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趣說美德典故(2)(2 / 3)

後羿射箭:平常心下的百步穿楊

【出處】(前秦)苻朗《苻子》。

【釋義】後羿:史上留名的,共有兩位後羿。一位生於堯帝時代,一位生於夏朝時代,本文中指後者。

【曆史典故】神射手後羿練就了一身百步穿楊的好本領,箭箭都射中靶心,從來沒有失手過。人們爭相傳頌他高超的射技,對他非常敬佩。

夏王也從旁人那裏聽說了這位神射手的本領,也目睹過後羿的表演,十分欣賞他的功夫。有一天,夏王想把後羿召入宮中來,單獨給他一個人演習一番,好盡情領略後羿爐火純青的射技。

於是,夏王命人把後羿找來,帶他到禦花園裏找了個開闊地帶,叫人拿來了一塊一尺見方、靶心直徑大約一寸的獸皮箭靶,用手指著說:“今天請先生來,是想請你展示一下精湛的本領,這個箭靶就是你的目標。為了使這次表演不至於因為沒有競爭而沉悶乏味,我來給你定個賞罰規則:如果射中了的話,我就賞賜給你黃金萬兩;如果射不中,那就要削減你一千戶的封地。現在請先生開始吧。”

後羿聽了夏王的話,一言不發,麵色變得凝重起來。他慢慢走到離箭靶一百步的地方,腳步顯得相當沉重。然後,後羿取出一支箭搭上弓弦,擺好姿勢拉開弓開始瞄準。

想到自己這一箭射出去可能發生的結果,一向鎮定的後羿呼吸變得急促起來,拉弓的手也微微發抖,瞄了幾次都沒有把箭射出去。後羿終於下定決心鬆開了弦,箭應聲而出,“啪”地一下釘在離靶心足有幾寸遠的地方。後羿臉色一下子白了,他再次彎弓搭箭,精神卻更加不集中了,射出的箭也偏得更加離譜。

後羿收拾弓箭,勉強賠笑向夏王告辭,悻悻地離開了王宮。

雪中送炭:扶危濟困,才是最大的善意

【出處】(宋代)範成大《大雪送炭與芥隱》詩。

【釋義】炭:木炭。在寒冷的下雪天給人送去木炭,以供取暖。比喻在別人極其困難和危急的時候,給予物質上或精神上的幫助。

【曆史典故】宋太宗即位後,因其深知創業的艱難,故生活非常儉樸,甚至禁止在皇宮之中使用金銀做裝飾品。他也很能夠體會百姓的甘苦,處處為百姓、為社稷著想。

一年冬天,天氣格外冷,鵝毛大雪下起來沒完沒了。宋太宗在屋子裏,身上披著狐狸皮外套,仍然覺得渾身發冷,宮外更是天寒地凍。太宗命人端來取暖的火盆,奉上溫熱的美酒。他烤著火,品嚐著美酒,忽然看到院中樹上的枯枝隨著寒風,被吹落到了地上。他心中不禁一動,暗想:這麼寒冷的天氣,汴梁城中的百姓,有許多缺柴少米的,他們的日子要怎麼過呢?

想到這裏,他馬上下令召府尹進宮,他對府尹說:“如今天寒地凍,城中那些缺衣少食的百姓如何受得了?你馬上帶些衣食和木炭去城中走走看看,幫助那些無法過冬的人們,以解他們的燃眉之急。”

府尹領旨,帶領衙役,備好衣食和木炭,給有困難的人家都留下足夠的東西。受到救助的百姓感激萬分,於是,便有了“雪中送炭”的佳話。

子產放生: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出處】《孟子·萬章上》。

【釋義】子產:春秋時,鄭國人,姓公孫,名僑,字子產,又字子美。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形容人心地善良。

