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國時期的楚國,有一種貨幣,雖然也是銅鑄的,卻因為其特異的形狀,在此不得不提。這種貨幣叫做“蟻鼻錢”,大致是橢圓形的,上窄下寬,背麵平滑平整,正麵突出,並刻有文字或圖案,蟻鼻錢因為形狀看起來像是人臉,上麵的圖案又類似五官,所以俗稱“鬼臉錢”。
101傳統戲曲中常說“打道回府”,為什麼要“打道”呢?
“打道”還真就和它的字麵意思一樣,指的是抽打道路。打道也是皇帝專用的儀式,是在出行儀仗隊的最前邊,派人拿著鞭子,不停地抽打地麵,聽到鞭聲的人就要自覺避開,以免碰到皇帝。打道大致在宋代開始實行,一直延續到清朝,它還有一個專門的稱呼叫做靜鞭,也就是提示肅靜的鞭子。當然,靜鞭隻有皇帝才能用,一般達官貴人出門,則是派專人在前麵喊話清路。
古代皇帝出門,還有一個專門術語叫警蹕,出門的時候叫“警”,回去的時候叫“蹕”。開始使用靜鞭以前,普通人聽到皇帝出行的警蹕信號,也要躲起來。對於躲得慢的人,法律上有明確的處罰規定,一般情況下,隻是罰款,但要是這個人倒黴,趕上皇帝心情不好,說要重重處罰,誰有膽子反對呢?還真有這麼個耿直的人曾經出來反對過,他叫張釋之。
那是在漢文帝的時候,皇帝的車駕經過中渭橋,有人從橋下跑出,驚了漢文帝拉車的馬,差一點把車子也掀翻。漢文帝大怒,要求廷尉張釋之嚴厲地處罰這個人。張釋之為了查出犯人是圖謀不軌,還是不小心驚駕,仔細審問犯人,犯人哆哆嗦嗦地向張釋之申辯說:“小人聽說皇上的車駕來了,在橋上無處可躲,情急之下就鑽到橋底,看不到橋上的狀況。等了一會兒,覺得車駕應該已經過去,就跑了出來,沒想到正好碰到車駕。小人真不是故意的,請大人明察。”張釋之認為此人的行為屬於不小心觸犯警蹕,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罰金。
漢文帝很不滿,覺得此人致使皇帝的禦馬受驚,險些傷害了自己的龍體,怎麼能罰金就算了?張釋之卻堅持向皇帝申辯,認為法典明文規定了此類行為屬“犯蹕”,不能根據皇帝的個人意願改變法律,因此不肯改變自己的判決。漢文帝無奈之下,知道張釋之的話的確在理,隻能算了。
102武功高強的人才能做保鏢,“保鏢”具體做些什麼?
保鏢這個職業,來源於中國古代的“鏢師”。他們在明清時期,特別是清朝期間,活躍於中國的北方。
鏢師們的主要生意在於保護遠途運送的貨物,他們保護的對象就叫做“鏢”,鏢可能是珍寶,可能是錢,甚至可以是人。押鏢的時候,要插上自己專門的旗子,旗子上寫著鏢局的名號,若是鏢局裏有武功高強、遠近聞名的鏢師,也會把這鏢師的名號寫在旗子上。強盜們出手搶劫之前,要先看看鏢旗,衡量雙方的實力,若是覺得自己沒有勝算,強盜們就幹脆放他們過去;遇到不好估量雙方實力之時,強盜還會出言試探,鏢師若是能回答得不卑不亢,讓強盜們覺得棘手,也往往能平安通過。所以,鏢師對上強盜,絕對不是見麵就打。
除此之外,鏢局還有一些其他的營生,主要有護院和坐店。
護院就是保護家宅。老北京城裏的富商、高官們,為了防止晚上有人來行刺或者偷東西,都會請鏢師來守護宅院。關於護院,有意思的地方在於,鏢師如果碰到了飛賊,最主要的目的是要把他們趕走,輕易不會抓他們。因為萬一那賊有後台,不小心得罪了對方,可能會被蓄意報複,往往是抓住了飛賊,送官也不是,放走也不對。飛賊逃跑的時候,鏢師一般也不窮追不舍,除了之前提到的原因,還怕這個飛賊是來調虎離山的,防備他把鏢師引走,再由其他人入宅作案。
至於坐店,就是坐在人家的店鋪裏,幫店主對付到店裏敲詐的流氓,這裏邊也有很多講究。鏢師坐店時的對手一般都是些無賴,受了傷會借機勒索,所以鏢師隻需要稍事懲戒,不能讓他們受重傷,而且要快點解決,盡量不影響到店裏的生意。
鏢師們要和強盜動手的時候,總是呼喊一聲“並肩子上”,然後就開始了一場惡戰。“並肩子上”是鏢師們的暗語,指的是“兄弟們上”。在鏢師的世界裏,有很豐富的暗語,甚至編成了書在內部流行。清代有一本叫做《江湖走鏢隱語行話譜》,裏邊記載了豐富的行話。比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這十個數字,分別是“流月汪則中,神心張愛足”,這樣外人聽了也不知道押鏢的細節,比如說貨物的價值、對手的數量等等。
這種暗語不光用作鏢師內部的交流,一般的毛賊和強盜也會,他們和鏢師對峙的時候,雙方說的也是暗語,比如有賊要進屋,鏢師會喊:“朋友踩寬著點,進來是條子掃,片子咬!”意思是說,朋友放過這家吧,你要是進來了,我就用長槍紮你,用大刀砍你。這樣的話連主顧都聽不懂,便於鏢師和強盜私下達成協議,和平解決問題。
103古人送別的時候要“折柳”相贈,為什麼不折別的樹木呢?
