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侵占歐洲諸國後,大批猶太人落入納粹的魔掌,被押往東歐各地的集中營。1941年7月,希特勒正式提出了“最後解決猶太”人問題”的設想,並製定出具體的實施計劃。據統計,在實施“最後解決”計劃中,被害的猶太人達600多萬。
(一)排猶曆史及緣由
猶太人的遠祖是古代閃族的支脈希伯來人(Hebrews)史前時期,他們是分布於巴勒斯坦(Palestine)地區的遊牧民族,曾建立古以色列國及猶太王國。公元1世紀,羅馬帝國攻占巴勒斯坦後,由於不甘被奴役,猶太人舉行過多次大規模的起義,但都遭到羅馬統治者的血腥鎮壓。在一個多世紀的時間裏,羅馬統治者屠殺了百萬猶太人,其餘人口則被趕出原本生活的土地,流散到西歐各處。在中世紀的西歐,土地被人們視為最珍貴的財富,整日逃亡的猶太人無法獲得屬於自己的土地,唯有靠當時世人鄙視的經商行業來維持生計。生死磨礪與艱難困苦,鑄就了猶太人堅強、聰明的特質,他們不僅頑強地繁衍生息,而且逐漸變得富有起來。
當歐洲開始進入資本主義社會時,經商致富的猶太商們逐漸成為社會中非常重要的一支力量,但由於他們外來者的身份,在與當地資本家利益發生衝突時,他們再次麵臨被驅逐的命運。大批猶太人被迫逃亡東歐、美洲各國。在一次次對猶太人的驅逐中,反對猶太人逐漸演變成歐洲的一種文化“習性”在歐洲,特別是西歐,基督教流傳最廣、信仰人數最多。在基督教與猶太教之間,有著極為深刻的淵源,作為基督教經典《聖經》之一的《舊約全書》原本就是猶太教的經典,但在基督教的教義中,被猶大出賣了的上帝之子耶穌,是被猶太人釘死在要消滅一個民族,首先瓦解它的文化;要瓦解它的文化,首先消滅承載它的語言;要消滅這種語言,首先先從他們的學校裏下手。——希特勒· 被關押在集中營的猶太人十字架上,這就造成了基督徒們在情感上對猶太人的仇視。
揭開宗教改革序幕的馬丁
·路德,便出於宗教情感而極力排斥猶太人。在他的著作中,多次明確地表達了反猶的態度,他將猶太人與魔鬼並列起來,稱他們為基督教最大的敵人,並引用新約中反猶太人的章節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在《猶太人和他們的謊言》中,路德寫道:這些猶太人是如此的絕望、邪惡、毒意和被魔鬼所占據,……他們是真的魔鬼。假如我能夠的話,我希望將他(猶太人)打倒在地上,在我的憤怒中用劍將他刺穿。此外,馬丁·路德還列出了對待猶太人的七步計劃:燃燒猶太教堂和學校,所有無法燒的東西都埋到地裏;破壞和摧毀”他們的住房,讓他們知道在我們的國土內他們不是主人;沒收所有他們的書和經書;禁止他們的拉比教書;不向猶太人提供保護,不許他們使用街道;禁止他們放高利貸,沒收他們的錢幣和金銀;給年輕和健壯的猶太人鐮刀、斧頭、鏟子、紡織機,讓他們用自己的汗水賺他們的麵包。路德的這一計劃,儼然是希特勒排猶的具體措施。德意誌之所以會成為歐洲反猶最嚴重的國家,是因為與猶太民族自稱是“上帝的選民”一樣,德意誌民族也有極強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正所謂“一山不容二虎”在普遍信仰基督耶穌、反對猶太教的歐洲,德意誌人便肩負起了領導歐洲各君主國反對猶太教的任務。隨著宗教感情的社會化,反對猶太人逐漸演變成了一種大眾化的社會心態,在與社會經濟政治相結合後,更是成為了一種隨時可以被利用的潛在力量。隻等積累到某一程度時,便會如火山般爆發出來。二)希特勒的“最後解決”計劃19世紀中葉,德國的政客們把猶太人定為經濟衰退的罪魁禍首,以此來轉移民眾反對政權的聲音。一時間,德國的民族主義盛行,對猶太人的仇視更為加劇。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世界性的經濟危機爆發,德國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國力衰退的情形,於是統治者們故伎重施,借反猶來轉移不斷激化的國內矛盾。同時為了擺脫困境,壟斷資產階級支持下的希特勒提出“德意誌民族必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