【曆史典故】春秋時期鄭國有一個賢大夫公孫僑,字子產,心地仁厚。他常濟貧並救人於危難,喜歡行善,特別是從不殺生。

一天,一個朋友送給子產幾條活魚。這些魚很肥,做成菜肯定是一道美味。子產非常感激朋友的好意,高高興興地收下了禮物,然後吩咐仆人:“把這些魚放進院子裏的魚池。”他的仆人說:“老爺,這種魚是鮮有的美味,如果將它們放到魚池中,池裏的水又不像山間小溪那樣清澈,魚肉就會變得鬆軟,味道也就不會那麼好了。您應該馬上吃掉它們。”子產笑了:“這裏我說了算,照我說的做。我怎麼會因為貪圖美味就殺掉這些可憐無辜的魚呢?我是不忍心那樣做的。”仆人隻得遵照命令。當仆人把魚倒回池中時,眼見魚兒悠遊水中,浮沉其間,子產不禁感歎說:“你們真幸運啊!如果你們被送給別人,那麼你們現在已經在鍋中受煎熬了!”

屈原發米:憫人為小愛,憫國為大愛

【出處】《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釋義】屈原把自家的大米送給貧苦的百姓。

【曆史典故】詩人屈原在幼年時期就有悲天憫人的情懷。當時正逢連年饑荒,屈原家鄉的百姓們吃不飽、穿不暖,時有沿街乞討、啃樹皮、食埃土者,幼小的屈原見之不禁傷心落淚。

一天,屈原家門前的大石頭縫裏突然流出了雪白的大米,百姓們見狀,紛紛拿來碗瓢、布袋接米,將米背回了家。

不久,屈原的父親便發現家中糧倉中的大米越來越少,他很是奇怪。

有一天夜裏,他發現屈原正從糧倉裏往外背米,便將屈原叫住,一問才知道原來是屈原把家裏的米灌進了石縫裏。

父親沒有責備屈原,隻是對他說:“咱家的米救不了多少窮人,如果你長大後做官,把楚國管理好,天下的窮人不就有飯吃了嗎?”

自此屈原勤奮治學,成人後楚王得知他很有才能,便召他為官,管理國家大事。他為國、為民盡心盡力,被後世之人稱頌,真正做到了由小善轉為大善。

賣狗嫁女:節儉是善行中的大德

【出處】《晉書原傳》。

【釋義】用賣狗的錢嫁女兒,形容人非常節儉。

【曆史典故】東晉有個大官叫吳隱之,他幼年喪父,跟母親艱難度日,由於家境貧困,養成了勤儉樸素的習慣。等到他做官以後,本來可以享受生活,他依然厭惡奢華,不肯搬進朝廷給他準備的官府,全家隻住在幾間茅草房裏。

不久,吳隱之的女兒出嫁,人們猜想他這回一定能好好操辦一下。誰知結婚當日,吳家仍然冷冷清清。大將軍謝石的管家前來賀喜,看到一個仆人牽著一條狗走出來。管家問道:“你家小姐今天出嫁,怎麼一點籌辦的樣子都沒有?”仆人皺著眉說:“你可別提了,我家主人太節儉了,小姐今天出嫁,主人昨天晚上才吩咐準備。我還以為這回主人該破費一下了,誰知主人竟叫我今天早晨到集市上去把這條狗賣掉,用賣狗的錢再去置辦東西。你說,一條狗能賣多少錢,我看平民百姓嫁女兒也比我家主人氣派啊!”

謝石的管家感歎道:“人人都說吳大人是少有的清官,以節儉出了名,看來真是名不虛傳。”

一飯千金: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

【釋義】千金:千兩黃金。受了別人一頓飯的恩惠,要用千兩黃金來回報。比喻受恩厚報。

【曆史典故】韓信,漢初一位叱吒風雲的統帥。他本是淮陰人,出身貧寒,自幼父母雙亡,而且性格放縱,不拘禮節。他家裏沒有什麼財產,既不可能被推薦做官,又不會經商、種地,一直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常常是有了上頓沒下頓,隻得依靠別人救濟度日,這裏混一頓,那裏蹭一餐,許多人都很討厭他。

