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悅認為,沈陽故宮應該是從1625年開始建造的,理由有二:首先,1624年,東京城還沒有建好,許多貝勒、大臣都還在忙著建自己的住所,努爾哈赤在沒有下達遷都命令之前,不可能在沈陽建造故宮;其次,努爾哈赤居住在位於城北的罕王宮,而不是故宮裏。如果沈陽故宮1624年就開始修建的話,那麼努爾哈赤為什麼不住在故宮裏反而要在故宮城旁居住?
謎團之三,誰是沈陽故宮的“總工程師”
宮殿屋頂上的琉璃瓦這些清代宮殿建築到底是誰設計的?又是由誰建造的?這一次,同樣是《侯氏宗譜》掀開了謎團的冰山一角。宗譜中記錄了這麼一段文字:“大清高皇帝興師吊伐以得遼陽,即建都東京,於天命七年修造八角金殿,需用琉璃龍磚彩瓦,即命餘曾祖振舉公董督其事,特授夫千總之職。後於天命九年間遷至沈陽,複創作宮殿龍樓鳳闕以及三陵各工等用。又賜予壯丁六百餘名以應運夫差役驅使之用也。餘曾祖公竭力報效,大工於是乎興。選擇十七名匠役,皆竭力報效……”
佟悅認為,這段文字說明,侯振舉這個人與沈陽皇宮的營造關係很大。從以上文字可以判斷,侯振舉應該是建造故宮的負責人之一,但是考慮到沈陽故宮中有許多建築是滿蒙風格,侯振舉作為一個漢人,不可能設計出來,所以除了侯振舉之外,應該還有其他的設計者和建造者。
對此,也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見。有的專家認為,侯振舉隻是“燒製琉璃瓦的管窖人”,而不是沈陽故宮的“工程師”,因為侯振舉是從海城遷至沈陽的,根據《海城縣誌》載:“城東南三十五裏,在岩山山麓有黃瓦窖,製黃琉璃瓦。清時工部派五品官監製黃瓦。以備陵寢宮殿之用。”其卷二《民族》中有這樣的記載:“侯氏,原籍山西明福縣,後徙本境。清初隸漢軍旗,世襲盛京五品官,監製黃瓦,族繁戶眾,世居城東南析木城。”該縣誌又在《重修缸窖嶺伯靈廟碑記並序》中說:“清初修理陵寢宮殿,需用龍磚彩瓦,因賞侯振舉盛京工部五品官……”所以,究竟是幾個人一同修築了這座清代宮殿,還是由某位大師具體設計,一直是未解之謎。
謎團之四,努爾哈赤是否修建了部分故宮
努爾哈赤在位期間,是否隻修建了部分故宮?這在史學界同樣存在很大爭議。有的專家認為,努爾哈赤在沈陽時一直都居住在故宮北門旁邊,而不是居住在沈陽故宮裏,這說明當時故宮肯定還沒建完。而且建造宮殿是一項耗資巨大工程,前期準備工作紛繁複雜,而努爾哈赤率部遷都沈陽18個月後便猝然離世。在這麼短時間裏,根本沒有足夠時間能將複雜的宮殿建造得如此之快。
而有的專家則認為,一年半時間也不算太短,在遼陽城建造宮殿時也隻用了兩年多時間,努爾哈赤在位期間完全有時間修建宮殿。而根據史料最早記載,1627年正月初一,皇太極在大政殿舉行典禮儀式。按照沈陽的天氣,說明大政殿在1626年10月之前就應該完工。也就是說,在努爾哈赤時期,大政殿和與之成組的建築在當時應該已經建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