上古的詩歌總集《詩經》中,曾經記錄過一個關於離別的故事,感動了無數的人,這個故事裏就有垂柳。詩歌的名字叫做《采薇》,詩歌講的是周懿王的時候,周朝弱小,周朝的鄰國卻都很強大,周朝被這些國家壓製著,情況很艱難。當時一個叫獫狁的北方國家和周朝開戰,有個年輕人為了保衛祖國,從軍出征,隨軍一整年都沒能得到家裏人的一點消息。又因為對抗獫狁的戰事激烈,不能回家探親,年輕人隻能強忍住對家人的滿腔思念,繼續報效祖國,心裏卻充滿了對獫狁的怨恨,和有家歸不得的憂愁。
詩歌的前幾章,寫的都是戰爭的場景和對回家的渴望,最後一章則描寫了戰爭結束之後的情景,當時詩中的年輕人正走在回家路上,“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年輕人突然回憶起,當時他出發的時候,春日暖陽,家鄉垂柳正是非常漂亮的時候,柳條隨著春風輕柔地飛舞,好像依依不舍似的,不停地拂過他的肩膀。等到能夠回家,已經是雨雪紛紛的寒冬。如此強烈的對比,怎能不讓人感慨?
“楊柳依依”這樣一個細節,不知道感動了後世多少人,又因為“柳”和“留”讀音相近,人們就漸漸形成習慣,在送別的時候折一枝柳條送給對方,來表達自己依依惜別的心情,折柳也成了送別的代名詞。在古代的笛曲裏,就有一首《折楊柳》,表達的正是離別的感情;李白在他的詩歌《春夜洛城聞笛》中也曾經說,“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在異鄉的夜晚聽到《折楊柳》,誰能不思念家鄉呢?
古人送別,要飲酒賦詩,依依惜別,其中折柳這個習俗,含蓄而意義深遠,因此十分流行。
104“接風酒”和“洗塵宴”是指迎接遠道來人的宴席,那麼“下馬飯”和“軟腳局”指什麼?
實際上,“接風酒”“洗塵宴”“下馬飯”和“軟腳局”的意思都相同,是指為了歡迎遠道而來的人所設的宴席。
軟腳局本來應該是在家的主人為到來的人所設的宴席,唐玄宗卻不遵守禮俗。唐玄宗寵愛楊貴妃,連帶著對楊貴妃的親戚也關愛有加。他每年冬天都喜歡到華清宮去泡溫泉,去時楊家的人必然會隨行,每次出發之前,唐玄宗都要以餞行的名義賞賜楊家人,回到皇宮了,又對楊家人進行軟腳的賞賜,以慰勞他們隨行辛苦。在這種不公平的賞賜中,埋下了安史之亂的禍患。
後來安史之亂能夠得到平定,多虧了一位叫郭子儀的大將軍,戰爭勝利之後,郭子儀回到長安,當時在位的唐代宗決定好好歡迎他,就吩咐朝中大臣每個人都要出錢,集體到郭子儀家裏開設“軟腳局”。據說平均每個大臣都出了三百貫錢,光從花費上,就可以想象出這場軟腳局的奢華程度。
“軟腳局”這種叫法,從唐宋開始使用。為什麼叫“軟”腳呢?試想在嚴寒中趕路,雙腳都凍僵了,到達目的地之後暖腳,不就是使腳變軟嗎?蘇軾曾經給一個朋友寫了一首開玩笑的詩,詩裏說“耐寒努力歸不遠,兩腳凍硬須公軟”,說自己頂著嚴寒努力趕路,馬上就要回來了,但是兩隻腳又冷又硬,專等你來給我軟。知道了軟腳局的典故,我們才能正確理解蘇軾的意思,他實際是要對方擺酒宴歡迎自己,可不是真的要別人替他暖腳。
對於迎接遠行者到來的宴席,接風和洗塵是比較常用的詞語,除了這些,還有“撣塵”“洗泥”等詞語,這些詞的意思基本一致,說的都是行人趕路,風塵仆仆,到了之後自然得先清洗幹淨。要知道,古代的道路都是土路,路上灰塵很多,出一趟遠門,身上沾土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正趕上大風天氣或身邊駛過一輛馬車,更是會塵土漫天,弄得人灰頭土臉,所以一到目的地,必須先清洗幹淨。
僅僅從對接風宴的不同稱呼上,就可以看到這頓宴席的重要性,其實它還有不太常用的一種說法,叫做“下馬飯”,到了地方,一下馬就開始吃的一頓飯,不就是接風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