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野外行進及其他(2 / 3)

4.雪盲防護。雪盲是因積雪反射陽光後,紫外線對眼角膜和結膜上皮造成損害引起的炎症。人們在雪野中行動,若沒有采取保護措施,很容易患上雪盲。其症狀為:眼部腫脹、怕光、流淚、視物不清,甚至眼前出現黑影,嚴重影響視力。

預防雪盲要做到:一是戴上黑色的太陽鏡或有色防護眼鏡;若無眼鏡時,可將深色布條挖兩個洞做為視孔,用布條纏繞在眼鏡上,以減少陽光中紫外線對眼睛的刺激。二是雪後外出前,應服用維生素A、維生素E、複合維生素B族藥片。三是在食品的選擇上可多食胡蘿卜、番茄、洋蔥、木耳等。

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治療雪盲:一是將患者移至黑暗處,用眼罩蒙住眼睛,或用消毒的濕毛巾冷敷。二是用煮沸冷透的鮮牛奶滴眼,每次5-6滴,每隔3-5分鍾滴一次。三是以冷開水或眼藥水清洗眼睛。四是針刺四白、合穀、內關等穴位可緩解怕光、流淚等症狀。五是盡量休息,避免勉強使用眼睛。若有必要,送醫處理。一般雪盲的症狀通常需要24小時至3天才會消除。

二、方向辨別

1.利用指北針。當指北針的磁針靜止後,其N端(通常都有標誌)所指的方向即為北方。利用指北針辨別方向是十分簡便快捷的,但是需要注意:(1)盡量保持指北針水平;

(2)不要距離鐵、磁性物質太近;(3)不要錯將磁針的S端當做北方,造成180°的南北方向誤判。

(4)在遇到特殊的礦藏地域,指北針會失靈,要采取其他方法辨別方位。

2.以手表看方位。北半球當地時間0點,太陽在正北下方,6點左右在東方,12點時在南方,18點時在西方,24點又回到正北下方。這就是說太陽24小時轉一圈,而時表的時針轉兩圈。若將從0算起,按24小時計時的時針運轉角速度折半取一“假定時針”,則該假定時針任意時刻所指方向與表盤中心至“12”字方向的夾角,等於該時刻太陽的方位角。若將假定時針指向太陽,則表盤中心至“12”方向即為實地的北方向。

例如下午14點40分的時間,則在表盤圈上找到其折半時數7點20分的假定時針位置,並於其上豎一細針,將時表置平並轉動時表使其表盤中心至7點20分之間的連線指向太陽(即針影通過中心),則表盤中心至“12”的連線即為正北方。通俗的說:“時間折半對太陽,12指的是北方”。

但應指出,該法以地方時為準,而我國采用東經120度的地方時作為統一標準時,稱為北京時間。故應按下式將標準時化為地方時。即:

地方時=標準時+(所在地經度-120°)/15°對於北緯23°26以南地區,夏季中午太陽位於天頂甚至天頂以北照射,故不宜采用上述方法。

3.利用太陽。太陽從東方出,西方落,這是最基本的辨識方向的方法。還可用木棒成影法來測量,在太陽足以成影的時候,在平地上豎一根直棍(1米以上),在木棍影子的頂端放一塊石頭(或作其他標記),木棍的影子會隨著太陽的移動而移動。30-60分鍾後,再次在木棍的影子頂端放另一塊石頭。然後在兩個石頭之間劃一條直線,在這條線的中間劃一條與之垂直相交的直線後畫直線指向直棍的相反方向即正北方。也可以用左腳踩在第一標記點上,右腳踩在第二標記點上;這時站立者的正麵即是正北方,背麵為正南方,右手是東方,左手為西麵。

4.利用星宿

(1)北極星。在北半球通常以北極星為目標。夜晚利用北極星辨認方向的關鍵在於在茫茫星海中,準確地找到北極星。尋找時,通常要根據北鬥七星(即

大熊星座)確定。北鬥七星是七個比較亮的星,形狀像一把勺子,將勺頭兩星連一直線向勺口方向延長,約為勺頭兩星間隔的五倍處,有一顆略暗的星,即北極星。

(2)南十字星。在北緯23°30′以南地區,夜間有時可見南十字星,它也可以用於辨別方向。南十字星由四顆較亮的星組成,形同“十”字。在南十字星的右下方,沿γα兩星的連線向下延長約該兩星的四倍半處(無可見的星),就是正南方。

