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

莊子是繼老子後,道家學派最著名的人物,世人將他與老子合稱“老莊”。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宋國蒙(今河南商丘縣東北)人,曾經做過蒙漆園吏。

莊子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為兩點,即“天道無為”和人生的絕對自由。莊子繼承老子“天道自然無為”的思想,並對其消極麵加以發揮。莊子認為“道”是“先天地生”,無始無終,實有卻無形,自然而永恒的,是神秘莫測的。他崇尚自然,宣揚天道無為,否定人對自然界的作用,強調“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他把“死生、存亡、窮達、貧富、賢與不肖、毀譽、饑渴、寒暑”等人世與自然現象混淆,認為“天”、“命”乃是決定萬物的主宰,隻可消極順應,聽天由命,最終走向宗教宿命論。莊子的認識論否認事物差別、是非標準和客觀真理,宣稱“以道觀之,物無貴賤”,這就不可避免地陷入虛無主義、絕對懷疑論、不可知論和詭辯論的泥沼。老子主張“任自然”和“無為”,目的在於效法自然規律來治國處世,最終實現“有為”。莊子則以“物不勝天”為中心思想,把“無為”說成無是非、無成敗、無夢醒、無生死、無空時,世間所有皆歸於無;把“任自然”說成不視、不聽、不食、不呼吸,棄絕世事,徹底超脫,回到無人類的世界。他的學說思想,集中表現出戰國社會的消極麵。

從政治觀點看,孔子強調“知其不可而為之”,老子主張“無為而治”,莊子則提出“不為”。莊子從老子“無為”思想出發,得出“無所用天下為”的“出世”結論。但莊子並未真正忘懷政治,他的著述對於黑暗現實的揭露與批判是非常嚴厲的。可能正是出於對現實政治的無比厭恨,莊子才會選擇消極逃避的道路。

莊子的人生理想是追求絕對的精神自由和對現實社會的徹底超脫。他以齊物我、齊生死的觀念為基礎,虛構出不受任何條件限製而絕對自由的精神境界,聲稱“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若夫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他把這種理想的超然物外的“真人”,稱為“大宗師”。然而現實畢竟不能超脫,精神更無絕對自由,所以他也主張“安時而處順”,“隨俗浮沉”,使哀樂得失無動於心,以追求內心的調和、精神的勝利而獲得現實性的解脫。

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是先秦時期和儒家並駕齊驅的重要學術流派,兩家的學術觀點也存在許多對立的地方。儒家注重人事,道家尊崇天道;儒家講求文飾,道家向往自然;儒家主張有為,道家倡導無為;儒家強調對家國的責任,道家醉心對社會世俗的超脫。但兩家的精神並非全然對立,而是有可以銜接的因素。後世文人就是從儒家的“獨善”思想出發找到與道家合流的門徑。儒道兩家是中國古代社會不可偏廢的兩個重要學說。儒家是明流,它擁護貴賤尊卑的等級製度,使統治者安富尊榮;道家是暗流,它闡明無為而治的政治法術,使統治者加強權力。同時,儒經和道經也為曆朝士人所必讀,成為學術思想的主要源泉,灌溉著封建社會政治、文化的各個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