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豆腐要長出像棉被一樣又厚又長的毛才好吃,這是哪個菜係的美食?

這是徽菜的代表菜“毛豆腐”。徽菜一般是指徽州菜,徽州也就是今天的黃山、婺源、績溪一帶,這裏物產豐富,但由於氣候濕潤,食材不易長期保存,因此講究醃製,產生了很多特色菜肴,如清蒸石雞、香菇板栗、楊梅丸子、雙脆鍋巴、荷葉粉蒸肉等,而毛豆腐就是這裏麵最特別的一道菜。

毛豆腐是徽州傳統名菜,以其特有的風味,在徽菜中獨領風騷幾百年。關於毛豆腐的傳說,講法不一。據說清康熙年間,今天安徽歙縣有位叫王致和的落第舉人,祖上以開豆腐作坊為生,他不甘苦守祖業做豆腐,一心想考取功名,可惜運氣不好,每次考試都名落孫山。為了養活自己,才勉強從老父親手裏接過豆腐坊,由於沒有心思打理店鋪,生意也不是很好,隻能慘淡度日。有一天,天氣悶熱,豆腐滯銷,王致和隻好把賣不完的豆腐鋪在稻草上,灑些鹽水,打算自家食用。由於心不在焉,很快就忘了這件事。過了好幾天,他猛然想起鋪在稻草上的豆腐,忙去查看,發現豆腐已經長出一寸多長的細毛,他好奇地嚐了一下豆腐,發現味道奇妙,再將它放入油鍋炸了一下,一時間香氣四溢,口味獨特。他從中發現了商機,認真地做起了毛豆腐生意,越做越紅火,還將品牌打進了京城,在北京開設了“致和祥”豆腐店。他做的毛豆腐很快就成了京城人喜愛的美食,常常供不應求,據說就連皇帝品嚐後也讚歎不已。清代狀元孫家鼎很喜歡這道菜,還特意寫了一副嵌字對聯“致君美味傳千裏,和我天機養寸心”送給王致和。從此,他的生意更加興隆,徽州毛豆腐的名氣也就更大了。

毛豆腐的做法講究,並不是隨便放在那兒等著發黴就可以。做毛豆腐,首先要選用優質黃豆,製成潔白如玉、柔韌細膩的豆腐胚,然後切成長方形塊狀,放入溫濕度適中的竹籠屜裏麵,撒上鹽水,並用厚布或木板蓋上,放在陰涼幹燥處。等待五六天後,豆腐經過發酵,表麵就長出密密的茸毛。這茸毛是一種對人體有益的菌絲,根據茸毛的長短與顏色,可分為虎皮毛、鼠毛、兔毛。著名的“虎皮毛豆腐”就因茸毛經油煎之後外表呈現虎皮條紋而得名。其做法是把毛豆腐入鍋兩麵炸至金黃色,再加各種調味品燒製而成。吃的時候蘸辣椒醬,入口即有一種異香,味道醇厚,別有一番風味。

45雲南小吃“過橋米線”和橋有關係嗎?

