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戰爭史上,步兵是最古老的兵種。步兵對軍隊裝備要求不高,易於組建和維持。相應地,人類戰爭的形式最初也主要是步戰。在中國曆史上,原始社會的戰爭也以步戰為主,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商代前期。但是到了商代晚期,這種步戰方式開始逐漸讓位於新崛起的車戰。到春秋時期,車戰已是當時重要的作戰方式。
戰車結構和人員裝備
在安陽殷墟已發掘出殷商時的車子18輛,可以知道商代的戰車用木製作,其形製是獨轅、兩輪、長轂。車轅前有車衡,衡上縛兩軛以供駕馬,後端與車軸在車廂(輿)底相交,挖槽嵌含。車軸兩端鑲有銅車。車廂呈橫寬縱短的長方形,四周有輕桎,桎間有欄,門開在後麵。車廂內可容納甲士3人和他們攜帶的兵器、馬鞭、修理車的工具等。這種基本形製,西周和東周的戰車承襲下來,但在結構上也有所改進。一是車轅的曲度加大,轅端抬高,減少了服馬的壓力,馬的拉力由此增加;二是車廂加寬,甲士完全可以在車上自由揮動兵器,有利於甲士在戰車行進時靈活刺殺。為了使戰車更加牢固、耐衝撞,一些關鍵部位的青銅加固件有所增加。例如大多數車子都用銅轄把車固定在轂外側軸上,內側以銅軸飾保護轂,減輕了車輛運行時的左右擺動。為了提高戰車的機動性能,周代戰車的軌寬逐漸減小,車轅逐漸縮短,而輪上的輻條則逐漸增多。西周的兵車種類也增多了:除了供進攻用的“輕車”外,還有供防禦用的“廣車”,有環和皮革以遮蔽矢石的“蘋車”,有指揮用的“戎車”,有攻城用的臨車、衝車;有裝器物用的輦。
商代戰車大多數均駕2馬,少數駕4馬。車上載3名甲士,按左、中、右排列:左方甲士持弓主射,是一車之首,稱“車左”,又稱“甲首”,甲骨卜辭中也直接稱之為“射”;右方甲士執長兵(矛、戈等)主格鬥,並負責為戰車排除障礙,稱“車右”或“戎右”,又稱“參乘”;居中的是控馬馭車的禦者,隻隨身佩戴刀劍等短兵。實際上,車左除弓箭外,也還配備長兵或短兵;車右除長兵外,也還佩戴短兵和弓箭,隻是責任有所側重。指揮車則將帥居左,衛士居右,車上配備有旗和鼓,以供指揮和聯絡。左右中的次序反映了甲士崇左的原則。此外,每輛戰車還附屬一定數量的徒兵,戰鬥中隨車跟進。
戰車上的進攻性武器包括戈、酋矛、夷矛、戟、殳等5種長兵器,用於近距離肉搏、隨身防衛的短兵器刀、劍等,還有用於遠距離攻擊的兵器弓矢。戰車上甲士的護衛裝備有盾、甲胄等。
車戰時,比較近距離的格鬥發生在兩乘戰車交錯時,所以具有勾割功能的戈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殺傷工具。戈裝有長柄,主要適於在戰車上掄動作戰。矛是尖形的刺殺工具,也是西周、春秋戰車上常見的兵器。從商周到春秋戰國,矛的形狀不斷改進,矛身逐漸加長,兩翼則變得窄小,這樣能刺得更深,加強了殺傷力。戟是戈和矛的複合體,兼有二者啄、刺、勾三種功能。春秋時期戟的形製也在不斷變化,戰國時期更是出現了鋼鐵製造的戟。殳是一種打擊兵器,由棱形的金屬頭和竹、木杆構成。戰國時殳的金屬頭往往帶刺或棱。用於防衛的盾有木、竹、藤、金屬等各種質地;甲形如衣服,披在身上,胄形如帽子,戴在頭上,就是頭盔。
車戰的戰鬥方式
戰車的形狀與戰鬥隊形密切相關。西庵戰車長寬各3米左右,加上兩側徒兵的位置,超過9平方米的麵積。這樣大的方形戰鬥單位本身的機動性能有限,再加上攻殺器械的製約,戰車組成的隊形作縱深配置很困難,隻有采用大排麵橫列方式作戰才能發揮戰車的效能。橫排隊列可以做到左右照應,免受敵人的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