的。然而在圖書館誕生之初可不是這樣的。你知道中國最古老的圖書館在何處嗎?

從寧波月湖一直往西走,來到天一街,便能看見一座天一閣。它就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藏書樓,裏麵藏著大量珍貴古籍。門樓外麵有一副對聯:“天一遺形源長垂遠,南雷深意藏久尤難。”這個藏書樓為何取名為“天一”呢?這裏麵流傳著一個生動的故事。

明朝嘉靖年間,有位兵部右侍郎叫範欽,是寧波人。範欽喜歡讀書和藏書,由於他位高權重,很多藏書為官府的內部資料,一般的藏書家難以得到。每到一處地方當官,他總要收集當地的異聞、詩文、政文,特別是許多還未麵世的名人佳作。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範欽的各類藏書達到了七萬多卷。有了這麼多書,他便想著造一座樓,將它們好好收藏起來。

當時的官場黑暗,範欽為人耿直,經常得罪權臣,一氣之下,他辭去了官職,回到家鄉寧波,把書藏在自己的住宅裏,取名東明草堂。每天專心讀書、抄書,一邊繼續收藏書籍,逍遙自在。

巧的是,範欽有位近鄰,叫豐坊,他也是個喜愛藏書的大學者,建了一座萬卷樓專門藏書。這兩人誌趣相投,很快成了好朋友。

有一天晚上,豐坊正在萬卷樓裏抄書呢,突然聽見門外有人叫賣螃蟹,他才想起自己已經饑腸轆轆。於是便買了一串螃蟹,備下好酒,將範欽請來小酌。

兩人在藏書樓裏邊喝邊聊,十分愉快,不知不覺喝多了,趴在桌上醉得不省人事。誰知這時窗外忽然刮起了大風,將蠟燭撲倒了。火焰跳到了書籍上,漸漸地燃起火來。

書紙都是易燃的,等到火光將範欽和豐坊驚醒時,不得了了,火勢已經非常凶猛,他們連滾帶爬跑出火海,等周圍鄰居趕來將火撲滅時,萬卷樓已經被火燒了一半。豐坊不禁捶胸頓足,範欽也十分沮喪。

萬卷樓失火之後,豐坊把剩餘殘書交給東明草堂保管。範欽卻每天都心神不定,他擔心自己的書樓也會遭到劫難。從此,他更加小心地保管書籍,再也不敢在書樓裏喝酒。每天離開時,都要認真巡查火燭,並且不允許任何人在書房過夜。

有一天,範欽在藏書樓前鋤草時,無意中翻動了一塊石頭,上麵刻寫著“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八個大字。範欽看著“天一生水”,想到水能克火,不由得一拍腦袋,恍然大悟:“這句話不就出自東漢鄭玄作的《易經注》嗎?看來古人早有過指示,隻是自己沒有想到啊!”於是,他將“東明草堂”改名為“天一閣”,希望借這個名字使書樓免遭火患。

同時,他根據“天一”“地六”,將書樓改建為兩層,樓上一間,表示“天一”,樓下六間,表示“地六”,並在園中開辟了池塘蓄水。果然從此以後的幾百年間,雖然天一閣曆經滄桑,但從未發生過火災。

後來,清朝乾隆皇帝敕修《四庫全書》的時候,還派人測繪了天一閣的房屋、書櫥大小,仿造了一座書閣,用來存放《四庫全書》。天一閣也從此聞名天下,如一座知識寶庫,令無數學者、文人為之神往。

【城市名片】

寧波位於浙江省東部,是具有七千年曆史的河姆渡史前遺址發源地。唐代,寧波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唐宋時期都是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清朝,在寧波設立了最早的海關之一——浙海關,鴉片戰爭後成為通商口岸。寧波文化薈萃,陽明學派、虞世南、黃宗羲等文化學派和名人都出自寧波。具有四百多年曆史的天一閣是我國最早的藏書樓。此外還有保國寺、天童寺、阿育王寺等佛教寺院景觀。寧波湯圓和酒釀丸子入選中華名小吃。

【博聞館】

東南佛國

寧波多寺廟,大大小小的佛寺有幾十個,被譽為“東南佛國”。其中較為著名的有阿育王寺、天童寺、保國寺。

阿育王寺興建於西晉太康三年(282),距今有一千七百多年曆史。阿育王寺之所以聞名中外,是因為寺內有一座舍利塔,專門供奉佛教稀世珍寶——釋迦摩尼真身舍利。

同一時期修建的天童寺是禪宗五大名刹之一,距今也有一千七百多年曆史。天童寺規模相當宏大,鼎盛時期禪寺內有上千位僧人,上千尊佛像。曾受唐宋兩朝多位皇帝的敕封。曆史上的天童寺曾出過眾多高僧,影響較大的有正覺禪師、惟白禪師、虛庵禪師等。天童寺風景獨好,北宋文學家王安石曾經讚歎道:“二十裏鬆行欲盡,青山捧出梵王宮。”

保國寺位於寧波靈山山麓,建於唐僖宗時期,距今有一千多年曆史。它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之一,也是江南地區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木結構建築。大雄寶殿建築精良,全部使用榫卯技術,不用一枚鐵釘,而將各個構件牢固地結合在一起。大殿的每個角落不見鳥雀築巢、蜘蛛織網。

漫長的佛教曆史,獨特的佛教文化,給寧波增添了無窮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