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北京直立人遺址與人類起源的探索(1)(1 / 3)

人類從哪裏來?人類曆史有多長?地球上所有生物中,隻有人類才會探究自身的起源問題。在史前時代,豐富多彩的史前神話已反映出先民確定自己在自然界中位置的強烈願望。進入文明時代,東西方哲人都力圖從理性出發合理地說明人類的起源與發展問題。19世紀以後,隨著近代學科體係的確立與完善,人類對於自身起源與發展的認識才漸趨明朗。但是,人類的直接祖先是誰?人類是怎樣進化的?創造過輝煌文明的中國人又是如何起源的?遠古時期人類在中國大地留下過哪些文化遺存?這些仍是正在探索的問題。帶著這些疑問,走進本章,看看人類學和考古學是如何試圖解開這些謎團的。

第一節 北京直立人遺址的發現與意義

從1856年在德國發現尼安德特人化石到今天,人類的起源與進化問題一直是人類學和考古學研究的熱點。經過人類學、考古學以及地質學、生物學等諸多學科的共同探索,學術界不僅已把人類在自然界的位置確定下來,而且對人類起源與進化的三個關鍵性的階段,即人科的出現與繁衍、人屬的誕生與進化、現代人的起源與種族的形成,有了框架性的認識。在這一探索過程中,以北京直立人遺址為代表的一批在中國境內發現的古人類化石和文化遺存,為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證據。

一、北京直立人遺址的發現北京西南房山區周口店鎮有一座小山,小山南北長約220米,東西寬約190米,海拔高約145米。先前人們經常在山上的石灰岩洞穴或山岩裂隙中揀尋動物化石賣給中藥店,這些化石當時被稱為“龍骨”,小山因而得名“龍骨山”。北京直立人化石及其眾多的遺物、遺跡就發現於龍骨山的洞穴堆積中。

1918年,時任北洋政府農商部礦政顧問的瑞典地質學家和考古學家安特生,赴北京西南約50公裏的周口店進行地質礦產調查,在龍骨山南3公裏處的雞骨山發現一處含動物化石的裂隙堆積(1929年編為周口店第6地點)。這一發現,掀開了此後古人類學家、考古學家、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在周口店地區持續多年的調查、發掘古人類化石與文化遺存的帷幕。

多年來的調查、發掘表明,周口店地區的哺乳動物化石、古人類化石和文化遺存極為豐富,目前已發現27個化石地點,其中包括著名的周口店第1地點(北京直立人遺址)、周口店第26地點(山頂洞人遺址)等古人類文化遺址。

周口店第1地點,也稱猿人洞,位於龍骨山北坡,是1921年安特生再次來到周口店時,與奧地利古生物學家師丹斯基等人一起發現並首先試掘的。猿人洞原是一個天然的石灰岩溶洞,東西長約140米,南北最寬約40米,西部最窄處約2米,高度約40米。該洞穴早已坍塌。1921、1923年兩次試掘,發掘出大量哺乳動物化石,其中包括2枚古人類牙齒化石。這一發現引起各界的重視。在洛克菲勒基金會的資助下,1927年起,對猿人洞進行了係統考古發掘,當年又發現1枚古人類牙齒化石。所發現的牙齒化石經時任北京協和醫學院解剖科主任的加拿大籍解剖學家步達生的鑒定,定名為Sinanthropus pekinensis,即“北京中國猿人”。但這一發現與命名在當時非但未引起國際學術界的讚許,反而引來了不少質疑。確實,用如此少的材料得出重大的結論是一種大膽的做法。

此後近兩年時間裏,發掘現場一度寂靜,打破這一寂靜的是剛從北京大學地質係畢業不久的年輕助手裴文中。1929年,當主持發掘的學者已紛紛離去,仍堅守在考古現場的裴文中擔當起了主持者與發掘者的重任。該年12月2日,裴文中給世人帶來了驚人的發現,在主洞偏北的小洞穴中發現了第一個北京直立人頭蓋骨化石。這次發掘一直延續至1937年,期間仍不斷有驚人的發現。如1936年底,當時主持發掘的賈蘭坡在短短的11天內連續發現了3個北京直立人頭蓋骨化石。

可惜這些化石在珍珠港事件之後不知去向,至今下落不明。好在20世紀50年代之後仍有一些發現,些許彌補了這一缺憾。如1966年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在此發現了直立人額骨1片、右頂骨1片和右下第一前臼齒1枚。

迄今為止,北京直立人遺址共發現屬於40多個個體的直立人化石200餘件,石、骨、角等製品超過10萬件,其數量之多為同時代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所罕見。

之所以能在一個遺址中發現如此之多的古人類化石與文化遺存,這與北京直立人長期在此活動相關聯。北京直立人遺址的堆積物總厚度超過40米,上部的34米為富含化石、文化遺物與遺跡的堆積。這些夾雜著豐富化石、文化遺物與遺跡的堆積依岩性變化自上而下可分為13層,它們主要由洞內崩坍的石灰岩碎塊和流水帶入洞內的黏土、粉砂等殘積物構成。人類學家和考古學家對這些文化層進行了細致的發掘與清理,從中發現了眾多的古人類化石和文化遺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