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一封家信實在是太難了,因此古代有很多動物送信的傳說,比如大雁傳書、鯉魚傳書,甚至在正史裏,都記錄著一個黃狗傳書的故事。這條狗的主人是晉朝著名的文學家陸機,陸機當時正在首都做官,十分想念家鄉的親人,常常對著家裏的黃狗述說自己的思念之情,那黃狗居然頗有靈性,不但聽懂了陸機的話,還表示要替他送家信。陸機半信半疑之下,就寫了一封信係在黃狗身上,黃狗就真的出發了。它順著大路一直跑,遇到河水擋路,就跳上渡船,被帶到對岸後,接著再跑。它不但成功把信送回了陸機的老家,還帶來了家人的回信。這一條狗,比很多人都可靠。
送信難的狀況一直持續到宋代,皇帝才大發慈悲,下旨允許“私書附遞”,也就是說,允許人們把私人信件和官方的文件一起,通過驛站送出去。但是真正能夠這樣做的人,恐怕仍然隻是那些達官貴人。
直到明代,才終於有了類似郵局的私營機構,叫做民信局,隻要交納一定的費用,民信局可以替所有人送信,甚至能夠彙款和郵遞包裹。
96“十裏一長亭,五裏一短亭”,古代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亭”?
“十裏一長亭,五裏一短亭”,這裏的“亭”指的並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亭子。這個亭在秦朝就有了,每隔十裏設置一個,主要負責接待來往的官員、抓捕盜賊、處理民間糾紛等基層工作。每個亭的最高負責人就是亭長,當年漢高祖劉邦還沒有起義的時候,就曾經做過秦朝的亭長。
亭長究竟有多大權力?聽過一個故事之後你就明白了。王莽在位的時候,有一個大官的手下夜晚路過奉常亭,受到亭長的盤問,他就把自己的官名告訴了亭長,誰知亭長當晚正巧喝了酒,趁著酒勁不依不饒,非要他出示證件來證明身份。這個大官的手下從來沒有被一個小小亭長責難過,一怒之下,就用馬鞭打了亭長。亭長被打,酒勁上來,一還手,沒輕沒重的,竟然就把大官的手下殺死了,於是亭長被上級的官員抓住判了刑。亭長的家人為了救他,上書王莽,王莽知道了以後命令說:這位亭長是在執行公務,不能因此懲罰他。亭長於是被無罪釋放,那位大官聽了王莽的批示,趕緊親自向王莽請罪。
亭既然是這樣的功用,建築的樣式當然不能像亭子一樣了,而是一個有牆、有門、有窗的房子。後來亭不再是官府設立的行政機構,卻留在了詩詞歌賦裏,成了離別、送別的代名詞。李白在他的《菩薩蠻》中就說“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意思是,一個長亭接著一個短亭,不停地走下去,回家的路何時才能走完呢?
97店小二總是問“客官是要打尖還是住店”,什麼叫“打尖”?
“客官,您是打尖還是住店?”這句話是古代店小二的口頭禪,我們在電視電影裏常常聽到,其中住店的意思很好理解,那麼打尖是怎麼回事呢?
有的時候,客人路過旅店時並不住下,隻是吃一頓飯,稍作休息,然後繼續上路,在北京和天津一帶,人們將這種做法稱作打尖。那麼,為什麼停下來吃飯叫做打尖呢?這其實是一個錯別字。打尖本來應該是打火,打火的說法宋代就有了,由於“尖”字和“火”字在字形上非常相像,後來漸漸寫錯,“打火”就成了“打尖”。
打火就是點火做飯的意思,古代旅館等級不同,提供食宿的水平和方式也不一樣。一些沒有條件、請不起廚子的旅館,往往隻為客人提供灶台、柴火等基本的做飯工具,由客人自己動手給自己燒飯吃。
同一家旅館,為了接待不同消費水平的客人,也會根據房間的大小和設施,布置不同等級和價格的房間,有上房、下房之分,還有一種特殊的房間叫通鋪,就是在一間房間裏,由內到外設一張非常寬的床鋪,能夠同時供很多人並排躺在上麵。每個住通鋪的人隻擁有一個床位,所有人就在一間屋裏一起過夜。到時候鼾聲夢話共舞,條件實在不好,但是勝在價格低廉,因此通鋪也頗受歡迎。
98古代的旅店除了提供食宿,還有許多方便旅客的服務,你知道都有什麼嗎?