為了生活,韓信隻好到淮陰城的河邊去釣魚。那裏經常有許多老婦人在衝洗絲綿,其中一個老太太見他饑腸轆轆的樣子,就把自己的飯分給他吃,一連十幾天都是這樣。韓信非常感動,便對老太太說:“總有一天我一定會好好報答您的。”老太太聽了很生氣,大聲斥責韓信說:“堂堂七尺男兒,你連自己都養活不了,我是可憐你,才給你飯吃,哪裏還希望你的報答啊?”韓信聽了很是慚愧,立誌要闖出一番事業來。

他每天專心研究兵法、練習武藝,隻等著機會的到來。秦末戰亂,他輾轉投奔了劉邦的漢軍,做一個負責押運糧草的小官。之後,他認識了劉邦的謀士蕭何,由一名運糧官變成了一名將軍。

在此後的幾年時間裏,韓信幫助劉邦平定三秦之地,取得了對楚作戰的勝利;連續滅魏、徇趙、脅燕,平定齊國;最後,逼項羽退到垓下,自刎而死。此戰之後,劉邦封韓信為楚王。韓信回到楚國後,找到當年分給他飯吃的那位老太太,送她黃金一千兩,以報答當日之恩。

結草銜環:永懷感恩之心

【出處】《左傳·宣公十五年》,《後漢書·楊震傳》。

【釋義】比喻感恩報德,至死不忘。

【曆史典故】“結草”的典故見於《左傳·宣公十五年》。春秋時,晉國的魏武子有個愛妾。魏武子生病後,對他的兒子魏顆說:“我死之後,你一定要把她嫁出去。”不久魏武子病重,又對魏顆說:“在我亡故之後,一定要讓她為我殉葬。”等到魏武子死後,魏顆沒有把那愛妾殺死陪葬,而是把她嫁給了別人。魏顆說:“人在病重的時候,神智是昏亂不清的,我嫁此女,是依據父親神智清醒時的吩咐。”

後來,秦桓公出兵伐晉,晉軍和秦兵在晉地輔氏(今陝西大荔縣)交戰,晉將魏顆與秦將杜回相遇。二人廝殺在一起。正在難分難解之際,魏顆突然見一老人用草編的繩子套住杜回,使這位堂堂的秦國大力士站立不穩,摔倒在地,當場被魏顆所俘,使得魏顆在這次戰役中打敗秦師。

晉軍獲勝收兵後,當天夜裏,魏顆在夢中見到那位白天為他結繩絆倒杜回的老人,老人說:“我就是你把她嫁掉而沒有讓她為你父親陪葬的那女子的父親。我今天這樣做是為了報答你的大恩大德!”

“銜環”典故則見於《後漢書·楊震傳》中的注引《續齊諧記》。楊震父親楊寶九歲時,在華陰山北,見一黃雀被老鷹所傷,墜落在樹下,為螻蟻所困。楊寶憐之,就將它帶回家,放在巾箱中,隻給它喂飼黃花,百日之後的一天,黃雀羽毛豐滿,就飛走了。當夜,有一黃衣童子向楊寶拜謝說:“我是西王母的使者,君仁愛救拯,實感成濟。”並以白環四枚贈與楊寶,說:“它可保佑君的子孫位列三公,為政清廉,處世行事像這玉環一樣潔白無瑕。”

果如黃衣童子所言,楊寶的兒子楊震、孫子楊秉、曾孫楊賜、玄孫楊彪四代都官至太尉,而且都剛正不阿,清正廉潔,他們的美德為後人所傳誦。

後世將“結草”“銜環”合在一起,比喻感恩報德,終生不忘。

先憂後樂:憂樂圓融,以天下為己任

【出處】(漢代)劉向《說苑·談叢》。

【釋義】憂:憂慮;樂:享樂。憂慮在天下人之先,安樂在天下人之後。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後。

【曆史典故】範仲淹,字希文,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他一生功績卓著,成績斐然,做了很多為民眾所稱頌的好事,獲得了很高的聲譽。他重視教育,無論到哪裏為官,他都十分熱心興辦學校並注重對人才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