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很多動物都做過古人的交通工具,除了馬,你還知道有哪些?

除馬之外,古人還有很多坐騎,戰國時期的老子就騎過青牛。老子在周朝也曾經是一個小貴族,管理過周朝的皇家藏書室。他發現國家日漸衰落,於是心灰意冷,幹脆眼不見心不煩,就騎著一頭青牛出了函穀關,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從函穀關出國了,從此音信全無。他的《老子》,也就是《道德經》之所以能流傳於世,還要感謝看守函穀關的一個小官,他發現老子正要出關,知道他這一走,肯定再也不會回來,因此央求他把自己的思想記錄下來,老子就當場寫下了《道德經》。

馬和牛不但能直接供人騎乘,還能拉車,是古代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卻不是最普及的交通工具。這是由於馬的奔跑速度最快,又是重要的戰爭物資,所以大多數的馬都供公家使用,私人擁有的馬匹數量很少。而牛呢,又是耕田的好幫手,大多數都用來拉犁了。所以為普通人家承擔起交通工具任務的是驢和騾子。

驢雖然個頭小,長得醜,卻吃苦耐勞,善馱重物,也不易生病,因此很受普通人的喜愛。現在人們將喜愛探險,自己背著裝備到艱苦的野外旅行的人稱作“驢友”,就是因為驢的這種特性。我們還將電動車戲稱為“電驢”,可見即使在現代,人們雖然早已不再將其用作交通工具,但驢子大眾化、吃苦耐勞的形象依然存留在我們的腦海中。

古代文人和驢子的故事也數不勝數,比如在著名的“推敲”故事中,當時的賈島用的是什麼交通工具?就是驢子。別說賈島了,連當過宰相的王安石退休之後,出門遊玩還愛騎驢子呢。由於驢子的大眾化和實用性,騎驢在文人心目中成了貧賤和碌碌無為的象征,實在是愛它也不是,恨它也不是。宋朝大詩人陸遊一心抗金,卻受到來自朝廷內部的阻礙,不得不從前線撤下來,回程時他寫下了“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的詩句。陸遊的誌向本來是在前線金戈鐵馬,卻不得不騎著一頭驢子黯然歸來。馬和驢的差別,往往也體現了生存狀態的差別。

騾子是驢和馬的後代,分別繼承了父母的優點,既有馬的靈活性,又有驢的負重能力,因此即使血統不純,而且不能生育後代,仍然很受古代中國人的歡迎。還有少數人喜歡乘鹿,但是鹿體型過小,直接騎乘恐怕有些難度。根據記載,晉朝“竹林七賢”之一劉伶就有一輛鹿車,他常常乘著鹿車,帶一壺美酒,隨意出門遊玩,每次都叫一個人扛著鐵鍬跟著他,並吩咐說:“我要是突然死了,你當場挖個坑,把我埋在地下就行。”魏晉名士的豪放和豁達由此可見一斑。

89古代粉絲追星的熱情一點兒也不比現代人低,他們曾經往自己偶像乘坐的車子裏拋水果表達喜愛之情,這是怎麼回事?

我們現在形容一個男子長得好,就說他“貌比潘安”,為什麼長得像潘安就好看?因為潘安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第一美男子。潘安是晉朝人,由於長得太美了,他每次乘車出門的時候,女士們就相互轉告,紛紛跑到路上來圍觀他,其中很多人為了表達愛慕,把事先準備好的水果扔到他坐的車上送給他,所以每次潘安回來的時候,腳邊都堆滿了果子。

這件事說明古代的車和現在的不一樣,沒有密閉的車廂,要不然潘安的粉絲怎麼能把水果拋進車裏呢?

當時的車子沒有封閉的車廂,要是下雨了怎麼辦?那就在車上支一把傘,這把傘就叫做車蓋,既擋雨,又遮陽。古人在車蓋的形製上也有講究,皇帝使用的車蓋最高也最華麗,叫做“華蓋”,一般人的車蓋必須要矮一點。漢宣帝的時候,有一個叫黃霸的官員勤政愛民,他曾經命令官方的機構養雞養豬,然後免費送給那些吃不上飯的窮人。黃霸聲名遠播,一直傳到了皇帝那裏,漢宣帝為了嘉獎他,就特許他在車上使用一丈高的車蓋。

還有一個問題,要是坐車的是位古代的女性,車廂又不是密閉的,該怎麼辦呢?原來很久以前,女性乘坐的車子就在四周圍上布圍了。所以那些享受不到這種待遇的美男子,就隻能被人圍觀了。

90在禮儀之邦的中國,古人即使坐在車上也有許多規矩,其中的“跳車”禮是怎麼回事?

古代中國號稱禮儀之邦,對各方麵的禮節都很重視,人們坐在車上的時候也要行禮,主要有兩種禮節:軾和超乘。

軾是古代的車前部欄杆上的一塊橫木,軾這個部件看似用處不大,但不可或缺,宋朝大文學家蘇軾的父親就根據這個意思給蘇軾起的名字。在周朝,男性乘車是要站在車上的,隻有女性才能坐著。乘車時如果遇到了特別尊貴的人,就需要停車,然後下來行禮;如果還沒到需要停車的程度,車上的人就彎下腰,用手扶住軾,這種禮節就叫做軾。

春秋戰國時期就有禮儀規定,乘車時如果碰到數量較多的一群人,即使這些人地位很低,車上的人也得行扶軾禮。有一回楚國剛剛攻破了陳國,派陳國投降的人去修理在戰爭中被打破的大門。正好孔子駕著車經過陳國的大門,碰上了這些人,卻並沒有對他們行禮,同乘的子貢很疑惑,就向孔子請教原因,孔子義憤填膺地回答:“這些陳國人,不能以死報國,在抵擋楚國時未盡全力,戰敗了還投降敵國,幫助敵國修理自家被打破的城門,簡直毫無氣節,我不會向這樣的人行禮。”

超乘這種禮節,是在車子行駛的過程中直接跳下車行禮,這期間車速保持不變,跳下來的人隨著車子奔跑,再抓住機會跳回車子裏。超乘禮的隆重程度還不如軾禮,但是由於乘坐兵車的戰士都穿著鎧甲,無法彎腰,不能行軾禮,一般就會行超乘之禮,不但盡到了禮節,還能趁機展示自己的勇猛和靈活。

據《左傳》記載,戰國時期,秦穆公有一次派兵去討伐其他國家,路過了周朝的王城。按理說,諸侯的軍隊路過王城的時候,所有士兵都應該脫下身上的鎧甲收起來,然後把武器也收起來,並且下車行禮。秦國的士兵卻傲氣十足,隻是超乘而過,有識之士看到了,就預言秦國驕兵必敗,肯定會铩羽而歸的,結果果然如此。

《左傳》裏還記載了一個關於超乘的故事,說鄭國有一個姑娘長得非常美,兩個王孫公子都想追求她,其中一位精心地打扮自己,還帶了很多禮物到姑娘家去;另一位則穿了一身軍裝,駕著車表演了自己超乘的絕技,姑娘馬上就選擇了第二位公子。漢代也有類似的事件,當過丞相的衛綰當初就是因為超乘的技術好,而被選作漢文帝的侍衛,從而開始了他的仕宦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