除了食宿之外,古代的旅店還會為客人提供各種周邊服務。比如商人出行,肯定會帶著很多貨物,如果旅店能夠出租庫房,就能受到商人的歡迎。出租庫房不但可以掙一筆外快,還能吸引回頭客,因為商人將貨物存在店裏,下次來取貨的時候,自然而然地,就會在此休息一晚再出發。如果能夠長期將庫房租給一位商人,基本上等於賺得了一個常客。
電視電影裏還常常播出這樣的場景,一幫俠客騎著高頭大馬而來,在旅店門口翻身下馬,店小二熱情地趕過來牽住馬,大俠囑咐道:“這可是好馬,得精心喂養。”小二連聲答應,牽著馬往後麵馬棚去,俠客則直接邁步進屋。這場景在古代確實常常發生,有一些旅店,除了負責照顧客人的坐騎,還會自己養馬養驢,租或賣給需要的客人,這樣做不但方便客人,而且有利可賺,何樂而不為呢?
還有更周到的旅店,會和附近的相關行業共同合作,相關行業都有什麼?例如製衣和製鞋的鋪子。試想旅客風塵仆仆地趕了很長的路,衣服很可能被磨破,鞋子可能也被穿壞了,安頓好之後,肯定希望盡快修整一下。旅店往往與補衣製衣、修鞋製鞋的商店互通信息,由旅店負責聯係和送貨,這些店負責修理或者縫製,這樣旅客足不出戶就可以辦好這些事了。旅店作為中介,可以收取聯係費,也算是一小筆收入。
99古人將路費稱作盤纏,但是當時用的錢大多是銅板或者金銀,既不能盤,又不能纏,這種稱呼是怎麼來的?
我們都知道,在古代流行最久、最常見的貨幣,就是中間有孔的圓形銅錢。銅錢的主要成分是銅,它雖然樣子像是現在的硬幣,卻基本上不分麵值,而且銅錢的價值也較低,所以購買稍貴的東西,往往需要較大數量的銅錢,這樣它的攜帶和點數都比較麻煩。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古人想了個辦法,就是用一根繩子,通過銅板中間的孔,把錢穿成一串,每一串固定穿一千枚銅錢,這一串錢就叫做一貫或者一吊錢。這樣大筆交易的時候就方便多了,比如需要五千枚銅錢的時候,直接數出五貫錢來就可以了。
出門的時候,人們肯定需要帶上不少銅錢,這些錢背起來重,又需要好好保護,於是大家想出辦法:將這一串串的銅錢盤起來纏在腰上,再藏進衣服裏。這樣隨身、攜帶著路費,心裏既踏實,又比扛著錢省力。後來這又盤又纏的銅錢就被稱作盤纏了。
100古人用很多東西做過貨幣,你知道都有什麼嗎?
大概是在夏商以前,人們就開始使用貝殼來充當貨幣了,在現在的漢字中,和錢財有關的字仍然帶有“貝”字,如錢財的“財”、商賈的“賈”。古人為了交易和攜帶的方便,還會將“貝殼錢幣”稍作加工,例如將貝殼的邊角抹平防止紮手,在貝殼上穿孔以便穿連攜帶,或者在貝殼上塗色、畫上圖案,以便區別。“貝殼貨幣”並不是隻有天然貝殼可以充當,現代考古發現了很多磨成貝殼形狀的玉、石頭和獸骨,這些貝殼形狀的物體,顯然都被用作貨幣。直到周朝,還能發現貝殼貨幣的存在。
很多人都聽說過刀幣,這也是先秦時期的貨幣,由青銅製成刀的形狀。雖然形狀比較特異,但是已經是由金屬製成的了。還有一種青銅貨幣,大致在春秋戰國時期使用,樣子比較像鏟子,這樣的貨幣被稱作“布”。
戰國到秦漢的一段時期,還曾經用布匹來充當貨幣。在考古出土的秦代和漢代律法中,都詳細規定了流通布帛的形製,包括布的質量、大小、顏色和刺繡圖案。試想,布帛又大又沉,顯然沒有金屬或者貝殼製成的貨幣便利,為什麼反而會流行呢?這是因為,布帛是每家都能擁有的一種物品。要知道,中國古代雖然很早就能夠煉製青銅了,但是將青銅製成貨幣,也仍然是一項成本高、技術要求嚴格的工作。費時費力製成的少量刀幣,完全無法滿足整個社會對貨幣的需求。而貝殼也是同樣的道理,不論是真正的海貝還是用骨頭和石頭磨成的貝幣,數量都很少。
布帛的情況則正好相反,那時幾乎每家每戶都有紡紗織布的能力。如果能夠用自家織出來的布,直接換取其他物品,何必要先將布換成錢幣,然後再買東西呢?這樣做還能在一定程度上省去鑄錢的麻煩,因此也受到官方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