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的石像傳說禹率眾劈開山脈,黑雲壓頂、瘴氣翻滾,淮河水頓時傾瀉而出,順流而下,不再泛濫,劈開的山變成了如今安徽省蚌埠市西郊的荊山和塗山。
正在考古挖掘中的安徽蚌埠“禹墟”,有個叫“禹會”的村子,相傳是“禹會諸侯”的地方。
啟母石被稱為“禹墟”的遺址位於安徽省蚌埠市西郊渦淮交彙處塗山腳下的禹會村。當地有傳說認為,這裏是“禹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的發生地,關於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娶妻“塗山氏女”並生兒子啟等傳說在當地廣為流傳。
大禹像據村民講述,4000多年前,淮河泛濫成災,舜派大禹的父親鯀治水,鯀治了9年沒有結果,最終被殺。
其後,舜派大禹治水,大禹采取因勢利導方式,最終消除水患。現在,禹會村保留著一條路,叫走馬嶺,據說是大禹治水時到工地查看工程經常騎馬走的路;路的盡頭有一個池子,稱為飲馬泉;以前還有一口井,傳說是大禹捉住水怪大魔頭時用作囚牢的。
治水過程中,禹娶塗山氏之女為妻,結婚第三天即離家治水,治理好淮河後又去治理長江。出發時帶走了塗山的一塊石頭,放在長江邊上,將那個地點當做“塗山”,就取地名當塗。
大禹治水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妻子生兒子啟,抱子望夫,最後化成一塊巨石,被稱為“啟母石”,現在仍屹立山中。大禹治水功績卓著,“萬國”諸侯“執玉帛”來朝,場麵壯觀。後人為了紀念大禹治水成功,興建了大禹廟,解放初期還存有大禹廟的遺跡。
出土的陶罐和石器“當時,禹墟的麵積很大,建在大土堆上。上麵有兩個大石碑,還有一些廟宇的殘留石牆。”附所的村民回憶說。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廟宇被毀,成為廢墟,上麵種著莊稼和果樹,立了一塊“禹會村遺址”石碑。
此外,禹墟附近的水溝邊曾經有一塊500多斤重的黑色石頭,傳說是龜嶺聖母殘骸所化,被大禹放置在此。而這塊巨石則被村民們傳說為具有神性的“聖石”。據老一代的村民講,這塊石頭非常神奇,動物身上有擦傷,便來到石頭邊摩擦,過了一會兒傷口便會愈合;大旱時,所有溝塘幹了,唯獨這裏的水仍是滿滿的。而且,牛在上遊盤水,渾濁的水經過石頭以後就變清了。據說後來,日本軍隊來過以後石頭就不見了。
關於禹墟的傳說在禹會村代代相傳,但由於沒有確鑿的實物證據,“傳說”僅僅被當做“傳說”。直到1981年,當地文物部門在這裏發現了龍山時期的古文化遺址,使禹墟的傳說有了考古的印證。
大禹陵石碑禹墟遺址時代被鑒定為與大禹所處的時代相同。禹會村遺址分布範圍自淮河東岸的大堤下一直到村中,南北長約2千米,東西寬約300米,同時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蚌殼、螺螄殼、紅燒土層、燒土塊、灰坑等。通過比較,其文化性質屬於新石器時期龍山文化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