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戰時雙方戰車在接近過程中,首先是用弓箭對射,力圖以強大的殺傷力造成對方陣容的混亂,到戰車逼近時,誰的隊形嚴整,誰就能爭得在戰車錯轂的瞬間夾擊對方戰車,在格鬥中占有優勢。如果兩車正麵相遇,甲士之間相隔在4米以上,3米多的戈、矛、戟發揮不了效力,隻有兩車相錯,車廂側麵間距在1.6米以下,雙方甲士才能用長兵器進行格鬥。這樣的車戰戰鬥方式,隊形整齊就成為取得勝利的重要保障。
以戰車為主力的車、步結合的作戰方式要求交戰雙方選擇平原曠野作為戰場。《六韜·犬韜·戰車》說:“步貴知變動;車貴知地形;騎貴知別徑奇道”。“貴知地形”,確實是對車戰特點的最好概括。
春秋時期車戰成為主要戰爭方式,使軍事編製也隨之發生了改變。春秋列國軍隊典型的編製一般有軍、師、旅、卒、兩、伍6級。春秋早期,伍由5名戰士組成,是戰車下的步卒,以戰車為依托展開戰鬥。兩由5個伍25名戰士和1乘戰車組成,戰車是戰鬥核心。4兩是一卒,5卒組成1旅,5旅成1師,5師成1軍。
屈原在《楚辭·國殤》中生動描寫了車戰的悲壯情景:“操吳戈兮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士爭先。淩餘陣兮躐餘行,左驂殪兮右刃傷;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桴兮擊鳴鼓。天時懟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郭沫若將它翻譯成了今文:盾牌手裏拿,身披犀牛甲。敵我車輪兩交錯,刀劍相砍殺。戰旗一片遮了天,敵兵仿佛雲連綿。你箭來,我箭往,恐後爭先,誰也不相讓。陣勢衝破亂了行,車上四馬,一死一受傷。埋了兩車輪,不解馬頭。擂得戰鼓咚咚響。天昏地暗,鬼哭神號。片甲不留,死在疆場上。
車戰戰術的發展
春秋時期是車戰的鼎盛時期,當時的大國,動輒擁有萬乘戰車,小國也擁有千輛戰車,各國的軍事實力,也以戰車數量來衡量。其時的戰爭,絕大部分都是車戰。總體而言,當時的車戰尤其是春秋早期的車戰是貴族式戰爭,崇尚禮節,本是殘酷的戰鬥中甚至彌漫著藝術化的氣息。兩國發生大規模衝突時,作戰軍隊相會,首先安營紮寨駐軍,稱為“次”或“軍”、“舍”。例如公元前632年晉楚城濮之戰時,晉軍“次於城濮,楚師背崔而舍”。然後雙方約定戰鬥時間和地點。城濮之戰時,楚軍元帥子玉給晉文公送信說:“請與君之士戲,君馮軾觀之,得臣與預目焉。”在正式戰鬥之前,往往還有“致”或“致師”的行動,就是以猛士駕單車進犯敵軍營壘,目的是挑戰和炫耀武力。戰鬥在約定的日期開始,雙方要排列好陣勢,這是車戰最主要的步驟,春秋車戰無一例外地遵循預先列陣,先陣後戰的原則。如城濮之戰時,“晉師陳於莘北”。宋襄公意欲爭霸,與楚軍交戰時等到楚軍過河擺好陣勢再進行決戰,被後世譏笑為不知變通,其實這也表現了春秋及以前戰爭尚禮、先陣後戰的風氣。擺好陣勢之後,雙方衝鋒,發起最後的決戰。春秋時期各國軍隊規模不大,車兵的機動性也不強,所以戰爭在很短時間內就可以分出勝負,一般幾個時辰,最多一天即結束。城濮之戰在春秋時期算是規模非常大的戰爭,一天就打完了。公元前575年鄢陵之戰,晉楚兩軍“旦而戰,見星未已”,在春秋中期已屬罕見。春秋的車戰基本都在白天進行,若有少數白天不見勝負的戰爭,則夜晚休戰,雙方清理死傷,重組部伍,以待明日再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