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晉的中衰,齊國逐漸疏遠晉,並時常對魯、衛用兵。公元前589年,魯、衛向晉國求兵,晉出兵與齊軍戰於(今山東濟南西),齊師敗績,晉國重新增強在諸侯國中的霸主地位。這以後晉、楚兩強基本處於相持狀態。到公元前576年,楚攻鄭、衛,次年晉以鄭附於楚為借口而伐鄭。鄭向楚求援,楚恭王率軍救鄭,晉、楚兩軍在鄢陵展開戰鬥,結果楚軍敗退。公元前571年,晉悼公在虎牢(今河南汜水)築城逼鄭,使鄭背楚向晉。這時晉的勢力略勝於楚,晉悼公複霸成功,但晉也已開始走下坡路,中原爭霸接近尾聲。
■吳、越爭霸
麵對戰爭給人民和弱國帶來的災難,公元前546年,宋國向戌提出“弭兵”的建議,即建議各諸侯國間停止戰爭。晉、楚、齊、秦四強表示同意,規定:晉、楚的仆從國必須交相見,就是說既要朝晉又須朝楚,同時承認晉、楚為霸主,出現霸業由兩強平分的局麵。接下來的40年,中原各國間軍事衝突較以往明顯減少,爭霸的戰場轉移到東南吳、越地區。
吳、越地處長江下遊的江浙地區,春秋初期和中原地區交往較少。當中原諸侯爭霸接近尾聲時,兩國逐漸發展,開始複製中原諸侯爭霸的曆史鏡頭。
公元前514年,闔閭登上吳國王位,重用逃亡到吳國的原楚國貴族伍員(即伍子胥)和齊國的孫武,改革內政,立城郭,設守備,實倉廩,治兵庫,擴充軍隊,加強戰備,製定“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的戰略方針。楚國為聯合越國挾製吳國,積極扶植越王允常。公元前510年,吳國進攻越國,兩國也就此展開長期的爭霸拉鋸戰。
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率軍攻進楚都郢。次年春天,越王允常乘吳國內空虛,出兵襲擊吳都姑蘇,闔閭急忙抽兵回救,迫使允常撤兵。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病死,吳王遂乘勾踐新立的機會,揮師南進伐越。越王勾踐率兵迎戰,吳師敗績。越大夫靈姑浮戈擊闔閭,闔閭傷重不治而亡。子夫差即位後立誌複仇,命人每天提醒他:“你是否忘記了越王殺你父親的仇恨?”
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興兵敗越,占領越都。勾踐采納範蠡提出屈辱求全的建議,表示願意臣服吳國,並用珍寶美女賄賂吳太宰伯,要他從中斡旋。睿智的伍子胥看出越國君臣卑辭厚禮背後所隱藏的滅吳野心,堅決主張徹底滅越,但夫差急於北上同齊爭霸,認為越國已不足為患,便答應越國議和,率軍回國。孰不知放虎歸山,實為不智!
勾踐帶著範蠡等人給夫差當奴仆,忍辱含垢,曆盡艱辛。勾踐甚至親自為夫差牽馬,終於騙得夫差的信任,3年後被釋放回國。勾踐歸國後,知恥而後勇,“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下賢人,厚遇賓客,振貧吊死,與百姓同其勞”,選賢納諫,改革內政,發展生產,訓練軍隊。他還推行“結齊、親楚、附晉、厚吳”的方針,向夫差進獻美女西施、鄭旦,同時用重金收買吳臣。勾踐臥薪嚐膽,十年生聚,積累下滅吳的實力。
公元前482年夫差自率精兵3萬空國遠征,北上會盟爭霸,隻剩下老弱病殘1萬人留守姑蘇,勾踐趁機揮師進入姑蘇。這時夫差正在黃池(今河南封丘西南)與晉定公爭當霸主,聽說越軍襲擊姑蘇,惟恐影響爭霸,連殺7名來報告軍情的使者以封鎖這個不利消息,勉強當上霸主,然後急忙回國向越求和。
公元前473年,勾踐大舉伐吳,圍困姑蘇時達3年,夫差企圖仿效勾踐當年的故伎,卑辭求和,然勾踐卻非20年前的夫差,沒有重蹈夫差的覆轍。為免縱敵貽患,他斷然拒絕夫差的請求,夫差絕望自殺,吳國滅亡。
夫差的悲劇並未給後世的梟雄以足夠的警戒,相似的曆史在兩個半世紀後再次發生,當然那時主角已變為西楚霸王項羽。越挾滅吳的餘威,渡淮北上,與諸侯會盟,成為春秋的末霸。
《孟子·盡心下》說“春秋無義戰”。的確,據史書記載,春秋近300年的時間內,被滅掉的諸侯國達50多個,戰事近500起,諸侯的朝聘和盟會450餘次。諸侯爭霸使得整個國家兵連禍接,給百姓的生產生活帶來深重的災難,也引起眾多弱國的厭倦。從這個意義上說,“春秋無義戰”是有道理的。但同時也應該看到,這些戰爭客觀上有利於促進各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不同族屬間的接觸與融合,對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曆史就是經常有這樣的戰爭,它不可避免地要帶來暴行和災難,但仍然具有進步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