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秀所總結的“製圖六體”理論產生以後,在古代中國有著極為深遠的意義。一直到明代末年傳教士將西方近代地圖測繪技術傳入中國之前,這個理論始終是古代地圖繪圖的指導性法則。即使在西歐地圖測繪技術傳入以後,直到清末,它仍然是製圖學家的規範。

酈道元(4 6 6或4 7 2~527),字善長,北魏範陽(今河北涿縣)人,出生於官宦家庭。他從少年時代起喜歡博覽群書、野外旅行,足跡遍及相當於今河南、山東、山西、河北、安徽、江蘇、內蒙等地,每到一地都要訪今問古、勘察水係、探溯源頭、閱讀有關著作,從而積累了豐富的地理知識並獲得了大量的第一手地理資料。

三國時的桑欽曾寫了《水經》一書,記載當時主要的137條水道,共一萬多字。酈道元感到這部著作涉及的地域遼闊,可以補充的餘地很大,於是就決心為《水經》作注。最終,酈道元在一萬多字的原著基礎上,寫成了一部共有40卷、30萬字的鴻篇巨著。所以此書從名義上看是注釋《水經》,實際上是在《水經》基礎上的再創作。

《水經注》講的是陸地上河流、湖泊的水文特征。全書記載的大小1252條河流,名稱有河、江、水、川、溪、渠、瀆、溝、澗、伏流、峽、穀、瀑布等,並按次序描述其發源、幹流、支流、河穀寬度、河床深度、流程、方向以及水量的季節變化,河水的含沙量,河流的冰期等。直到今天,有些資料對於當前城市規劃、調水選線、尋找地下水資源,以及研究氣候變化、海岸變遷、港口建設等,仍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除了水文地理以外,全書對沙漠、山脈、丘陵、火山、溫泉、喀斯特地貌、溶洞、峽穀等等自然地理情況,也有豐富的記載,其內容顯得格外的生動、細致,顯示出是作者親臨觀察之所得。

此外,《水經注》中還記載了古代冶煉業、煮鹽業、農業等經濟地理方麵的情況以及大量農田水利建設方麵的資料。如西門豹引漳灌鄴工程,漳河十二渠的開鑿,戰國時期的都江堰、靈渠、鄭國渠等三大水利工程等,書中都有較詳細的記載。

《水經注》相當於北魏以前中國古代地理的總結,是代表6世紀初中國最係統、最全麵的綜合性地理著作。自問世以來,就引起了後世許多學者的關注,紛紛加以研究,並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形成了一門蔚為可觀的專門學問—“酈學”,成為古代地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

此外,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化學、機械方麵的科學技術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化學方麵,現代化學的先驅以煉丹術的形式出現了。中國古代煉丹術約興起於秦,魏晉南北朝時期進入成熟期,出現了葛洪(東晉)、陶弘景(南朝梁)這樣的大煉丹家。中國古代許多重要的化學現象,重要的金屬和非金屬材料,都是煉丹家最先發現並記述下來的,如葛洪的《抱樸子·內篇》中的《金丹》、《仙藥》和《黃白》三篇中都記載了較為豐富的化學知識。這一時期的煉丹術對化學的貢獻主要表現在汞化學、鉛化學、膽銅以及砷白銅、硝石等的製取上。這一曆史時期的煉丹活動,無論在實驗操作技術方麵,還是藥物的應用方麵,都替科學的化學做了一些奠基性的工作,它的實驗記錄是人類文化史上的寶貴遺產。

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機械技術也獲得了許多進步:在原動力方麵,水力機械不但沿襲了漢代的水碓、水排和渾天儀,而且又發明了水磨和水碾;在風力機械中,船帆技術有了很大提高,不但帆幅增大,而且還使用了不對稱斜立裝置,此外還發明了車帆;在傳動機構方麵,齒輪傳動已使用到了糧食加工等生產上,杠杆傳動、拉杆傳動使用得更加巧妙和純熟,馬鈞對綾機的改革就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們這方麵的智慧。為了適應戰爭、生產、生活的多種需要,當時還發明了連續發石機、木牛流馬、舂車、磨車、水車等使用性機械,以及飛車、“百戲圖”等遊藝性機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