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留學運動
晚清時期派留學生出國留學,是中國接受西方近代文明的又一重要渠道。
中國近代留學運動的奠基者是容閎。容閎(1828~1912),廣東香山人,字達萌,號春甫。道光二十七年(1847),容閎隨美國傳教士到美國學習,鹹豐四年(1854)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容閎主張“以西方之學術,灌輸入中國,使中國日趨於文明富強之境”。為了實現他的救國理想,容閎回國後四處奔走。同治七年(1868),容閎通過江蘇巡撫丁日昌上奏折,請求派留學生赴美留學,但奏折未能上達。同治九年(1870),容閎向曾國藩陳述自己的主張,曾國藩深以為然,遂會同李鴻章聯名上奏,得到朝廷批準。
清政府於同治十一年(1872)開始陸續選派幼童赴美學習,八月容閎率領30名幼童赴美留學,這是近代中國第一批留美學生。其中詹天佑、伍廷芳、唐紹儀、梁敦彥等人,學成歸國後,在各個行業施展才華,不僅成為西學的實際傳播者,而且也為中國人作了中西溝通的良好中介。他們在事業上的成功,吸引著更多的中國人去主動學習西學,認識西方。
清政府出於加強海防建設的需要,自光緒二年(1876)起,陸續選青年學生赴德、英、法等國學習陸、海軍,一直持續到20世紀初。這些留學人員經過嚴格係統的軍事技術學習和訓練,既掌握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理論,又有愛國思想,他們學成歸國後成為海軍、造船、航海或其他科學領域的骨幹力量,成為中國海軍近代化建設的關鍵人物。如林泰曾任北洋海軍左翼總兵,薩鎮冰為海軍幫統,北洋海軍主力艦的管帶如鎮遠艦管帶林泰曾、定遠艦管帶劉步蟾、靖遠艦管帶葉祖、經遠艦管帶林永勝等都是留歐學生,他們為傳播近代軍事知識做出了突出貢獻。此外,嚴複和馬君武還在傳播西方社會政治學說和民族思想方麵做出了傑出貢獻。
甲午戰後,掀起留日熱潮。光緒二十四年(1898),就有七八十人,光緒二十五年(1899)後,人數驟增,逐年翻番。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底為280人,光緒二十七年(1901)就達600多人,而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竟達8000多人。之所以掀起留日熱,原因大致如下:日本是中國的近鄰,僅一衣帶水之遙,路近費省;日本又是學習西方而迅速躋身世界強國行列,強烈地震撼了中國人,所以不少進步人士認為,學習西方,首先應該師事日本;清政府於光緒二十七年開始實施新政,獎勵留學,到了光緒三十一年又廢除科舉,斷絕了士子科舉之路。此外,20世紀初,日本方麵同意接受中國留學生,日本民間人士也起了極好的推動作用。這一時期的留學運動,所習科目廣泛,陸軍、警察、海軍、法政、師範、工業、商業、蠶業、土木、鐵路、測繪、製藥、物理、化學、外語、體育、音樂、美術等無所不包,其中軍事、師範、政法、科技4個方麵對中國影響尤大。這樣通過日本這個間接渠道,輸入了日本化了的西洋文化,對中國的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光緒三十三年(1907),美國退還中國部分庚子賠款。中美雙方議定這些退款用途如下:用於派遣中國學生赴美留學深造,自宣統元年(1909)起,每年選派一定數目的中國學生赴美留學;創設清華學堂,作為中國青年赴美留學深造的預科;在華盛頓設立旅美學生監督處,負責管理中國留學生。由此留美學生逐漸增多,據統計,宣統三年(1911),留美學生達到650多人。這些留美學生學成歸國後,為改造祖國,溝通中西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