屹立在印度亞格拉近郊亞穆納河畔的泰姬陵,華麗壯觀,氣勢磅礴。美麗的泰姬陵聞名於世,不僅是因其建築成就,更是因為一個美麗的愛情故事。它是印度莫臥兒帝國的皇帝沙·賈漢為他美麗的皇後泰姬所建造的。泰姬陵的泰姬陵構思和布局是一個完美無瑕的整體,它充分地向人們展現了伊斯蘭建築藝術的莊嚴肅穆、氣勢宏偉和富於哲理。那麼,誰是這一宏偉壯觀傑作的設計和建造者呢?目前,對於這座建築物的設計者和藝術風格流派問題,大致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是“伊斯蘭波斯說”。近百年以來,《大英百科全書》的作者一直認為,泰姬陵的建造者是沙·賈漢國王。主要設計者是波斯人烏斯泰德·伊薩,由他總攬其事,其中卻沒有一個印度人參與構思。
第二種是“歐亞文化結合說”,這一說法的代表人物是英國牛津學派的印度史學家史密斯。他堅持認為,泰姬陵是“歐洲和亞洲天才結合的產物”——因為當時歐洲文藝複興時代的一些建築大師,如意大利人吉埃洛米莫·維洛內奧、法國建築師奧斯汀·德·博爾均參加了設計,因而在藝術風格上受西方的影響。但此說一提出立即遭到印度穆斯林史學家莫因·艾哈邁德的駁斥。後者在1904年寫的名為《泰姬的曆史》一書中,完全否認這座具有典型的伊斯蘭藝術的建築物出自西歐文藝複興時代大師們的構思這一“奇談怪論”。
第三種是“主體藝術印度說”。堅持這一看法的學者中,最有名望的是印度著名史學家馬宗達。他說,在探討這一設計功勞歸於誰時,不應忘卻印度自身的因素。即:首先,泰姬陵的平麵圖和主要特點不完全是新的,它與古印度蘇爾王朝舍爾沙的陵墓以及莫臥兒胡馬雍的陵墓,在建築風格上有前後繼承的關係;其次,就建築材料(純白大理石及其上麵的寶石鑲嵌工藝水平)而言,這一材料及方法早在西印度的拉傑普特藝術中便已存在,因此不能把此陵的設計和建築完全歸功於波斯的影響和支配作用;最後,考慮到莫臥兒時代對西方的開放,東西方文化交流日趨擴大,西方藝術的某些因素的確對印度建築風格帶來影響。
這幾派學者真可謂各抒己見,各不相讓。至今,泰姬陵的神秘麵紗還未揭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