5.利用地物判斷方位。獨立的大樹通常南麵枝葉茂盛,樹皮光滑;北麵的樹枝稀疏,樹皮粗糙,有時長青苔。在土堆、丘陵地、山地等處,其南麵,通常青草茂密,北麵較潮濕,長有青苔。

建築物和土堆等,北麵積雪多融化慢,而土坑等凹陷地方則相反。

樹樁斷麵的年輪,一般南麵間隔大,北麵間隔小。

在中國北方草原、沙漠地區西北風較多,在草叢附近常形成許多雪龍,沙龍,其頭部大,尾部小,頭部所指的方向是西北。

三、迷向處置及注意事項

發現自己迷失方向後,最可靠的方法是“迷途知返”,利用自己在行進中做的標記,循著自己的足跡退回至原出發點,切勿盲目亂撞。返回原來的路線,有時需要下很大的決心。尤其是已經登上了山嶺,臨時決定改道,走艱辛的回頭路,要比前進更需要勇氣和毅力。

在山地發現迷失方向時,應先登高遠望,判斷應該往哪兒走。具體可先爬上附近大的山脊上觀察,然後決定是繼續前進,還是返回。如果找不到返回的路線,通常應朝地勢低的方向走,這樣易於碰到水源。順河而行最為保險,這一點在森林(叢林)中尤為重要;俗話說:“水能送人到家”,因為道路、居民點常常是濱水臨河而築的。

進入森林時,為避免迷失方向,應把當地的地形圖研究清楚。特別要注意行進方向兩側可作為指向的地形地物,如河流、公路、山脈、長條形的湖泊等。注意其位置在行進路線的左方還是右方,是否與路線平行。如發現迷失方向,應立即朝指向地形地物的方向前進,一直走到為止,再行判定方位。

森林中,如果稍不留意,很難區分是林中小徑還是樹木間的縫隙。人們常走的小徑,因路麵經常踐踏而變得堅硬踏實。但須注意,並非所有路麵堅實的小徑都是人行的路。如上半身常碰到草藤枝條,而下半身卻不受這些雜物的纏繞,則可能是野獸出沒的路徑;黑夜中,這種感覺判斷較白天敏銳準確;遇到這種情況,應立刻返回人行道路上去。沒經驗或不熟悉道路的人,夜間穿行森林一般都會迷路,因而,沒有特殊情況,不要夜行。

在我國西南邊疆叢林地區,居住著許多少數民族,他們多習慣砍光寨子附近山上的樹木。因而,在這種地區迷路之後,可爬到樹上或高處了望,如發現某座山上沒樹木,那座山的附近往往會有人家。此外,傣族等少數民族的住房多用竹子搭製,他們習慣在寨子邊上種大蓬竹。因此,有大蓬竹的地方,也容易找到山寨。

沙漠地區景物單調,常常使人迷向。沙漠地因風的作用,沙丘移動,道路不固定。尋找辨認道路可根據地上的馬、驢、駝的糞便來辨認;一般成規律者,是人畜走過的路線。如實在無路可走,可以沿著駱駝的足跡行進,在幹渴的沙漠中,駱駝對水有一種特殊的敏感,依此常能找到水源。在固定和半固定沙丘和草原地區,道路少但比較順直,變遷不大。隻要保持了總的行進方向,便可一直走下去。在沙漠地區,還應注意不要受海市蜃樓的迷惑。

在廣闊平坦的沙漠、戈壁灘或茫茫雪原上行進,因景致單一,缺乏定向的方位物,人們在上述地區一般不會走直線,通常向右偏。一般人的左步較之右步稍大0.1~0.4毫米,因而行進中不知不覺便轉向右方。步行者通常約以3~5公裏的直徑走圓圈,即俗話說的“鬼打牆”。為了避免走彎路,浪費時間,導致迷路,在沙漠、戈壁、雪原中行進,依照一個確定的方向作直線運動非常重要。在上述地區行走,可利用長時間吹向一個方向的風或迅速朝一個方向飄動的雲來確定方向。迎著風、雲行走或與其保持一定的角度行進,可在一定時間內保證循著直線前進。也可使用“疊標線法”,即每走一段距離,在背後作一個標記(如放石頭、插樹枝,或在樹幹上用刀斧刻製標記),不斷回看所走的路線上的標記是否在一條線上,便可以得知是否偏離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