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冷戰背景下的德國統一問題(2 / 2)

11月9日下午,統一社會黨作出了一項重大決定,簽發“遷徙自由的新旅行法”宣布即日起由民主德國邊界出國旅行和多次往返,不必申述特殊理由,這樣實際上開放了與聯邦德國和西柏林的邊境線。消息一發布,眾多將信將疑的東柏林民眾馬上聚集到邊境檢查站,他們沒受到任何阻攔,很快就順利通過,進入了西柏林,在各個邊境站,東西柏林的同胞相互擁抱、親吻,歡呼聲與哭泣聲響成一片。據不完全統計,在邊境開放的前10天裏,前往聯邦德國和西柏林的民1989年,人們紛紛走到柏林牆頭· 主德國民眾超過1000萬人,幾乎占了總人口的三分之二。對此,西方人士認為,柏林牆的開放,是“事實上重新統一的預兆”

(四)統一時刻

聯邦德國政府的總理科爾得知柏林牆開放的消息,馬上結束了對波蘭的訪問,回國召開內閣會議,討論在新形勢下聯邦德國的應對措施。11月28日,科爾在聯邦德國議院提出了實現德國統一的《消除德國和歐洲分裂的十點計劃》又稱“十點計劃”提出了德國統一的日程安排。起初,民主德國對科爾的提議反應冷淡,但是隨著國內政治形勢的惡化,統一社會黨漸漸喪失了對國內政權的掌控,在1990年2月,統一社會黨宣布改名為民主社會主義黨,放棄了原來共產主義的目標。3月18日,民主德國舉行第十屆人民議院選舉,結果基民盟大獲全勝,原來的統一社會黨變為在野黨,基民盟主席洛塔爾·德梅齊埃(Lothar de Maizière)擔任部長會議主席。

德梅齊埃執政後,兩德政府迅速展開了關於德國統一的談判。

4月18日,兩國內政部長首先討論內部安全問題,緊接著財政、勞工、農業、交通、郵電、環境和發展援助等部長分別舉行會晤,商討相關事務,兩國在5月12日就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的一攬子條款達成了協議。5月18日,民主德國與聯邦德國兩國外長分別代表兩德簽訂關於建立經濟、貨幣和社會聯盟的協議,即兩德的《國家條約》。《國家條約》自7月1日起生效,依據條約規定,兩德將建立三個聯盟:一是貨幣聯盟,東馬克在一定條件和限度內以1∶1的比率兌換成西馬克,以西馬克統一兩德貨幣;二是經濟聯盟,引進市場經濟體製,民主德國應促進企業私有化,社會市場經濟成為經濟聯盟的基礎;三是社會聯盟,在民主德國實現聯邦德國的勞動法規、保險和福利製度。

1990年8月31日,雙方又簽訂了關於兩德統一的第二個國家條約。統一條約規定,兩德和平自主地通過民主與自決的方式實現統一,民主德國將在同年10月3日加入聯邦德國。東、西柏林合並成一個州,統一後的德國首都為柏林。10月3日零時,在柏林國會大廈舉行了隆重的升旗儀式,聯邦德國的國旗飄揚在國會大廈,兩個德國終於順利實現了統一,民主德國以5個州的形式加入到聯邦德國,正式結束了德意誌民族被分裂近50年的曆史。誠然,東歐劇變與冷戰的結束為德國統一提供了有力的曆史機遇和外部條件,但德國統一的根本原因還是德國人民對統一的強烈要求,統一的民族情感才是實現兩個德國統一的支柱與根本動力。

“華沙之跪”1970年12月7日,出訪波蘭的聯邦德國總理勃蘭特一行,前往華沙當年的猶太人隔離區,向那裏的英雄紀念碑敬獻花圈。勃蘭特在紀念碑前敬獻完花圈後,突然自發下跪並且為在納粹德國侵略期間被殺害的死難者默哀。這一舉動引起德國國內乃至世界各國的驚動。“華沙之跪”極大地提高了勃蘭特和德國在外交方麵的形象,為此,1971年勃蘭特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華沙之跪”也被標誌為戰後德國與東歐諸國改善關係(新東歐政策)的重要裏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