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尿牛丸曆史悠久,是在清朝順治年間由江南的王氏家族率先創製。後來王家人攜帶秘方來到香港,繼續售賣牛丸,受到當地人的歡迎。於是這種牛丸逐漸成為香港的招牌小吃,被譽為港式牛丸。因為其口味和吃法獨特,連英國女王也將該美食封為“貢丸”。

撒尿牛丸可以和很多食材搭配。比如加入麵條和青菜,就成了一碗撒尿牛丸麵;和河粉一起煮著吃,就成了一碗撒尿牛丸河粉。

48你知道中國古代的四大美女嗎?用四大美女命名的菜肴是哪四道?

古代的四大美女,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她們是西施、貂蟬、王昭君、楊玉環。四大美女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的美譽。因為四大美女還產生了四種菜肴,這四種菜分別是昭君鴨、西施舌、貴妃雞和貂蟬豆腐。

昭君鴨的來曆傳說和昭君有關。出生在楚地的王昭君,為了邊境的和平到匈奴和親,但出塞後不習慣少數民族飲食,於是廚師就特別為她熬製了老鴨湯,並加入粉條和油麵筋,昭君吃後感覺很合胃口。為了紀念昭君,人們便將這道菜命名為“昭君鴨”。

西施舌這道菜聽起來有點兒嚇人,其實是一道美味的點心。在西施的故裏杭州,糕點師將糯米粉用水和好,將棗泥、核桃、青梅、桂花等攪拌做餡料,包好後放在舌形模具中壓製成型,湯煮或油煎都可以。這種點心香甜糯軟。為了紀念西施,當地人把它叫做“西施舌”。

名叫貴妃雞的菜肴很多,其中比較知名的是上海的貴妃雞。上個世紀20年代末,名廚顏承麟用雞翅和各種調味料烹製了這道菜,並借當時梅蘭芳表演的京劇《貴妃醉酒》的名字,命名為“京蔥貴妃雞”。後來人們加以改進,便更名為貴妃雞。這道菜製成後裝入小蓋碗裏上席,蓋子揭開後,滿屋香氣彌漫,而且雞翅肥嫩,很受人們的喜愛。

貂蟬豆腐又名泥鰍鑽豆腐,聽名字就知道是由泥鰍和豆腐做成。傳說這道菜是一個漁民發明的,此人以捕撈魚蝦為生,在捕魚的時候,常常會抓到一些泥鰍。有一次他路過街邊,買了豆腐和蔥,便將這三樣東西一起燉煮,等到開鍋時,發現泥鰍因為受熱紛紛鑽到了豆腐裏。曆史上有貂蟬離間董卓和呂布,最後董卓為呂布所殺的故事,後來人們便將這種能擒拿住像董卓一樣狡猾的泥鰍的豆腐,取名為貂蟬豆腐。這道菜豆腐潔白滑嫩,泥鰍肉質鮮美,湯汁膩香,是一道不可多得的好菜。

49你知道古代的十大名廚嗎?他們的拿手絕活各是什麼?

中國飲食源遠流長,產生了不少廚藝高超的人物,“十大名廚”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們分別是商代的伊尹、春秋時期齊國的易牙、吳國的太和公、唐朝的膳祖、五代時的尼姑梵正、南宋時期的劉娘子和宋五嫂、明朝末年的董小宛、清朝的蕭美人和王小餘。這十個人,都有各自的拿手廚藝。

伊尹是商朝開國時的輔國宰相,善於烹飪。伊尹常為商朝開國國君商湯做羹,他做的羹味道鮮美,被稱為“伊尹湯液”。據說赴宴開席時,羹湯都是最先或最後上來,可能就是從伊尹的羹開始的。

易牙也叫狄牙,是春秋時期的著名廚師,由於他精於煎、熬、燔、炙等各種烹飪方式,很受齊桓公的寵愛。前麵我們還講到他首製了魚腹藏羊的魯係名菜。

太和公的故事我們之前提到過,他是春秋末年吳國的隱士,精通以水產為原料的菜肴,發明的烤魚更是聞名,至今這道菜仍受到人們的喜愛。

膳祖是唐朝丞相段文昌的女家廚。段文昌對飲食很講究,把廚房稱之為“行珍館”,主持行珍館的就是膳祖。在段家的四十年裏,這位女廚師從一百名婢女中選出九名來,傳授她們做菜的技巧。後來段文昌的兒子段成式編寫的《酉陽雜俎》一書中提到的很多美食,都出自膳祖之手。

梵正是五代時的尼姑,也是著名的女廚師。她最大的功績是創製了“輞川小樣”的風景拚盤,將菜肴拚成輞川這個地方的景色,使菜裏有山水,盤中有詩歌,富有藝術美感。

劉娘子是南宋高宗宮裏的女廚,也是曆史上第一位宮廷女廚師,被稱為“尚食劉娘子”。宋五嫂是南宋著名的民間女廚師。南宋高宗皇帝趙構乘龍舟遊西湖時,曾經品嚐過她的魚羹,讚美不已,於是宋五嫂名聲大振。

董小宛是明末清初的秦淮名妓,擅長製作糕點,比如桃膏、瓜膏,也善於醃菜。現在的揚州名點灌香董糖、卷酥董糖,據說就是她的發明。

蕭美人是清朝著名的女點心師,她做出的饅頭、糕點、餃子等點心香軟可口,當時著名的才子袁枚很推崇她,《隨園食單》裏麵盛讚她的點心“小巧可愛,潔白如雪”。

王小餘是清朝乾隆時期的名廚,烹飪手藝高超,而且有豐富的理論經驗。袁枚的《隨園食單》裏麵記載的食譜,許多都是得益於王小餘的見解。

50寒冷的冬天,一家人熱熱乎乎地圍吃火鍋真是一種享受,你知道火鍋的由來嗎?

我國有著悠久的飲食文化,早在新石器時期,就發明了各種各樣的飲食器具。火鍋的前身“鼎”,是上古時代貴族做飯的常用器具。當時的鼎呈圓形,三足支撐,做飯的時候,就在三足下架柴烹煮肉食。為了保持鼎受熱的穩定,當時的人們又在鼎腹下加了一個圓盤,裏麵放上點燃的木炭,這就是火鍋的雛形。

陝西寶雞市郊一座周朝墓中出土過類似火鍋的鼎,裏麵鑄了幾個字,講述了這個鼎的來由,大意就是魚伯給(鼎主人的名字)不敢吃冷食,妻子邢姬就命人做了一個帶火的鼎。這算是我們現在能見到的最早的“火鍋”實物。

唐宋時期,圍坐火鍋吃涮食較為盛行。宋代林洪有本食譜,裏麵就介紹了和友人一起吃火鍋的場景。元代蒙古一帶也很流行吃火鍋,用來煮牛羊肉。清朝乾隆皇帝也愛吃火鍋,當時的宮廷菜裏就有“野味火鍋”,用料是野雞等。之前我們提到的“千叟宴”,用了一千多具火鍋,數量之多,令人咋舌。

我國各地火鍋風格不一:廣東的海鮮火鍋,味道鮮美;蘇杭一帶的菊花火鍋,味道清香;湘西的狗肉火鍋,有著“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的美譽;重慶的毛肚火鍋,麻辣醇香。其他地方的火鍋也各具風味,形成了不同的火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