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農家樂旅遊能夠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是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有效渠道,我國目前農村勞動力約為4.2億人,其中剩餘勞動力約為1.2億人,過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製約著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而旅遊業的發展雖然也需要高層次、專門化的人才,但從總體上看,基礎工作人員需求量大,就業門檻總體較低,同時旅遊業的發展具有明顯的區域特色,地方特色,可以就地吸納大量就業人員。根據統計數據顯示,2006年僅發展農家樂旅遊就新增600多萬個崗位,成功實現農村剩餘勞動力就地轉移,促進了農村社會的穩定發展。國家旅遊局今年年初就提出今年旅遊業新增70萬個就業崗位,而其中每個崗位又可帶動4~5個人就業。廣闊的就業前景是對返鄉農民工的最好慰藉,尤其是在當前金融危機影響深遠、大量農民工返鄉的背景下,引導農村剩餘勞動力進入旅遊業就業,可以最小成本地實現農村勞動力向非農業轉移,是促進農村邁向現代化的必要道路。
發展農家樂旅遊能夠增加農村收入,有利於壯大農村經濟實力,促進農村繁榮發展。農民增收是擴大內需、緩解金融危機壓力的最佳助推器,發展農家樂旅遊引導廣大遊客深入農村旅遊,以旅遊消費為杠杆,重新分配社會財富,增加農民收入,可以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能夠為農村經濟的發展積累資金。農民生產的土特產品,銷售給遊客獲得收入,村民為旅遊者提供各種勞務所得的收益,特色商品加工經營者及從業者的收入都會為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資金支持。同時農家樂旅遊的發展,為農民找到了致富門路,隨著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流動,農民空閑的房屋、剩餘勞動力、自產的蔬菜水果等都派上了用場,不少農民靠辦農家樂旅遊蓋起了小洋房,購買了小汽車。此外,農家樂旅遊具有勞動密集型的特點,無論男女老少,都比較容易找到適合自己幹的事情,使剩餘勞動力離土不離鄉,壯大農村經濟實力,促進農村繁榮發展。
發展農家樂旅遊順應了回歸自然的潮流。目前,旅遊已從最初的觀光遊覽旅遊向生態旅遊發展,隨著文化知識水平的提高和旅遊經驗的豐富,旅遊者已不再局限於單一的景觀遊覽,在景點的選擇上表現出越來越大的自主性和參與性,同時,由於城市環境的日益惡化,人們都希望回歸自然,在大自然的環抱中陶冶情操,放鬆身心,增長知識,開闊視野,旅遊需求的變化為生態旅遊的興起提供了強大的動力,這種趨勢促使生態旅遊在各地蓬勃開展,而農家樂旅遊就是其中的代表。
總之,隨著鄉村旅遊在我國的蓬勃發展,農家樂旅遊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戰略性作用日益突出,發展農家樂旅遊,對於農業來說,有利於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拓寬農業發展的內涵和外延,發揮農業在生態保護、觀光休閑、文化傳承等方麵的特殊功能;對於農村來說,有利於吸引城市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構建城鄉一體化,建立以旅助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製,培育農村新的增長點;對於農民來說,則有利於開闊視野,更新觀念,擴大就業,增加收入,實現剩餘勞動力的就地轉移。