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時期的羅馬尼亞分為摩爾多瓦、蒙特尼亞和特蘭西瓦尼亞三個封建公國。由於民族內部不統一,經常遭到外族人的侵略。當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和韃靼人稱雄一時,逐鹿歐亞大陸的瘋狂年代裏,斯特凡大公麵對強敵,奮起抗戰,保衛家園,南征北戰40年,使羅馬尼亞人揚眉吐氣。他的名字從此彪炳史冊,成為羅馬尼亞人民和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驕傲。
大約是在公元1433年,斯特凡生於羅馬尼亞的摩爾多瓦王宮裏。他是一位活潑可愛的小王子,他的母親是羅馬尼亞另一個公國蒙特尼亞的公主,斯特凡在王宮裏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漸漸成長起來。
他14歲那年,一場宮廷政變差一點使斯特凡丟了性命。那年,他的叔叔彼得·阿隆用陰謀手段殺死了他的父王,篡奪了王位。幸虧幾位親信鼎力幫助和保護,母親才帶著斯特凡逃出了王宮,來到外公的蒙特尼亞公國避難。
斯特凡和母親在蒙特尼亞避難七年之久。這期間,雖然母子倆受到優厚的待遇,但一想到背井離鄉,寄人籬下的日子,已經成人的斯特凡總是憤恨不已。為了奪回王位,報殺父之仇,斯特凡在蒙特尼亞麵壁七年,鑽研史籍,熟讀兵書。同時,他招募義勇,苦練本領,準備有朝一日殺回國去。
1457年,摩爾多瓦在彼得·阿隆的昏暴統治下發生動蕩,斯特凡抓住有力時機,率領1000名精兵,踏上久別的故國土地。
摩爾多瓦公國的人民不堪忍受彼得·阿隆的暴政,紛紛揭竿而起。特別是當斯特凡的關於彼得·阿隆殺兄篡位的檄文發布後,人們都反戈一擊,斯特凡的隊伍很快就增加到6000人。
彼得·阿隆不甘心退出王宮,他連忙組織軍隊阻擊。兩軍對壘之時,年僅20多歲的斯特凡運用左右兩翼迂回包抄,自己率精兵正麵進攻敵軍大本營的戰術,一舉擊潰敵軍。彼得·阿隆見大勢已去,慌忙亡命國外。於是,斯特凡長驅直進,一路勢如破竹,大小貴族、騎士紛紛倒戈,表示效忠斯特凡。就這樣,斯特凡順利地占領都城,被人民擁戴為大公,登上了本該屬於他的摩爾多瓦公國君主的寶座。
斯特凡大公當政之日,正是羅馬尼亞民族處於危難之時。南部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對北部包括羅馬尼亞三個公國的弱小鄰國虎視眈眈。而蒙古人中的一支韃靼兵,又不時在東北方邊境進行掠奪和騷擾。尤其不利的是,羅馬尼亞的三個公國又各自為政,彼此獨立,不能聯合起來抗擊敵人。
為了保衛國家和民族,斯特凡大公首先在摩爾多瓦實行了一整套富國強兵的政策。為了能在與列強鬥爭中生存,他建立了一支由正規軍、義勇軍、民兵三結合的武裝體係。正規軍有良好的素質,紀律嚴明,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共計4000人。其中有忠於君主、不畏犧牲的宮廷衛隊1000人,有維護中小貴族及富裕農民利益的禁兵3000人。這是一支常備不懈的軍隊,隨時可以投入戰鬥。義勇軍也是4000人,由騎馬的自由農民組成。這支隊伍自置武器,平時進行弓箭、長矛、馬刀和利劍的訓練。主要任務是擔任地方性的防禦。民兵數量最多,共有5萬,包括騎兵和步兵兩種。他們耕戰結合,主要任務是保衛家鄉。這三種隊伍構成完整的防禦體係,能攻能守,配合緊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