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波洛特尼科夫起義(1 / 1)

叔伊斯基當沙皇後,絲毫也沒有減輕農民負擔。各地農民又紛紛發動起義。其中聲勢最大的,是西南部伊·波洛特尼科夫領導的農民、農奴和哥薩克人起義。

伊凡·波洛特尼科夫是個農奴。他身軀高大,膂力過人,而且非常機智勇敢。年輕的時候,因為受不了地主的欺壓,逃到草原哥薩克人那裏去,結果落入韃靼人之手,被賣給土耳其人,作了劃船奴隸。

劃船奴隸過的完全是非人的生活。平時吃不飽、穿不暖,出航時受的折磨更大。他們一排排地被鐵鏈鎖在船艙底下的長凳上,不停地使勁劃槳。誰的動作慢了一點,監視他們的人就用皮鞭狠狠抽打。不少奴隸因此而累死在長凳上。

在一次海戰中,土耳其人遭到失敗,波洛特尼科夫總算獲得解放,被送到威尼斯。此後,他在歐洲好幾個國家顛沛流離,直到1606年夏天才返回祖國。

那時候,俄羅斯西南部聚集著大量逃亡農民和奴仆。他們不堪忍受新任沙皇叔伊斯基的專製統治,正在醞釀起義。英勇剛強的波洛特尼科夫到了那裏,就被大家舉為起義軍首領。

這年7月,波洛特尼科夫率領起義隊伍,從普迪夫爾城出發,向莫斯科進軍。

起義隊伍所到之處,農民都紛紛起來反對地主,並且加入起義行列;不少城市貧民也趕來投奔。沿途,擊潰了許多沙皇軍隊。在一個名叫耶列次的城裏,他們找到了假沙皇季米裏特裏儲存的大批武器,於是聲勢更大了。一些原來反對沙皇叔伊斯基的貴族地主,也帶兵前來彙合。起義隊伍擴大到了10萬人。波洛特尼科夫自任大長官,前來彙合的貴族地主任分長官。起義席卷了全國70多座城市。

10月中旬,起義大軍進抵莫斯科城外,隨即發動強攻。

沙皇見起義軍攻首都,一方麵急調援兵,一方麵加強防衛。莫斯科的城是石頭砌成的,共有三道,易守難攻。起義軍強攻不下,便準備長期圍困;同時向城裏散發傳單,號召那裏的農民和奴仆起來消滅領主和地主。

就在這個緊要關頭,擔任起義軍長官的貴族地主分子突然叛變,帶著自己隊伍倒向沙皇一邊。接著,沙皇的大批援軍開到莫斯科。於是,軍事主動權轉到了沙皇手中。由於雙方力量對比的重大變化,起義軍在莫斯科城下戰敗,向南退到卡盧加城,在那裏設防固守,並在附近地區擴大起義勢力。

沙皇心裏明白,這回要不是起義軍中的貴族地主倒戈,他是很難打退起義軍的。所以他一方麵派大軍追擊起義軍,一方麵竭力討好貴族地主。他的一個重要措施,便是延長尋找逃亡農民的期限。前任沙皇曾經規定,政府有權幫助地主追回逃亡不滿五年的農民;現在他把這個期限定為15年。這樣,就大大地保護了貴族地主的利益,把他們都吸引到自己一邊來,共同去鎮壓農民起義軍。

1607年春天,沙皇的大軍圍困了卡盧加。起義軍由於得到幾支生力軍的支援,在5月將圍敵擊潰。接著,波洛特尼科夫將主力轉移到圖拉城,而那裏的起義軍彙合。

在貴族地主的支持下,沙皇親自擔任統帥,再次集結軍隊,向圖拉城撲來,並且迅速包圍了這座城市。

圍困圖拉城整整有四個月。沙皇的軍隊在數量上占絕對優勢,而起義軍處於饑餓狀態,武器彈藥也得不到補充。然而,起義軍堅守城市,沙皇的軍隊無法突破。

秋天了,沙皇生怕他的軍隊經受不住即將到來的嚴寒襲擊,便向起義軍施出了一條毒計:下令部隊在圖拉城附近築一條河壩,攔住城北一條大河的流水,引起洪水泛濫,讓水湧進城內。

正在這個時候,發生了個意外的情況:假沙皇季米特裏率領一支軍隊,正向莫斯科進軍。

這不是天大的怪事嗎?那個假沙皇不是去年就被人們打死,他的骨灰也被裝進炮筒發射出去了嗎?怎麼又第二次冒出一個季米特裏來了呢?

原來,這又是波蘭耍的計謀!他們造謠說,當時打死並焚毀的不是季米特裏,而是另外一個人,真的季米特裏逃跑了。現在他再一次回國來繼承沙皇的皇位。其實,是波蘭扶植起來的又一個傀儡。

叔伊斯基對此當然非常焦急,生怕自己成為第二個波利斯,被攆下沙皇寶座。可是,既要對付起義軍,又要對付這個波蘭傀儡,他根本沒有力量。考慮再三,覺得唯有誘騙起義軍投降一著。

沙皇立即派人跟波洛特尼科夫談判,拍胸脯向起義軍保證,隻要撤離城市,就保全生命,返回家鄉。波洛特尼科夫受騙上當,中了沙皇的詭計,於10月10日舉城投降。這次起義終於失敗。

叔伊斯基見拿下圖拉,馬上下令將波洛特尼科夫戴上鐐銬,押送莫斯科。半年以後,波洛特尼科夫被殘酷地弄瞎雙眼,然後拋到河裏淹死。

波洛特尼科夫起義,是俄羅斯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戰爭。1613年,在鎮壓農民起義的基礎上,俄國建立了最後一個王朝——羅曼諾夫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