過橋米線源於雲南蒙自縣,曆經一百多年,成為雲南地區最具特色的風味小吃之一。這道菜也是在無意中發明的。傳說蒙自縣城有個南湖,湖中有個小島,一座小橋與島相接,島上風景優美,縣裏的文人常在此讀書。有位楊秀才也經常來這裏讀書,而且一讀就是一天,他的妻子便天天通過小橋來送午飯。秀才讀書十分刻苦,有時會忘記吃妻子送過來的飯食,有時飯涼了才想起來吃。結果身體每況愈下,學業自然也受到影響。妻子看在眼裏,疼在心上,便把家中的母雞殺了,用砂鍋燉熟,想給丈夫補補身體。待她去送第二頓飯時,發現送去的食物原封未動,便打算將飯菜拿回去重新熱一下。當她捧起砂鍋時,卻發現砂鍋還熱乎乎的,揭開蓋子一看,原來是湯表麵的一層厚厚的雞油,起到了保溫作用。受此啟發,他妻子便經常做這種油很多的熱湯來保溫,等到吃的時候再把米線、蔬菜、肉片等放在熱雞湯中燙熟,這樣什麼時候吃都是熱的,秀才的身體也逐漸恢複。因為食法方便,烹調出來的米線鮮美可口,鄰居們都紛紛仿效。由於每次從家到島上送飯都要經過一座小橋,大家就把這種米線稱之為過橋米線。過橋米線的做法講究,必須用大骨、壯母雞、老鴨和雲南宣威火腿為主料,還要放豬裏脊肉片、雞脯肉片、烏魚片,以及豬腰片、肚頭片、魷魚片等,經過幾個小時的熬煮,製成香味濃鬱的高湯。然後把過了開水的米線放入湯中,加入豌豆尖、韭菜、香菜、蔥絲、薑絲、玉蘭片、豆腐皮等輔料,用湯油封麵保溫。這樣的湯汁滾燙,油麵卻不冒熱氣,因此吃的時候,一定要先把油麵撇開,稍微涼一些再吃。

46蒙古族的飲食分為“白食”和“紅食”,它們分別指什麼?

蒙古族將他們的飲食分為白食和紅食,白食是指奶類食品,紅食是指肉類食品,是根據肉食的顏色而得名。蒙古族把奶質飲品和食品都稱為白食。奶豆腐和奶皮子屬於食品類。奶豆腐是用牛、羊奶凝固發酵而成,味道酸甜可口;奶皮子是將牛、羊或駱駝奶慢火燉煮,放涼後,奶的表麵會凝成一層脂肪皮,就是奶皮子。奶製食品還有白奶豆腐、酸奶、奶酪、奶酥、奶油、奶渣子等,奶製飲品則有鮮奶、酸馬奶、奶酒等。蒙古族的奶製品來源主要以牛奶為主,另外還有羊奶和駱駝乳,馬奶則隻能釀製酸奶或者奶酒,酸馬奶對腸胃病和肺病、馬奶酒對風濕病都有一定的療效。人們有時候還要在奶製品中放入紅白糖和野果汁等調味,味道酸甜可口,營養價值很高。每當逢年過節,或者宴會、婚慶、祭祀等重大場合,主人都會端出奶豆腐、奶皮子、馬奶等食物宴請賓客。白食因為富含豐富的蛋白質,也是牧民外出的必備飲食。

紅食主要是指牛羊肉,而馬由於是牧民的好夥伴,比較尊貴,很少被食用。蒙古族的紅食一般是手把肉、烤羊肉、燉牛肉、火鍋等,宴席則擺全羊席。其中的手把肉,就是不加鹽和其他調味品,保持肉的原汁原味,煮熟後用手拿著吃的帶骨肉。

隨著時代的發展,蒙古族人紅食、白食的飲食結構也漸漸發生了變化,但每逢重要場合,他們特有的紅白食依然不可或缺。

47香港有一種名吃叫“撒尿牛丸”,為什麼起這個名字?

撒尿牛丸可以說是香港小吃的代表菜之一,由於撒尿牛丸肉質緊密可口,咬嚼後會噴出湯汁,受到了海內外食客的喜愛。

撒尿牛丸這個有趣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呢?這要從它的做法說起。先把上乘的牛腱子肉剁成牛肉泥,然後反複捶打,提高牛肉泥的粘性,再將皮皮蝦(也叫蝦爬子)剁碎成汁,將蝦汁熬成凍,包入牛肉泥中,熬煮撒尿牛丸的湯汁要選用大骨和海鮮。蝦爬子在香港被稱為撒尿蝦,撒尿牛丸也就因此而得名。另外還有一種解釋,“撒尿”的原因是因為包在牛肉中間的蝦凍加熱後融化成湯水,食客咬的時候,如果太用力,就會噴出湯汁,有如撒尿一般,因此取名撒尿牛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