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鐵杵磨成針的故事,針真的是磨出來的嗎?其實不是的,明朝人宋應星在他的《天工開物》中提到了針的真正製法。製針時,先要在一塊鐵上鑿一個小孔,作為製針的模子,再把鐵燒熱軟化,同時錘成細條,再讓它穿過模子,鐵條就變成一根鐵線了。然後按照需要的長度將鐵線截成一段一段的,最後將針的一頭磨尖,另一頭壓扁穿孔,針就做好了。
縫紉時還有一種重要的輔助工具,叫做頂針或針箍。它起碼在漢代時就已經出現了,古時也稱指.。頂針最初用皮革或葦葉編成,後來則以金屬為多,一般是環形的,上麵布滿小的凹點。縫紉的時候把頂針套在手上,如果縫紉的對象難以穿透,就把針頂在頂針的凹點上,用戴頂針的手推動頂針,從而使針穿透物體。
85馬是古人重要的坐騎,人們為它起的名字也匠心獨運,傳說中的神駒“八駿”分別叫什麼?
上古周朝的第五個王周穆王有八匹好馬,統稱“八駿”,它們要算曆史傳說中最古老也最有名的馬了。據說這八匹馬拉著周穆王的馬車巡行天下,一天能走一萬裏,甚至帶著他爬上了傳說中的昆侖神山。住在山上的瑤池神女西王母熱情地接待了周穆王,不僅大擺宴席,還親自唱歌以助酒興。周穆王和西王母相談甚歡,流連忘返,這時突然傳來了徐偃王造反的消息,於是造父駕著八駿,載著周穆王日行千裏,及時趕回平定了叛亂。論功行賞的時候,周穆王覺得造父日行千裏,使自己能夠及時回來主持局麵,功不可沒,就把趙城這個地方給了造父,使他擁有這片土地,成了這裏的諸侯。據《穆天子傳》和《列子》等古書的記載,為周穆王立下汗馬功勞的八駿分別叫“赤驥”“盜驪”“白義”“逾輪”“山子”“渠黃”“華騮”和“綠耳”。
八駿的名字一般被認為是按照顏色命名的。赤驥就是火紅色的駿馬;盜驪的顏色黑中發黃,近似於栗色,這是來自於“驪”字的意思;白義顯然是純白色的;逾輪是青紫色的馬;山子是灰白色;渠黃是鵝黃色;華騮是黑鬃毛黑尾巴的紅馬;而綠耳則是青綠色的馬。實際上經過後人的考證,這些名字很可能是古代突厥語的音譯,突厥在先秦時期被稱作戎狄,是個馬背上的遊牧民族,直到隋唐仍然以擁有好馬而聞名。據史書記載,周穆王曾經和戎狄發生過接觸,他的八駿很可能就是在那裏得到的。
關於“八駿”的名稱,還有另外一個更加精彩的版本,記錄在東晉人王嘉的《拾遺記》裏。書中說第一匹叫“絕地”,因為它跑起來可以四隻蹄子都不著地;第二匹名叫“翻羽”,是因為它跑得比長羽毛的飛鳥還快;第三匹名“奔宵”,宵是夜晚的意思,這個名字表示,它一晚上就能行萬裏路;第四匹叫“越影”,它逐日而行,跑得比太陽還快,因此能夠超過影子;第五匹名叫“逾輝”,因為它毛色美麗,比光還要亮;第六匹是“超光”,因為它一個身子有十個影子,比隻能照出一個影子的光厲害得多;第七匹叫“騰霧”,因為它乘雲而奔;第八匹是“挾翼”,據說這匹馬身上長了翅膀,可以在空中飛翔。
86“一言既出,駟馬難追”這句話中的駟馬是什麼意思?
