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細菌性痢疾
細菌性痢疾簡稱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常見腸道傳染病,以急性發熱等全身中毒症狀與腹痛、腹瀉、裏急後重及排膿血樣便等腸道症狀為主要臨床表現。
1.單驗方
(1)大蒜10~15克搗爛,馬齒莧30~60克,煎水1碗,衝入蒜泥,過濾得汁,1日2次分服。
(2)馬齒莧60~90克(鮮草加倍),扁豆花l0~12克,水煎加紅糖,口服日2次。
(3)取無花果,l0歲下每次用1~2個,10歲以上每次用2~3個,搗爛加糖,紅痢加白糖,白痢加紅糖,兌水,砂鍋內熬,候二、三沸即可,將湯及果肉一並喝下。
2.基本方藥
白頭翁10~15克、秦皮10~15克、黃連10~12克、黃芩10~12克、白芍10~15克、馬齒莧10~20克、苦參10~20克、廣木香5~10克、砂仁3~6克,水煎服,每日1劑。
加減:嘔吐者加薑半夏、竹茹10~15克。血痢、腹痛甚加赤芍12克、地榆15克。高熱不退者加水牛角片30克、丹皮12克。納差者加焦山楂15克。脫肛者加黃芪15克、天麻6克、赤石脂15克。
五、病毒性腸胃炎
病毒性胃腸炎是夏秋季節常見病,臨床上以惡心、嘔吐、腹瀉,呈水樣便,每日數次或數十次,可伴有腹痛、腹脹,重者可伴有脫水、休克等。
1.驗方
(1)石榴果皮l2~l8克,水煎後加紅糖適量,1日分2次服。或市售幹燥石榴果皮1000克,加水5000毫升,煮沸半小時過濾。然後再加溫水照上法重煎一次,將兩次藥液混合為2000毫升,冷卻後加白糖適量備用。
每6小時服藥1次。每次服20毫升,療程7~10天。
(2)大米湯500毫升,加一半啤酒、食鹽(3~5克)自製為口服補液,頻服。
2.驗方。葛根10~15克、黃芩10~12克、黃連10~12克、生甘草3~6克、車前草10~15克、馬齒莧10~20克,水煎服,每日1劑。
六、流行性出血熱
流行性出血熱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種傳染性疾病。
臨床有發熱、出血、低血壓、腎髒損害等主要表現。治療分為發熱期、低血壓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複期。
1.發熱期
基本方藥。生石膏30克(先煎)、生大黃3~10克(後下)、水牛角片30克、生地20克、丹皮10克、赤芍15克、黃連10克、黃芩12克、金銀花15克、連翹15克、知母6~10克、白茅根15~30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劑。加減:
出血重者加茜草炭12克、大薊15克。神昏譫語加安宮牛黃丸,1丸,一日1~2次,口服或鼻飼。
2.低血壓休克期
紅人參15克、麥冬15克、五味子10克、製附片15克,濃煎頻服。
3.少尿期
灌腸方。生大黃30克、芒硝10克、生地30克、元參30克、槐花15克,濃煎100ml,保留灌腸,一日1~2次。
4.多尿期
生脈地黃湯合縮泉丸加減:黨參15克、麥冬15克、五味子9克、生地黃20克、山藥15克、山萸肉15克、茯苓15克、益智仁10克。水煎服,一日2次。
七、流行性乙型腦炎
流行性乙型腦炎簡稱乙腦。臨床主要表現為高熱、意識障礙、抽搐、呼吸衰竭及腦膜刺激征等。
1.邪在衛分
症狀:頭痛,低熱微惡寒,口渴咽痛為主,症狀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