漢字是一種很形象的文字,例如,古代的一輛馬車上如果駕了兩匹馬,就叫做駢,就是兩匹馬並排駕車的意思;一輛車上要是駕了三匹馬,那就是驂,驂字右半邊的參,本來應該是三的大寫寫法“叁”。同理類推,一輛車上駕了四匹馬,就是駟字了,由於很多車都是一車四馬,人們就開始直接用駟來指馬車,或者用駟作為馬的單位,比如《論語》中有一句話叫“齊景公有馬千駟”,實際上是說齊景公有一千匹駟馬,也就是一共四千匹馬。明白了駟的意思,“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也就很好理解了,它的本意其實是:說出口的話,即使是駕著四匹馬拉的車子也追不回來,這句話用來表示說話要算數。
在中國的曆史上,一直有一種“天子駕六”的說法。據記載,皇帝可以駕六匹馬拉的馬車;諸侯可以駕五匹馬拉的車;卿,也就是高級的官員,可以駕四匹馬拉的車;低級官員大夫,則駕三匹馬;小貴族階層的士駕兩匹馬拉的車;而普通人則隻能乘坐一匹馬拉的車。但是對於天子駕六的起源,有的人認為從夏代就開始了,有的人認為是周代,有的人則堅持認為這是秦漢的“新”規定,司馬遷就認為天子駕六是秦始皇製定的。
關於這個問題,近來有了新證據。2002年,考古學家在洛陽發現了一個陪葬坑,裏麵埋著車和馬。古人死後下葬,往往會在墓室裏埋下車馬、陶瓷等物品作為陪葬品。而2002年發現的這個車馬坑,被專家認定是東周時期某一位周王的陪葬坑,坑中就有一輛駕著六匹馬的車子,這說明,至晚在東周時期,就已經有了“天子駕六”的規定。但是到了東周晚期,也就是戰國時期,在很多諸侯的墓裏也發現了六匹馬的馬車,這是因為到了那個時候,周王室衰弱,強大的諸侯不把周王放在眼裏,紛紛有恃無恐地擺起了王的排場。
87電影、電視劇中,古代大俠騎馬飛奔的形象十分威風瀟灑,古人騎馬的裝備有哪些?
馬雖然身體靈活,而且速度很快,駕馭起來卻不是那麼容易,需要在各種裝備的輔助下進行,古人騎馬的主要裝備有轡頭、韁繩、鞍韉、馬鐙和馬鞭。
套在馬頭上的轡頭,主要作用是套在馬嘴上,使馬不能張嘴吃草。騎馬的過程中如果不加轡頭,馬兒可能會隨時自顧自地到路邊吃起草來,這就麻煩了。轡頭連著韁繩,韁繩由結實的繩子做成,它的兩頭分別係在轡頭的兩端,然後由騎馬人拿在手裏。騎馬的人可以憑借拉動韁繩的動作控製馬,例如拉左邊的韁繩,馬頭就會被拉向左邊,馬也就順勢向左轉,改變前進的方向。中國的馬具相對發展得比較晚,這是因為我們開始騎馬的時間比較晚,但是由於駕馬車的時候也要使用轡頭,所以轡頭成了最早產生的馬具。在秦始皇陵的兵馬俑中,可以看到不少騎兵和戰馬的形象,那時的戰馬,身上還沒有馬鞍和馬鐙,隻有一個普通的墊子,卻已經有了類似轡頭的裝備。
細說起來,“鞍”和“韉”其實是兩種東西。“鞍”是人坐在馬背上的座位,前後高,中間向下凹,騎馬人坐在馬鞍中央,臀部正好適合馬鞍的形狀。而“韉”是墊在馬鞍和馬背中間的一張墊子。鞍韉的產生非常晚,一般認為是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才出現的。
馬鐙產生於魏晉南北朝,是懸掛在馬鞍兩側,用來踏腳的騎具。馬鐙是非常重要的裝備,因為如果沒有馬鐙,人們坐在馬上,為了保持平衡,就不得不一直用大腿夾住馬腹。有了馬鐙之後,隻靠雙腳踩著馬鐙就可以穩穩地坐在馬上了;而且上馬的時候踩著馬鐙上去,也比較方便。實際上,最早發明馬鐙,就是為了上馬方便,因此最初的馬鐙隻有一隻,而且高度也不適合騎在馬上的時候踩踏。
馬鞭是驅使馬用的鞭子。關於馬鞭,有一個投鞭斷流的故事。東晉時期,晉朝的北方有一個叫大秦的國家,大秦的君主叫苻堅。苻堅決定帶領軍隊攻打東晉,他的部下則認為兩國之間有長江天險,不能輕舉妄動,苻堅卻驕傲地說:“怕什麼長江天險,我們大秦的軍隊人數那麼多,所有人把馬鞭扔進長江,就能使長江斷流。”最後戰爭的結果,證明部下們的看法是正確的,苻堅的軍隊吃了敗仗,損失很大,連帶著大秦的國力也從此一落千丈,再也沒能恢複過來。投鞭斷流因此成了一個成語,用來形容軍隊人數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